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水资源循环利用对策探索

时间:2022-10-12 07:19:55

地方水资源循环利用对策探索

作者:秦登华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大化瑶族自治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意义

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大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方能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大石山区的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大石山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水资源遭到破坏后直接给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带来困扰,继而又加剧了大石山区的贫困落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因此,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大石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起到关键作用“南石(石漠化)北沙(沙漠化)”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生态环境问题。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生态灾害,对喀斯特地区的经济、环境乃至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和生态系统退化,常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形成恶性循环。俗话说,种善因得善果,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改变人们自身的境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大化瑶族自治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化瑶族自治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90.5%,全境山高坡陡土薄,全县1.13万hm2耕地分布在1.4万多个山弄里,且大多是“碗一块、瓢一块、丢个草帽盖三块”的零星石缝地,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态势严峻。由于自然因素及其历史原因,自立县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全区以农、林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交通不够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与科技文化水平仍然低下,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之一。多年来,由于急于脱贫,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破坏了生态系统,让原本就脆弱的生态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制约了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耕地少,为了取得足够的粮食,贫困农民不断在陡峭的石山上拓荒开地,并且不断地向山顶拓展。过度的开垦,使本来就少的土层不断流失,耕地普遍退化[1]。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大化县山高坡陡,无论是旱季还是汛季,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往往水资源较丰富,没有河流经过的地方,水资源异常的紧缺,从而出现了“一山两重天”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北景乡和七百弄乡,红水河贯穿北景乡全境,对于生活在红水河沿岸的百姓来说,水资源十分充沛,而对于七百弄来说,水资源匮乏,甚至到了滴水贵如油的地步。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量大、旱涝灾害频繁由于年内的降水分配不均,造成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所以春旱、夏涝、秋干、冬枯的灾害现象频繁,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季节用水的需求。由于岩溶地区地层透水性强,渗透率大,兴建蓄水工程的难度大。水库多存在漏水现象,蓄水保水能力较差。

大化瑶族自治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干旱缺水乡镇发展对策大化瑶族自治县干旱缺水的乡镇主要包括板兰乡、板升乡、七百弄乡、镇西乡、雅龙乡、六也乡等乡镇,这些乡镇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化县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红水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沿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沿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不仅能够促进红水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大化县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地,一直成为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石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改变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扩大森林面积,不仅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增产增收。兴建农村沼气池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由于这种气体最初是在沼泽、湖泊、池塘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叫它沼气。沼气池的兴建起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搞好循环经济、处理好畜禽粪便污染的作用,使生物质能得到有效转化和利用。沼气池的建设大幅度降低了农村家庭人均能耗,沼气主要替代的是薪柴、秸秆,还部分替代了液化气、煤炭等商品能源。沼气是一种热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小的高效清洁能源,它的使用对农户家庭能源消费必然会产生积极影响。沼气的使用有利于缓解人们对薪柴的依赖,从而减少树木的砍伐与焚烧,间接的保护了生态,防止水土的流失,防风固沙,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大力发展地头水柜工程大化瑶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但是由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满是破碎的碎石,雨水在碎石间四处漫流,沿着石缝下渗,没有形成丰富的地表径流,土地缺水严重。再加上土壤含有的有机质低,土壤肥力不足,难以为农作物提供高产的最基本营养物质,从而造成了低产低收的困境。经过总结多年的经验和具体的实践,在石山地区兴建地头水柜,将有限的雨水资源集中起来,有效地解决了石山地区的人口、牲畜、土地缺水问题,缓解了干旱缺水的局面。河池的都安、凤山,百色的乐业等地的地头水柜工程已初见成效,应该在更大范围推广。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包括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4个类型。大化县的移民应属于生态移民搬迁。所谓生态移民就是从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使他们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使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化瑶族自治县有相当部分人口是生活在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大石山区,如七百弄乡、板升乡、板兰乡,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系统随着人口的增长已经越来越脆弱,为了使生态系统免受深层的破坏,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鼓励这些地区的人们移民搬迁。沿岸水资源富集乡镇的发展对策大化瑶族自治县水资源相对富集的乡镇主要包括:大化镇、都阳镇、岩滩镇、共和乡、贡川乡、百马乡、古河乡、古文乡、江南乡、羌圩乡、乙圩乡、北景乡等乡镇,这些乡镇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发展库区生态网箱养鱼网箱养鱼又称“笼养鱼”,是以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为材料,装配成一定形状和规格的箱体,设置在适宜养鱼的水体里用来养鱼的方式。网箱养鱼是当今世界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化生产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具有产量高、成本低、投资小,便于管理、节地节水节能、有效开发江河湖库大水面渔业等特点。大化瑶族自治县虽然是大石山区,但有红水河流经的乡镇,发展库区生态网箱养鱼是脱贫致富的好办法。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水上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以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田园风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为主要形式,融观光、体验、认知等旅游活动为一体,通过旅游发展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使当地农户在经济上获得收益(罗明义,2006)。大化县乡村生态和水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水域风光独具特色,著名的景点有绿珠长湖、山脚湾、北景湾、下皇湾、红水河三峡等。绿珠长湖系大化水电站、岩滩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形成的峡谷水库和湖面水库,站在湖畔的高山之巅,俯视湖面,只见无数个山岭大半截被水淹没,露出水面的山头便成了百多个岛屿和半岛,人称“绿珠长湖”。山脚湾为岩滩湖区最长的水湾,北面中段紧接龙滩至岩滩必经之地到咽喉—红水河三峡谷口,巴龙大桥将其与北景湾分隔。北景湾位于北景乡,北起北景坳口,东南至巴龙岛,全长五千米,水湾最宽处达两千米。下皇湾位于岩滩镇下皇村,是岩滩水电站闸坝后形成的胆囊形水湾。红水河三峡是百隘峡、弄岭峡、板兰峡的总称,为河道式长湖,全长十六公里。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水上生态旅游,有利于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宣扬民族文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奇石文化旅游“广西之贵,贵在奇石”。

大而言之,有苍苍莽莽十万大山、有亦真亦幻桂林山水、有美若盆景柳江鱼峰,无一不是石之造化;小而言之,有大化彩玉石、马安彩陶石、柳州草花石,无一不是天然奇宝。大化石是大化彩玉石的简称,产于广西大化县境内的岩滩水电站附近河段,目前,由于大坝之上是库区已蓄水,只有大坝下约6公里长一截河段在开发。从开发出来的大化石看,无论大到一二十吨的巨石,或小到二、三十克的小石子,无不都具有石质坚硬,硅化或玉化程度高,石形奇特,千姿百态,花纹图案变化无穷,色彩艳丽和谐悦目等特点。由此可见大化石的风雅、气质、神韵都达到了非凡的境地,它一露面便轰动广西,誉满中华,基于奇石文化发展旅游是可行的。

上一篇:低碳观念中包装制作的简述 下一篇:布艺在包装制作中的运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