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抢走了一切……

时间:2022-10-12 02:30:17

12岁少年不上学

晓路今年12岁,已经有两三个月不上学了。一个该上学的孩子不上学,晓路的母亲焦急万分,急切地要求来访。

在我接手的家教咨询案例中,类似的情况不少。很多父母都是因为孩子厌学、不去上学,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继而迫切地要求来访。其实,但凡属于这种情况的,背后都有着深远复杂的心理根源。这类案例大部分都已经错过了心理救助的最佳时机,解决起来比较麻烦。我实话实说,要解决此类问题往往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合作过程。正因为合作过程艰难,有时咨询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孩子最终也没有能够顺利返校。

鉴于以上情况,如果孩子已经有几个月没去上学了,我通常不愿意接待,能婉拒的就婉拒了,这好比一名医生明知这个病自己治不了却盲目接诊,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面对晓路父母的来访要求,起初我说孩子离校时间太长,咨询效果恐怕很难保证。但晓路的母亲说,不管效果怎样,都希望能够试试。既然对方如此表态,我只能表示会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

他们来访时,我发现情况有些不寻常。通常,家教咨询来访的是父母和孩子一家三口,然而他们来的却是祖孙三代,孩子、妈妈和爷爷。

我站起来和孩子的妈妈、爷爷一一握手、寒暄,转身却发现,大人们都还没有落座,晓路却已经先坐下了。

年龄不大问题不少

我先跟晓路的妈妈、爷爷做了沟通。

晓路妈妈说:“晓路目前上小学六年级,暑假后就该上初中了。他学习一直不错,眼看就要小升初了,我们鼓励孩子加把劲争取考个好成绩。没想到两三个月前,孩子却出现了问题,变得有些不正常,最后连学都不上了。我们带孩子去了好几家医院,吃了不少药都不管事。不瞒您说,我婆婆还让我带孩子看过巫婆,也没什么用。”

在我接待的来访者中,之前看过巫婆神汉的,并非只有晓路一个。大部分当事人经过心理咨询,都能领悟到指望巫婆神汉治好病纯粹是走弯路。对此,我作了简要说明,随后问:“刚才您说孩子有些不正常,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晓路妈妈说:“孩子的问题可多啦!最让人忍受不了的是乱发脾气。他脾气不好时,看见什么砸什么,谁说跟谁闹。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比如作业没写完或者作业比较难他不会做,就大发脾气,不是哗哗哗地拿笔乱画,就是唰唰唰地把作业本撕了,然后连哭带闹,就地打滚。”

我问:“孩子是不是从小就爱发脾气?”

晓路妈妈点头:“是,不过都没有最近严重。这孩子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脾气特别大,一点小事惹他不高兴了,就会连哭带闹大发脾气,还常常说我们对他不好,不如爷爷奶奶对他好。但是如果爷爷奶奶不知道哪儿惹他不高兴了,他也是连打带骂的。”

“除了脾气大,孩子从小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孩子从小身体不好,总闹病,特别爱感冒,经常看医生。孩子还对一些东西过敏,包括我们常吃的鸡蛋,弄得我都不知道该给他吃什么好了!”

“此外,还有什么要介绍的吗?”

“对了,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被奶奶骗过的缘故吧,这孩子戒备心很重,总担心谁对他不好,总担心自己受伤害,很少有开心说笑的时候。”

晓路妈妈说的这最后一点,我随后就有了体会。

当我和晓路单独会话时,晓路表现得不错,有问必答。但是他的“有问必答”并不是敞开心扉,而是用一种“正确无比的话”回应我。比如,说起爸爸妈妈,晓路说我感觉他们很好。说起爷爷奶奶,晓路说我感觉大家都很好。可见晓路的防御心理非常明显,不愿意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弟弟抢走了一切

鉴于晓路有防御心理,我没有和他做过多的交流,转而和他的家长继续交谈。

在进一步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晓路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晓路不满两岁时,家里有了第二个孩子,还是个男孩。小儿子出生后,父母照顾不过来,就将晓路送到了奶奶家。小路上小学后,才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原来如此!这个信息让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于是,我请孩子的爷爷和妈妈谈谈有关这两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说到这里,晓路的爷爷说话了:“您这么一说,我想起一件事来。有一回,孩子说,我妈我爸向着弟弟,有事总是说我不对。还有一次,我们饭后说闲话,孩子说,等将来我有本事了,要开一个大推土机。我问干什么。他说,用推土机把爷爷奶奶埋了,把你们埋了,我就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我们当时听了没怎么责怪孩子,因为孩子不到两岁就离开父母,委屈他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总是心疼他,凡事顺着他,由着他。说实话,孩子脾气大也是我们惯出来的。”

晓路妈妈也颇有感慨地说:“想想也是。我们当父母的,虽然嘴上总是说要一碗水端平,对两个孩子都一样,但实际做起来,确实有些冷落大儿子了。记得,孩子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总盼着农忙季节。因为一到农忙季节,爷爷奶奶就要去忙农活,而他就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了。还有,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哪天爷爷奶奶来,他就不开心,总想方设法地撵他们走,生怕他们把他带走。对了,还有一个情况,晓路总跟弟弟发生冲突,趁我们不在跟前,他会把弟弟打哭。他还自私得很,他的什么东西都不让弟弟碰。有一次,弟弟看了他书包里的东西,就像要了他的命似的,和弟弟大吵大闹,把我们吓坏了。”

“每到这个时候,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我们当然不敢再说他了,一边批评弟弟,一边哄他。”

我笑了,说:“如果我猜得不错,每当他发脾气、闹病的时候,家里所有的人特别是父母,都会过来哄他、安慰他、关注他,对吗?”

晓路爷爷点头说:“您说的一点不错!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只要一闹,我们哄劝不算,还会让他妈妈来哄,再不行就让他爸爸妈妈接走几天就好了。”

晓路妈妈说:“虽然平时顾不上他,可是一旦他生病了发脾气了,我们再忙,也得把弟弟搁一边,赶紧过来照顾他。有时候为了照顾他,还把他接到家里住几天,把弟弟送到爷奶家。这样待几天他就好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就是这样对待他,他内心还是放心不下,不断地问我是不是真的喜欢他?还会不会把他送走?”

我要和你在一起

至此不难看出,晓路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于弟弟出生后家庭养育不当,给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亲情缺失导致的。

母爱亲情,是孩子心灵不可缺少的阳光,同时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建立安全感的基石。这在童年特别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孩子在生命之初没有自我意识,他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已经从你的身体中分离出来了,但是在我心里,我从未与你分开过,你是我的全部,是我的世界,我需要与你在一起!

到了3岁左右,孩子才会用“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来表示其他。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这时候,孩子才开始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才意识到我是我,母亲是母亲,他人是他人,母亲不再是我的全部。

所以,孩子2岁前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的长期分离,对孩子来说是严重的心灵创伤,会留下种种心理上的隐患。晓路就是这样,不到2岁他就和父母长期分离,心灵遭遇了长期亲情缺失的伤痛。一个孩子在受到心灵伤害时,会怎样保护自己呢?

首先是排斥弟弟。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几乎从出生后就表现出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本能。出于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本能,他会把弟弟妹妹看成是和自己争夺爱的人,因而排斥弟弟妹妹。而晓路的父母,又确实因为小儿子的出生冷落了大儿子,因而晓路就会用排斥弟弟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他不许弟弟动他的东西,就是这种心理:这是我最后的领地,你不能动,我要保卫自己的领地。

其次是扮演病人。晓路身体的种种不适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症,而是他在扮演病人。心理学把这种状况叫躯体化障碍,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扮演病人除了化解心理压力,还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能见到爸爸妈妈,能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能夺回被弟弟抢走的爱。

再次是大发脾气。其实,发脾气往往是一种变相的撒娇。不论成人还是孩子,都难免发脾气。晓路爱发脾气,除了爷爷奶奶的娇宠外,和扮演病人一样,也有心理自我保护的意义:通过撒娇使性,和弟弟争夺亲情之爱,让自己的缺失得到补偿,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最后是戒备防御。一个孩子如果过早地长期离开父母,一个重要的心理隐患是,在心灵深处没有奠定好安全感的基石。晓路之所以戒备心较重,就是因为他童稚的心灵早早地种上了不安全的种子,让他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都会心存戒备。这也是他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无奈的方式。

总之,晓路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受伤的心。至于这些问题或症状之所以这时候显得特别明显和严重,一个原因是年龄,晓路到了十二三岁,已经进入第二反抗期;另一个原因是心理压力,晓路为了赢得爸爸妈妈的喜爱必须好好学习,而面对升学竞争,他的心理压力会比同龄人更大。

爱不要厚此薄彼

我的职业经验告诉我:许多心理困扰一旦看清了缘由,也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沟通至此,晓路的妈妈、爷爷,对孩子的问题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于是,我们很快达成共识:第一,要明确传达给晓路这样一个信息,通过适合的方法让晓路确信自己没有病,这对他的自我改变非常重要。第二,对晓路表现出的种种症状,家长要采取忽视的态度,而在他没有症状也就是表现正常的时候,给予他较多的关注。第三,针对晓路的年龄和升学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第四,调整亲子关系,调整家长与两个孩子的相处方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让晓路的亲情心理需求得到补偿,但是要注意不能补偿过度。也就是说,不能对晓路特别优待,而不敢放手管教。

这点很重要。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心理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恢复正常的亲子关系,满足对亲情之爱的心理需求,是化解晓路心理行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一旦亲情之爱不再缺失,有了安全感,晓路也就不用再通过闹病、发脾气、排斥弟弟,来进行心理自我保护和心理自我救助了。于是,所有的心理行为问题也就自行化解。至于上学问题,心理困扰解决了,孩子自然就会走进校园的。

临别,晓路的爷爷笑了:“这趟我没白来,知道以后该怎么和孙子们相处了。”晓路妈妈的眉头也舒展了:“幸好找到了您,要不我们还到处给孩子瞎治病呢!其实,孩子哪有什么病啊,有病的是我们大人,是我们以前做得不够好,才让孩子有了心病。从今以后,我们一定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帮助孩子重回校园。”

是的,心理咨询实践一再证实,孩子的问题,其根源往往在大人身上。家长从改变自己做起,往往就是给孩子的最好帮助。

事实再次证明,果然如此。随着心理咨询的合作进程,晓路不再排斥弟弟,不再扮演病人,也不再大发脾气,对人的戒备防御心理也小了许多。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后来晓路和我有了较好的交流,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待在爷爷奶奶那里,他更喜欢待在妈妈爸爸身边。他说,现在妈妈爸爸对我很好,而我也会慢慢做得更好。最后他说,等新学期开学,他一定要去上学,再不去就跟不上了。

新学期开始后,晓路终于回到校园,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从晓路的成长中,我知道晓路的父母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做出了不小的调整。因为只有家长努力先做出调整和改变,孩子才会更好地转变和成长。

晓路的咨询结束了,但是这个案例给家长带来的思考却没有结束。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已经或打算生育二胎的家长,你们从中学会怎么正确地对待大宝和二宝了吗?

上一篇:从照葫芦画瓢到自说自话 下一篇:浅谈营造轻松的数学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