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叶蜂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时间:2022-10-12 04:26:35

樟叶蜂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樟叶蜂主要为害香樟嫩梢叶片。使用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氯水乳剂、除虫脲5种无公害药剂,分别进行了5种浓度的防治效果试验,通过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灭甲啶虫脒乳油、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甲维盐高氯水乳剂3种药剂防治效果较好,在使用时,建议使用浓度分别为1 000倍液、5 000倍液、1 500倍液。

关键词 樟叶蜂;无公害;防治技术;施药方式;3%灭甲啶虫脒乳油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07-02

樟叶蜂(Mesonura rufonota Rohwer)为膜翅目,叶蜂科昆虫。在安庆市1年发生1代,成虫飞翔力强,主要为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嫩梢叶片,常常把整个树冠上部新出嫩叶全部吃光。若危害严重,会导致当年生幼苗枯死,幼树则会因此形成秃枝,大树上部嫩叶被食尽后则会严重影响树木生长,使香樟分杈低,分杈多,枝条丛生,严重影响行道树或其他景观树的美观[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当前,在我国南方城市多使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因此药剂应该选择无公害药剂,并采用污染相对较小的喷雾施药方式。此次试验使用了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氯水乳剂、除虫脲5种无公害药剂。

1.1.1 啶虫脒。啶虫脒即E-N′-[(6-氯-3-吡啶基)甲基]-N(2)-氰基-N′-甲基乙酰胺,为硝基亚甲基杂环类化合物,广谱且具有一定杀螨活性的杀虫剂,属于土壤和枝叶系统杀虫剂。本试验使用的是灭甲啶虫脒,增加了高效助剂,毒性低,持效期长。

1.1.2 噻虫嗪。噻虫嗪,化学名称3-(2-氯-1,3-噻唑-5-基甲基)-5-甲基-1,3,5-恶二嗪-4-基叉(硝基)胺,为第2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可以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本试验使用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剂型环保,不会留下药斑,不会污染果面。

1.1.3 阿维菌素。阿维菌素是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的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其主要成分是由一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组成,活性物质为AVERMECTIN,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本试验使用的是1.8%阿维菌素乳油。

1.1.4 甲维盐高氯水乳剂。甲维盐高氯是由菊酯类和甲维盐复配而成。菊酯类药剂为化学合成的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s),具有广谱、高效、对环境无害等特点,而且化学性质稳定、速效、残效较长。甲维盐即4′-表-甲胺基-4′-脱氧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从发酵产品阿维菌素B1合成的一种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有胃毒与触杀作用,且具有低毒、高效、低残留、持久性长等特点。本试验使用的是9%高效氯氟氰菊酯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而成,总有效成分含量10%。

1.1.5 除虫脲。除虫脲即1-[3,5-二氯-4-(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为苯甲酰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主要是胃毒和触杀作用。施药后,使害虫不能在蜕皮时形成新表皮畸形而死亡。除虫脲杀虫谱广,对人、畜、鱼、蜜蜂等毒性较低,属于无毒农药。本试验使用的是20%除虫脲悬浮剂。

1.2 试验方法

试验区选择在安徽省安庆市区,共选择有樟叶蜂危害的行道树55株,其中50株进行施药试验,5株不施药作为对照株。每种施药方法喷施2株。试验具体方法见表1。

1.3 试验数据处理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而言,阿维菌素与除虫脲略差,这可能与其作用途径和方式有关。啶虫脒有较强的渗透性,噻虫嗪具有内吸性,甲维盐高氯水乳剂属于复配剂且其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作用效果快,因而这3种药剂防治效果较好。

按照张国庆的精确防治理论[2-9],笔者认为,对于樟叶蜂应该采取如下管理措施:一是保护天敌,如蜘蛛、猎蝽等;二是在虫口较高时,抓紧时间在幼虫期使用无公害药剂防治,或者使用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三是对于染虫株数不多的香樟,可以在孵化前剪除产卵叶,或者在幼虫期人工捕杀幼虫;四是对于苗圃地,可以结合秋冬季抚育,人工挖除越冬蛹茧[10-11]。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EB/OL].(2009-03-13)[2014-05-19].http:///blog/user_content.aspx?id=220105.

[2] 张国庆.有害生物主要防治技术[EB/OL].(2012-05-17)[2014-05-19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2133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2034.

[3] 徐传芳.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施药新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61-162.

[4]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5]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6]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4-05-19].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2181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7]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3-224.

[8]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9]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10] 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27-228.

[11] 安徽森林病虫图册编写组.安徽森林病虫图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4.

上一篇:春季大葱栽培技术 下一篇:稻水象甲无公害药剂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