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画”漫谈

时间:2022-10-12 09:15:10

中国“文”“画”漫谈

一、 中国之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五千年来所积累的庞大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引以立世的瑰宝,也是东亚文化的主流和源泉。依赖这些深厚博大的文化为后盾,中华民族虽历经数次沧桑巨变,但“中国人”的内涵较之其他如“埃及人”与“巴比伦人”来说就更具有原始的意义。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基因上虽绝非完全是“炎黄子孙”(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融合是经常的),但中国文化的次第传承却在有力地证明着中国人的纯粹性。

中国文化的源头来自《易经》。从伏羲演八卦开始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等商周之际古圣先贤的注述和整理,使《易经》从卜筮之书进入到人文文化的范围,并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里的《易经》专指《周易》,上古伏羲以来至周朝的易学思想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个系统)。儒家思想的主体便是由孔子删《诗》《书》,订《礼》《乐》,编注六经赞述《周易》,直追周代的人文精神,其后通过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的补充而趋于完整的。自汉武伊始,儒家思想独尊天下,至今已有两千年之久,其中产生过汉代注重考据、训诂、疏释的“汉学”;宋明大讲心性义理的“理学”;清代重又重视考据、训诂的“朴学”这几个阶段。孔子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维模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性关怀以及他所开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无不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理性光芒。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对全人类来讲,都将具有永恒的价值。孔子温、良、恭、俭、让的一生,言传身教的作风,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世楷模。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以“正名”的方式去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理想社会的理念,由此而揭发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和行为规范。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实是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心声。

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药方技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其代表人物老子对于道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之母。无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而“德”是认知体验“道”的“得道”过程。他主张圣人应按照“道”修身治国,效法自然,清静无为。他和战国中期的庄周即庄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 ;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老庄道家学说中虚静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以及另一重要内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法和相对论的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体系,代表了道家学派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方法,体现了他们的宇宙观和社会观。道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和儒家一样重要的,只是在政治上一为外一为内而已。而道家在哲学理论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给中国文化中所有其它传统的发展提供了创造的泉源。当然,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生活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跃空间,使得以“儒”为本的中国知识份子可以为实现入世的政治理想而投入于官场的追逐与倾轧中;也能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轻松姿态退隐山林悟道参禅。这种出入之间的智慧、超然物外的洒脱,也只有道家思想能够给我们提供出来。

佛教的传入,由于其和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老庄之学有诸多契合之处,因此早期佛教经典的翻译多直接用道家的术语如“有”、“无”“有为”、“无为”等,且当时佛学著作常常被人用道家的哲学观念以类比的“格义”方法进行解释,所以很快便融入于中国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有着浓重中国意味的“中国佛教”,冯友兰老先生称之为“中国的佛学”,其中以禅宗最为明显。禅宗虽是由印度祖师菩提达摩传入,而六祖慧能大师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颂,“自性是佛、见性成佛”的宗旨,“直示本性,令学人自悟”的传法特点,都直接对后世禅宗以及佛教产生影响,并确立了南宗顿门在中国佛教的位置。六祖、孔子与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将六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他的塑像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供世人瞻仰。六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使“中国的佛学”——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唐宋以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转型。魏晋时期谈玄之风的盛行,“虎溪三笑”的预示,宋代“理学”的产生以及宋元间道教的发展莫不都深深露出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自宋开始“儒、道、释”三家鼎立又互相融合补充的格局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国国运的兴衰,有过多次覆灭的危机,但都因其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生活的每一细节之中,并由一些有识之士忍辱负重,艰辛传递,才使我们这些后人得以窥见其原貌,我们能不庆幸吗?近百年来当西方的洋枪、洋炮把中国曾有过的自尊、自信打的荡然无存的时候,我们便开始怀疑起母体文化的伟大与真实来了,一切罪过全都推在她的身上,说它是吃人的、落后的、愚昧的,这是多么的不公平。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危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过,原因是我们对中国文化失去了信心,想借助西方文化来“打烂一个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很多自认为意识超前的中国人在无情的毁灭着我们存在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好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立足,才能与世界接轨。殊不知我们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我们就此已经没有了位置。

上一篇:百年易俗社的文化意义 下一篇:浅谈自我创作和对作曲潮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