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与白 22期

时间:2022-10-12 01:44:42

中国文人画的择色十分特殊。西方用色,时时在变,从未有千年一色的怪事。而中国选择“水墨”,从唐至今,执守不变,这反映了一种社会性共识,尽管每个画家用墨之法各异,却始终离不开这“黑”的涯限。研究现象诚然重要,而探索“思想”也有价值。数十年来,画史研究有潘天寿、俞剑华、郑午昌等的洋洋宏著,近人又有王伯敏推出画史,成绩斐然。而思想史、批评史这类,单篇短札虽时有见于杂志者,长篇专著却付之阙如。此或因画家多注重于技巧、风格的传承、兴替,而忽略思想和观念。今之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并不将“读书”放在第一位,于经史罕有涉猎,故研究思想史势必难做画外考察。比如,中国画的“空白”,石涛的“一画”,谢赫“气韵生动”,便不易在画内求解。

《老子》中用的最频繁的虚、无、静、默之类,在语义与哲学精神上,无不与黑白相通。“大象无形”与“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的精神是相谐不悖的。这些言论暗示了黑与白的无边、无际、无限的表现力。简言之,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是拥有一切,无所不包的。

中国画最终走入水墨的玄界,其美学精神是早已“规定”了的,民族文化思想的强大驭控力导迫着绘画选择与自身同一“血型”的色种。文人们称书画为“墨戏”。这“戏”,不是世俗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是精神的游戏、理性的游戏、“玄”的游戏。他们遨游在玄妙的“空”之灵界,与“道”同体,委实“逍遥”之至。

以黑白构染成像,是中国画用色的鲜明特色。但这“白”,不是颜料所加,而是纸的色。在三棱镜下的色光光谱,白为“100”,而黑为“0”,亦即处于两个极端。我们的祖先虽不能以科学手段测得黑白的光度,但在实用上却得此精髓。潘天寿先生云:“黑与白为至明朗、确实之对比,又为至高雅、质朴之配合,吾国绘画以黑与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又曰:“于黑白之外,又常配以醒目之红色,黑白红相间远从彩陶始,极具古厚之意趣。民族性格使然。”实用既在远古,而理论却构建在汉朝。《汉书・艺文志》著录之阴阳五行家著述,凡1300余卷,占其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仅此可见其流行之盛。汉人以阴阳五行解色彩之构成、变化、性质,于无意中,竟奠定了我国绘画色彩美学的原理。加之,其时虽独尊儒术,而黄老之学反大流行,在精神上,处于两极的黑、白最通玄学之门。黑白为阴阳之色征,故后世的太极图,其阴阳鱼即以黑白为色,而“黑”为玄道之象征,“白”又与空无、虚静相通。在诸色中,黑、白最具玄理。

书画的空白前人论述已多,倘不从哲理入手去破译它,徒知以西方美学来加以分析,则必不能揭示本土艺术的美学精神。“空白”是“无”,是“寂”。空白展示了在寂无中无限开拓与博大的精神。

(选自2013年8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问题:

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人画有千年一色的怪事,比如选择“水墨”,从唐至今始终离不开“黑”的涯限。

B.潘天寿先生说的“吾国绘画以黑与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是指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拥有一切,无所不包,具有无边、无际、无限的表现力。

C.以黑白构染成像,是中国画用色的鲜明特色,黑白组合之艺术实用在远古,而理论却构建在汉,可以潘天寿先生所说的“黑白红相间远从彩陶始”为佐证。

D.汉人以阴阳五行解色彩之构成、变化、性质,奠定了我国绘画色彩美学的原理。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国画在择色方面执守不变的思想渊源的单篇短札、长篇专著时见于杂志。

B.“大象无形”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精神是一致的,《老子》中用的最频繁的虚、无、静、默在语义与哲学精神上与“黑”“白”是相通的。

C.研究中国文人画择色特点的思想史很难做画外考察,因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并不将“读书”放在第一位,他们很少涉猎经史。

D.文人们称书画为“墨戏”。这戏,不只是世俗人间的悲欢离合,而且是精神的、理性的、“玄”的游戏。他们在其中委实“逍遥”之至。

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的太极图,其阴阳鱼即黑白为色,主要是因为在诸色中,处于两极的黑白最具玄理,最通玄学之门,为阴阳之色征。

B.关于书画的空白,不能只从西方美学来分析,还需从哲理角度去分析,否则就不能揭示本土艺术的美学精神。

C.中国画最终走入水墨的玄界,是民族文化思想的强大驭控力导迫的。如果中国人有西方人那种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就不会出现千年一色的怪事。

D.对中国画的“黑白”问题,不仅要研究这种现象的产生,更要探究其思想价值。

上一篇:参考答案 22期 下一篇:某些媒体恶化了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