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黄河源

时间:2022-10-12 09:56:26

魂牵梦萦黄河源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源头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黄河源头的追问,是人们对民族精神源头的追寻、对生命初始意义的追溯。

依照“黄河文化考察计划”,在完成豫、鲁、晋、陕、蒙、甘、宁等地区黄河沿岸文化考察任务之后,我於1989 年7 月到达青海西宁,准备对黄河上源地区进行考察。我深知这是黄河文化考察中最艰难的一段,也是最具危险性和最具考察价值的一段。为此,我在西宁休整了十几天,一是为适应高原反应,二是为办理有关手续、查找相关资料,以及选定向导翻译等各项准备工作。

一切就绪后,我怀着几分激情、几分兴奋、几分困惑、几分心惊,向黄河源进发。

倒淌河之惑

7 月的青海极美。沿着山间公路蛇行,一路景色令人称赞。蓝天白云下面是青翠的山峦,山峦下流着清澈的河水。小河顺路而行,水绕山流,峰回路转,景随路移。小河里游着自由欢快的鱼儿,山林中不停地传出悦耳的鸟叫声,置身其境,不禁让人顷刻间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

行走之中,突然有种怪怪的感觉。原来,眼前这条小河的流向不对。我前进的方向是南方,而眼下的小河却是明明向西流的,并且有很长一段距离的流程了。难道是我在山间迷失了方向?停下车,我从包里取出指南针确认一下,结果我行走的方向没错!我的疑惑越来越强烈。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流一般是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流淌,为什么眼前这条河却由东向西流呢?

请教向导后得知,这条河的名字就叫“倒淌河”,它东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蜿蜒四十多公里,是青海著名的景点。关于“倒淌河”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是流传在日月山东边汉族民间的说法,说是当年文成公主走到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已,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水便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流;而在日月山西边的藏族中流传的则是另一则神话,说是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东西四条河流,最小的女儿造西海时需要108 条河水,但她只找到107 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于是,聪明、狡黠的小龙女便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种说法是,这条河是龙王的一根倒须变的……

传说虽然令人神往,毕竟是传说,我听后依然迷惑,这条小河为什么会奇怪地倒淌四十多公里奔向青海湖呢?青海湖到底要比这里低多少?造成河流倒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样倒淌的河还有多少条?带着这一串串的疑惑,我一路走,一路思考,这是我河源考察路途中遇到的第一个怪现象。看来前面茫茫探源路不知还会遇到多少怪事、怪现象。我必须有更多的耐心去面对,也必须有更多的决心和信心去接受和对待。

日月宝镜情怀

继续南下,远远看到左边有一座山,山顶上似乎还有建筑物,我忙问向导那是什么山。向导告诉我,这正是倒淌河的发源地“日月山”,山上的建筑叫“日月亭”,是当年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时留下的见证物。

艰难地爬上“日月山”,坐在“日月亭”中,我一面大口喘气,一面环顾四周景色。北面是绵绵不断的小山景,刚出都市,农业气息还很浓,南面是重重高山峻岭。山坡青草无际。草虽不高,但也青绿青绿的,草地上牛羊成群。我知道,我已进入草原牧区,“日月山”显然成为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我这里还气喘吁吁的时候,向导已经讲起了“日月山”的故事: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这里,登山远望长安方向,思乡之情越加强烈。再往南走距越近,而距长安却越加遥远,此行入藏也许再也无回长安之机会,于是文成公主从怀里取出母亲送给她的日月宝镜,看着看着,泪流满面。她似乎听到母亲送她上路时叮嘱的话:啥时想母亲、想家乡了,就取出宝镜看一看,就能看到母亲,看到家乡……文成公主揣着宝镜,思绪万千。往前走,自己的幸福、安全是未知数;往后退,大唐的和亲计划难成,父皇的宏大愿望不复存在。最后,文成公主决然把日月镜摔碎在山头。入藏后,她把大唐文化、艺术、农业技术等带入,并同松赞干布一起为发展,汉藏团结做出了伟大贡献。从此“日月镜”永远地留在这座山顶,这座山被后人称为“日月山”。

我想寻找宝镜,看一看大唐盛世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大唐皇帝的威仪。宝镜自然找不到,但文成公主为了民族大团结的献身精神和迎困难而上、决不退却的坚强意志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暗下决心,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险,我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完成黄河地区的文化考察任务。

化石峡之夜

河源地区自有河源地区的特殊气候,没有出发的时候尽管已经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河源地区的地理、气候等条件有了大概了解,但真正到了实地,才知道一切远比资料介绍的情况复杂多了。

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步比一步更加艰难,路上也越来越少遇到人。这天下午,刚翻过一座山岗,六匹快马载着身背猎枪的藏族青年向我迎面飞奔而来。我一看,远处大山作背景,草原作映衬,骏马猎手飞驰,多美的一幅构图!忙取下相机,对准六个年青人按下了快门。谁知这下竟惹上了麻烦,只见六匹快马将我围在中间,其中两个年轻人跳下马就抢走相机,并有对我动手的意思。正在危急时刻,翻译忙上前阻拦,并用藏语向他们交涉。叽里呱啦了半天,几个年轻人居然对我笑了起来,不仅归还了我的照相机,还将我们送了一程。原来,藏族青年误以为我手中是什么凶器,倒也是,他们可从来没有见过此等玩意儿!

一场虚惊过后,翻译告诉我前面的山口叫“化石峡”,是前往河源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入地区的一条通道。这里天气变化无常,夜里更冷。我想现在毕竟是夏季,再冷能冷到那里去。不料,转眼间阴霾密布,翻译说要下雪了,话音刚落天空就飘起雪花,而且越来越大,雪拌着风,风夹着雪,迎面扑来。温度急剧下降,冻得我牙齿直打架。翻译看看我说:坚持住,现在还是白天,到了夜里会更冷的。两小时后,雪停了,天晴了,太阳也出来了。这变化简直太快了!不远处两位藏族中年妇人走来,其中一位妇人怀中露出一个圆圆的婴儿脑袋,像小袋鼠一样。婴儿安静地躲在妇人胸部,左右两边藏胞自然合拢,把婴儿围得紧紧的,只有小脑袋露出来。我想刚才的风雪之中,只要母亲将婴儿脑袋收回胸襟,在母亲体温呵护下,婴儿是决不会受冻的。这幅情景,真像我过去曾见过一幅油画。是啊,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伟大的,黄河,这位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伟大的。

夜降临了,“化石峡”黑风口实在是冷。尽管我早有准备,上下两层棉衣,但被风一吹,仿佛没穿衣服一般,彻骨的冷。翻译告诉我,“化石峡”黑风口是经常冻死人的地方。事实证明,翻译的话没有错。那一夜冻得我确实难忍,一夜没有睡着,后半夜几乎成为僵尸。日出时我心中默念:谢天谢地,我还活着,没有被冻死在“化石峡”。

美丽的两湖风光

玛多县是黄河最上游的一个县,也是一个海拔 最高,人口最少,面积最大,物产最丰富的一个县。玛多县有几大特色:一是黄河、长江均发源于这个县,被誉为“江河源县”;二是地下物产丰富,黄金、白银、铅、锡等闻名全国;三是玛多县曾多年成为全国首富县;四是玛多县有扎陵湖、鄂陵湖两大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来到玛多,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桥”的玛多大桥,再就是著名的两湖。

玛多大桥并不大,宽不足三米,长不过几十米,但它是黄河最上游的第一座桥梁。三四米宽的河面,不足一尺深的清流,湟鱼自由游动的这条小河竟是世界闻名的黄河的上游,走在桥上,不由得让人遐想多多。直到现在,我还时常翻出在这座桥上拍的照片回忆,我也每每思索,一条河流、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人生,其源头都是弱小的、单纯的、不被重视的,但只要它承载着希望,就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带着第一桥的感慨,我来到了扎陵湖、鄂陵湖畔,这里水面之广,一望无际,这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两个湖泊。当地牧专毕业的藏族小伙才旦,给我讲了两湖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善良的藏族小伙,他虽以打猎为生,但遇到弱小动物时却从不伤害,遇到受伤的天鹅之类的鸟类,他总会热心相救。后来,仙女被小伙的精神感动下凡做他的妻子,不久,被天帝发现,命令仙女立即返回天宫,仙女不肯离去,哭呀、哭呀……泪水就变成了两个湖。

美丽的故事,动人的精神,两湖许是仙女泪水形成的缘故吧,水产极为丰富,水质清纯,美丽的扎陵湖、鄂陵湖不仅是万里黄河上源地区的两颗明珠,更是仙女给藏族人民留下的极大财富。

星宿海与河源之迷

黄河文化考察虽非探险探源之旅,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一步一步地向黄河源头靠近,正如《石钟山记》中所言:“美胜之景,往往在险远之处”。

告别两湖向上,水美草肥,湛蓝的天越来越低,云也白得炫目耀眼;极目望去,蓝天白云和草原连为一体,天地之间压缩、精华了许多物质,剩下的只有独立空旷的空间;而且一天一天地往上走,一天比一天见到的人少,有时甚至几天也见不到一个人,此时此刻,无论谁在此,也会感到天下之大,任我自由往来,“天下独我,唯我独存”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时候,天、地、人自然和谐,自然统一,没有争斗、没有拥挤、没有名利、没有喧嚣,有的只是纯洁、空明和神圣之情。

道路越来越难走,眼前的水面却越来越大,大得望不到边,但仍有道路可穿行,这就是著名的星宿海,也是过去人们传说中的黄河源头。

星宿海由上千个大小不等的湖泊组成,大的几平方公里,小的几十平方米,甚至几平方米。星宿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水呢?向导解释说,一是因为这里地势低洼;二是该地区降水量极为丰富;三是雪山供水充沛。

以前,当地藏民到这里来也是分季节的,而且来的人也越来越少,藏族牧民认为这里是黄河之源。解放初期,我国科学考察团对黄河源进行过考察,当时确认此地为黄河源头,并在此建了“黄河源”石碑,碑旁放置一个大牛头。后来苏联科学考察队也对这里进行过考察,他们的结论与我国科考团的结论相差无几。

后来又有许多探源考察队进行考察,其结果却说法不一,可以说还没有定论。为什么呢?因为黄河最上游(星宿海之上)多呈地下暗河,时而出现在地面以上,时而又潜入地下,而且其距离都比较长,故而今天普遍的说法是黄河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但是,时至今日,关于黄河的源头,并没有任何一个标出更加确切的经纬度位置或明确小范围的地名标识来确定。

河源啊河源,你到底在哪里?

啊,你在藏民的歌声中,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在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中,在科学希望中,在未来的探索中……

编后语

黄河探源,至今仍然没有停止,探源之感,如同九曲黄河一般绵绵不断。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能和大家继续分享河源藏民的民俗风情,以及河源水的故事,请继续关注。

作者现任世界刘氏总会文化部长、世界姓氏学会会员、世界民俗协会会员、《黄河文化》杂志副主编,曾历经三年(1987~1990)徒步考察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

上一篇:袁隆平 水 种子 下一篇:浅谈电子汽车衡安装调试过程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