汉语和俄语问候语及表达发方式

时间:2022-10-12 06:09:20

汉语和俄语问候语及表达发方式

【摘 要】作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问候语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口语。问候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交际行为,各个言语社团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言语共同体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习惯方式(包括非言语形式,如体态语)。本论文主要对汉俄问候语的特点、问候语的分类、问候方式及内容进行分析,并找出产生这些差异的因素。

【关键词】汉语;俄语;问候语;影响因素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语言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问候语则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它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民众的素质;负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了两种内容和形态各异的文化类型,并由此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体。

随着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全面迅速发展,两国人民的接触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俄罗斯学习俄语,也有许许多多俄罗斯及中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致使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出现差异。由于这样种种的不同,所以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其语言便渗透着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如果不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差异,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二、关于汉语问候语

问候语,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语言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问候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问候语的变迁正是和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社会巨变下人们心理动荡、激变的轨迹,从问候语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及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问候语亦是表示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汉语是被世界公认为最生动、最灵活而又最精炼的语言之一。而这种生动性、灵活性的特征在作为口语形式的问候语上确实体现得相当透彻。曲卫国和陈流芳从语言形式、话题和语用制约等角度对汉语问候语进行了解析,总结了汉语问候语三大特点:话题的开放性、可转换性、句式多样性。汉语问候语的使用主要受传统中国礼貌原则的制约,更注意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

1、汉语问候语的类型

汉语问候语内容比较具体,着眼于事实,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为话题。根据问候的内容不同,问候语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祝愿式问候语、称赞式问候语、寒暄式问候语、即景式问候语、称谓式问候语。

(1)祝愿式问候语

汉语中的祝愿式问候语是指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庆典对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问候方式。这种祝愿式的问候语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际中是比较常用的。比如,当我们的亲朋好友结婚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新婚夫妇说“祝你们新婚快乐,生活充满幸福,爱情天长地久”等。又比如去医院看望患者的时候,我们会说“祝您早日康复。”在新年的祝福中,我们会祝愿大家“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事事顺心。”。有人过生日了。我们会说“生日快乐”。这些都是祝愿式问候语的组成部分。

(2)称赞式问候语

称赞式问候语是指用好听的或赞扬的话语向对方表达问候。例如,我们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同时也是最常听到的称赞式问候语有“你最近气色真好!”,“这衣服太适合你了”,碰到正在努力完成某件事的小孩子时,我们可以说一些称赞的话语来代替对孩子的问候,例如,“你做的真棒!”、“你表现的太好了!”等等。

(3)寒暄式问候语

汉魏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候语“寒暄”。这里的“寒暄”是一个偏义复词,词义重点在“寒”上。据考证,汉代以后气候变冷,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寒的时候。寒冷的气候不仅损害了农业生产,同时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寒暄”这种问候语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寒暄式问候语是人们为了与他人建立、维持、加强良好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一种社交、礼仪性的行为。例如,在与老人碰面时可以聊一聊年龄,最近的健康状况、市场上物价的变动、天气等。如“您老今年多大岁数了?”、“您最近去市场买菜了吗?有些菜的价格好像涨了?”等。而年轻人碰面时则可以聊一聊房价问题、自家车的车况问题、天气的变化无常等。如,“怎么最近老是下雨啊?”、“你是不是换新车了?看你那天开了一辆别的车。”、“这房价什么时候能降下来啊?”等等。

(4)即景式问候语

即景式问候一般都是两人见面后一方发问,另一方作答,以此来表达相互间的问候。即景识问候语在汉语中比较常用。如,两个急着出门的人碰面了。可以问“出去啊?”、“你这是去上班啊?”等。如果在下雨天碰到朋友没有带伞,也可以以此为话题进行问候,如,“怎么不带把伞啊?淋湿了可不好。”又比如,在旅途中,刚认识的旅客会相互询问一些适当的问题,谈论路边的景色等以打发旅途的寂寞,这些都属于即景式问候。

(5)称谓式问候语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这是一种不完整的问候方式,当问候者由于时间有限或者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很正式的问候时,就会采取这种模式。用这种方式时,问候者只需要嘁对方的姓氏、名字或者用姓氏(有时可省略)+通称(职称、职务称谓、亲属称呼等)表示问候对方。

从以上对问候语的内容及方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汉语中问候语大多是不用回答的或者回答的内容是很虚泛的,在交际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问候语,主要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交际环境。

2、汉语问候语的影响因素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不断地因自然灾害而面临饥饿问题,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吃饭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为了吃饭甚至爆发起义和战争。因此,形成了关心对方是否“吃"了的习惯。在重视饮食的观念作用下,见面问一句“吃了吗?”就成为汉民族最有人情味的问候语了。问对方“吃了吗?"就由起初的“你吃饭没有”的本意,发展为“对你表示关心友爱"等言外之意,同时具有问候功能。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一直非常注重道德礼仪。汉语的问候语,与中华名族的社会生活、风俗文化以及社会习惯等关系密切。

自古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因此,年龄大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光荣。所以,在问候的时候,中国人谈论年龄比较随便,中国人问老年人的年龄,惯用“您老高寿了?"老年人大部分都很乐意回答。

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通过表达对对方的关心正是中国人注重礼仪的一种体现。人们常常通过询问对方的生活近况、询问对方家庭、婚姻、身体、生活、 工作等各种有关个人的问题,以及在一些特定场景下选择使用的类似个人行踪的追问作为问候语来开始对话。

对中国人来说却只是根据当时的场景选择一种区别于“你好"的较为亲切的问候方式,问候双方都不会特别在意对方说话的内容,而只是表示一种热情和关心,或者起到延续话题的作用;并且这种关心是期望通过问候语的形式在对方的一开始就传达给对方的。

二、关于俄语问候语

俄语中的问候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及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问候语也不尽相同。比较常用的有一般性的问候语;有即景式问候语;俄语中的即景式有别于汉语中的即景式问候语。还有寒暄式问候语。

但是与汉语问候语最大的区别就是,俄语问候语不像汉语那样问候的类型比较多样。俄语中有表示祝愿的、称赞的和称谓的句子,但它们在俄语中不被作为问候语进行使用。所以,在汉俄问候语类型的对比上,本文无法采用完全一样的对比模式进行问候语类型及方式的对比。

1、俄语问候语的类型

(1)常见问候语

①Здравствуй (Te)! 你(您)好!

这是俄语中使用最多的问候语,它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及人物。和其他一些语言一样,该问候语也是源于对人的健康的一种祝愿。在读法上还可以读作здрасьте这种读法常用于不拘束的、比较随和的场合中,也就是用于关系比较亲近的熟人间的问候。

②Привет! 你好!

该问候语用于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毫不拘束的场合中。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们使用得较多。如:“Повстречались две девушки, Мишины знакомые ”。(迎面走来两个姑娘,是米沙的朋友。)

―“МИша привет!”Сказали они улыбаясь.(“米沙,你好!”她们调皮地说道。)

―“Привет---небрежно ответил Миша”.(“你们好!”米沙漫不经心地回道)。

在正式场合或年龄和地位都小于对方时,一般不用Привет来向对方打招呼。在年轻人谈话中,还可以见到比Привет更随便的问候Приветик!;;Хелло等,它们都与Привет意义相近,广泛用于青年人间的言谈中,使用起来显得很时髦。

③Мое почтение 您好

该问候语常见于老年人的言语中,特别是在知识分子、有文化的老年人中使用更为广泛;如:“Старик возник перед киоском, Таня посмотрела на него тревожно,решила, что он болен.” (老人出现在报亭前,塔尼亚恐慌地看了看他,认为他生病了。)“Мое почтение ”сказал старик .“您好",老人说道。)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在一天,在同一地点要见几次面,比如在工作单位,那么每次见面都要使用同样的问候语,就显得重复、嗦,这时可以用上面的几种问候语,同时可以伴有表情、手势,如:微笑、点头、鞠躬等。

如果见而的地点、环境改变了,比如两个人白天在单位见过面,晚上又在剧院见面了,那么也可用“Добрый вечер!”(晚上好!)来问候。

(2)即景式问候语

除了以上常见的问候语外,俄语中也有即景式问候语,只是与汉语中的即景式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有些区别。它在俄语中是用在出人预料的会面中的,用来表示惊讶、高兴。如:(多么令人愉快的会面啊!)还有比上面这种说法更随便,更突出出人预料的含义的问候语,如:Какая приятная встреча!(真是意想不到啊!)。

在分别很长时问后,朋友之间又相遇了,比如说过去的中学或大学同学,从前的老朋友在某种场合突然相见,为了表示惊讶、喜悦之情,常常还使用下面一些问候语:

Кого я вижу? (我这是看见谁了?)

Ты ли это(这是你吗?)

Это ты? (是你吗?)

以上这些问候语一般用在非常亲近的,好朋友之间,用在较随便的场合中,突出惊异的程度,与它们类似的说法还有:Какими судьбами!(什么风把您吹来的!);Сколько лет сколько зим!(多少年没见了!)。

在事先约定好的会而中,在指定的地点,来者为了证明并宣布自己的到来,常用下面的句子作为问候语。

Вот я и пришел!(瞧,我来了!)

Ну вот я и пришел!(唉,我来了!)

此外,还可用表示询问自己是否按时到场的句子来问候。如:Я неопоздал? (我没迟到吧?);Ты давно ждешь? (您等了很久了吗?)。

(3)寒暄式的问候语

在俄语寒暄式问候语中,伴随着对对方生活、身体、工作、学习等近况的问候。如:

Как жизнь?(过得怎么样?)

Как дела?(情况如何?)

Как работа/учеба?(工作/学习怎么样)

在以上问候语前,还常常带上一个语气词“Ну"如:“――Ну , чтонового?”(有什么新鲜事?)

总之,问候语是交际的开始,特别是在打交道时,更应十分注意它的使用,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下面的交谈。问候语使用得恰当得体,会使对方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从而愿意与你交谈下去;反之,容易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终止交谈。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

2、俄语问候语的影响因素

基辅罗斯 文化是俄罗斯文化的根底,可被称作为一种中世纪文化传统。它具有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有局部性,封闭性等特征。当时在自然经济的条件影响下各地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缺乏经济联系。受 基督教 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虽然古俄罗斯文化发展模式与 西欧 各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始终在大体上保持着一致。

通过对俄语问候语的分类形式,我们不难判断,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化深深影响着俄罗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俄语问候语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7℃,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气候寒冷,冬季漫长。

俄罗斯这种寒冷的气候以及靠近北极的原因使得俄罗斯人性格本身就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所以通过研究俄语问候语或与俄罗斯人交谈,我们能够感受到俄罗斯人的生活不仅仅受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地理环境对生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地理环境早就了俄罗斯人慢热型的性格,所以在俄语问候语中没有像汉语那样太过关心他人生活或隐私的问候话语。

三、结语

问候语,作为人们重要的社会交际用语,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反映了社会的状况和影响着社会,彰显着各个民族文化传统及现代社会生活历史的缩影。

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生态环境的不同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是造成中俄问候语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中国学生俄语,还是教留学生俄语,在问候语教学方面教学者就应该引起重视。

首先,俄汉民族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涉及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渗透着各民族文化的特质。为避免产生文化冲突,保证社交成功,熟悉目的语文化的特性,了解本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是个重要而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其次,俄汉语环境下生长的人们语言特点与其语言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操俄汉语言者的语言习惯,不能因为语言习惯不同而嘲笑或贬低学习者的语言。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正确掌握所学语言的问候方式,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黄晓蕾; 问候语的变迁 [J];语文建设;1999年03期.

[2]曲卫国、陈流芳《汉语招呼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胡明扬《问候语的文化心理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

[4] 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 [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2期.

[5]陈晓燕.《当代社会招呼语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6] 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语言文化习俗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 Scheg1off,E“Sequencing in Conversational Openings”[J].American Anthropo1ogist.

[8] 席于霞;汉语问候语的民族文化特色探析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张慧芳;陈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文化因素 [J];社会科学家;2006年S1期

[10]陈秋娜《汉语寒暄语的语用阐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微博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实践变革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