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共管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2 02:26:58

“校企共建共管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文章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加工“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为例,阐述了在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何构建“校企共建共管型”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学教研”四位一体;校企共建共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60-02

目前,从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三是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文章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校企共建共管“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一、“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内涵

机加工“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同时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学生的实训需要、教师的教学需要、企业和学校科研需要的四种功能,四种功能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生产需要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建立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不能够在生产性实训高效的生产活动,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企业是不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需要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条件;如果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全只考虑企业的生产任务需要,而不考虑学校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实训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失去了建设的必要。企业和学校科研需要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壮大的引擎。学校教师在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科研项目为依托是很难真正参与到基地建设中的,也就更谈不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了;企业在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科研项目做支撑是很难迈入高科技企业的行列,特别是机加工类企业。

二、校企共建共管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目前,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企业主导型。企业完全只关注自己的效益而忽视学校教学的需要。(2)学校主导型。学校只考虑学校的教学需要而忽视企业的利益。(3)校企共建共管型。学校和企业能够找到各自利益平衡点,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

不难看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中最合理的是“校企共建共管型”。“企业主导型”和“学校主导型”最终都会因忽视对方的核心利益以失败结束,只有“校企共建共管型”能够发展壮大。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基地建设走的就是典型的“校企共建共管型”,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彼此核心利益作为合作的前提

目前校企合作中突出问题(机加工类)是“学生进入车间实训后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导致废品率的上升,企业不太愿意接纳实训学生;而学校和机加工企业合作的首要目的是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参与典型零件的加工,缩短学生到准工人角色转换的时间”。“效益和实训”成为企业和学校合作中争论的焦点,有很多校企合作的失败案例均是没有处理好学校和企业之间核心利益而失败。针对“效益和实训”问题,学校和企业要想合作成功必须兼顾彼此核心利益作为合作的前提,双方须共同谋化做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彼此核心利益最大化。

针对“效益和实训”问题,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是在机加工车间预留几台设备作为学生初级阶段实训专用,同时提供学生实训所需要的工件、刀具、量具等,并指定专门的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负责学生技能培训、考核;学生完成初级阶段的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企业用于生产的设备上参与技能提升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好处有:

1.不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有效控制产品报废率。预留几台设备作为学生实训专用后,学生实训不在企业生产设备上进行,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废品的产生。

2.技能培训更有针对性。学生实训完全在企业用于生产的设备上进行,除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报废率增加外,还有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因为学生在企业生产设备上进行实训只能企业加工什么产品进实训什么内容,没有系统性;而通过预留设备实训的模式,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能够共同制定更合理的技能培训计划,使技能培训更加系统化。

3.技能培训更有质量保障。培训和考核是由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训后必须达到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考核标准才能合格。

4.技能培训更加合理。参加实训的学校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企业生产设备上进行操作加工。通过这种进阶的培训模式,既解决了因为学生技能不足直接操作设备加工产品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产品报废率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进阶的学生通过加工企业典型真实产品技能的训练,缩短了从学生角色过渡到准工人角色的时间,提高了竞争力。

(二)校企共同完成学生技能培训、考核工作

学校系主任、书记、企业董事长共同组成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的督导和技能抽查;学校系部教研室主任和企业生产厂长共同完成培训、考核组织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这种模式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技能训练更加合理化。技能培训、考核方案是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制定,技能训练内容更加的完善和符合企业实际。

2.技能培训质量更加有保障。技能培训是学校系部教研室主任和企业生产厂长共同完成培训、考核组织工作,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学生技能培训、考核,同时学校系主任、书记、企业董事长对技能培训、考核情况的督导和技能抽查将使学生的技能培训更加有质量保障。

(三)学校助力提升企业科研实力

目前,机加工民营企业最大特点是“企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设备操作能力强、科研能力弱”。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加工合作企业(贵阳市云龙电器配套有限公司)是一家机加工生产能力非常强的加工企业,但企业大部分技术人员均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初高中毕业,科研能力几乎为零;而学院机加工方面的专业老师均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学校在助力提升企业科研能力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完善企业零件加工图纸。企业有很多图纸都是用手工绘制的,很多不规范,且企业技术人员对设计软件不熟悉,学校机加工方面的老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完善企业零件加工图纸。

2.改进加工工艺。学校机械类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改进企业加工工艺,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3.设计专业夹具。学校机械类教师助力企业设计特殊零件加工的专业夹具。

4.共同申报科研项目。通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提升企业科研能力。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地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和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和企业顶岗实践,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完成:

1.修订企业典型零件加工图纸。学校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通过完成修订企业典型零件加工图纸任务,提升企业实际零件图纸的设计、规范能力。在“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教师,参与修订完成的零件图纸要由学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审定合格后才算通过考核。

2.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机加工方面新进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完成学生机加工实训任务,提升机加工实践能力。“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机加工实训项目指导为依托,完成对机加工方面专业新进教师机加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训任务由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培训、考核小组,新进教师参与学生实训过程的指导,通过实训基本技能的指导,提升机加工技能。

3.改进加工工艺。通过给新进教师改进加工工艺任务,提高他们制定机加工工艺规程、设备操作的能力。新进教师要完成改进加工工艺的任务,必须清楚企业目前制定的加工工艺的优缺点和相应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提高他们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熟练操作机加工设备的技能。新进教师改进完成的加工工艺必须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共同论证合格后,才算考核通过。

参考文献:

[1]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2006.

[3]罗箭华.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职生“四种能力”的培养[J].高职论坛,2011,(07).

[4]魏仕腾.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

[5]王召鹏,徐通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27).

上一篇:移动医疗缺少大玩家 下一篇:大肚姚晨轻松做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