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流行病学调查

时间:2022-10-12 06:58:50

连平县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连平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情况,为制定农村地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连平县元善镇小学三~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共9 732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为50.2%,男、女生分别为55.0%和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3,P<0.01);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发生率分别为57.5%,55.8%,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4,P<0.01)。男生遭受肢体暴力、言语性暴力、强索性暴力、排挤性暴力和性暴力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35.9%,42.5%,9.6%,14.6%和17.0%;女生为26.8%,33.6%,4.3%,11.7%和9.8%,男生均高于女生。施暴者主要是同班同学(33.4%)和同级同学(19.7%),其次是社会青年/流氓(14.9%)。51.5%的校园暴力倾向发生在校内,暴力发生最常见的时间是课间休息(35.7%)和上放学路上(22.9%)。暴力发生后,82.6%的学生会产生低落情绪,33.2%有身体受伤,33.9%会以暴力解决问题。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的发生率较高,对学生存在不良影响。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关键词】 暴力;事故倾向;流行病学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52-03

校园暴力倾向事件在国内外日渐增长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教学秩序,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校园暴力倾向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园暴力倾向问题尚未引起广泛重视,也缺乏综合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了解广东省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情况,笔者于2006年对广东省连平县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连平县元善镇小学三~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全体学生9 732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4 954名,女生4 742名,性别不详36名;小学生4 504名,初中生2 295名,高中生2 933名。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流行病学专家审阅,并进行预试验验证。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状况、暴力倾向发生地点、时间以及暴力倾向事件的应对方式和精神影响等。调查前对全部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对象在调查员指导下自行填写问卷,所有问卷均经过调查员审核。

1.3 定义 采用WHO关于暴力的定义: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 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 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校园暴力倾向包括发生在校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倾向行为[2]。

1.4 统计学分析 用EpiInfo 2002建立数据库,经双录入比对改错,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比较率或构成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暴力倾向发生率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过去1 a内4 831名中小学生报告发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为50.2%,小学、初中、高中生暴力倾向发生率分别为57.5%,55.8%和34.6%,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χ2趋=191.14,P<0.01)。男生发生率为56.0%,高于女生(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3,P<0.01);男生遭受肢体暴力、言语性暴力、强索性暴力、排挤性暴力和性暴力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35.9%,42.5%,9.6%,14.6%和17.0%,女生分别为26.8%,33.6%,4.3%,11.7%和9.8%,男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各种类型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均高于女生。见表1。

2.2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流行病学特征

2.2.1 施加暴力者分布 最常见的施加暴力者是同班同学(33.4%),其次是同级同学(19.7%)、社会青年/流氓(14.9%)和高年级同学(13.7%)、其他人(10.3%)、低年级同学(4.4%)和教师(3.8%)。男、女生主要施加暴力者分别是同班学生(分别为28.4%和31.6%),其次是社会青年/流氓;男生比例(23.9%)高于女生(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3,P<0.01)。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施暴者为社会青年/流氓的比例分别为16.8%,24.5%和32.3%,有逐渐增加的趋势(χ2趋=184.47,P<0.01)。

2.2.2 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的地点 51.5%的校园暴力倾向发生在校内,21.7%发生在学校附近,26.8%发生在校外其他地方。男生(31.0%)暴力倾向发生在学校附近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37,P<0.01)。

2.2.3 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的时间 大部分校园暴力倾向发生在课间休息(35.7%),其他依次为上放学路上(22.9%)、其他时间(15.9%)、节假日(13.7%)、上课时间(6.9%)和午餐时间(5.0%)。暴力倾向发生在课间休息的比例初中生(62.3%)最高,其次是小学生(49.5%)和高中生(44.2%)。 暴力倾向发生在上、放学路上的比例也是初中(38.8%)最高。男、女生暴力倾向发生时间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4 发生校园暴力倾向时学生采取的处理方式 遭受校园暴力倾向后,47.0%的学生选择报告老师,18.4%的学生会告诉朋友,19.5%的学生会告诉家长,27.4%要求对方停止,选择默默忍受、认为无所谓、赶快逃走和选择其他方式的比例分别是18.2%,9.8%,10.2%和11.5%。从小学到高中选择报告老师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为56.6%,43.1%和27.0%(χ2趋=253.95,P<0.01),选择告诉朋友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1.3%,26.2%和26.8%(χ2趋=180.05,P<0.01),要求对方停止的也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0.9%,34.8%和35.0%(χ2趋=116.05,P<0.01)。

2.3 校园暴力倾向对学生的影响 在遭受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中,82.6%报告会产生低落情绪,33.2%身体受伤,15.2%害怕上学,42.8%变得沉默,33.9%会以暴力解决问题,44.7%认为社会不公平,46.6%对同学不信任。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遭受暴力倾向后出现躯体伤害的比例逐渐下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为38.1%,32.4%和21.2%(χ2趋=80.01,P<0.01);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比例也逐渐下降,分别为39.0%,29.6%和26.2%(χ2趋=60.02,P<0.01);自我报告社会不公(χ2=77.80,P<0.01)和对同学不信任(χ2=47.19,P<0.01)在不同学习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社会不公(分别为38.0%,49.3%和56.8%)和对同学不信任(分别为41.6%,48.4%和57.7%)的比例均随学习阶段上升而增加。 遭受暴力倾向后,男生(39.1%)出现肢体伤害的比例高于女生(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1,P<0.01);认为会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比例男生(40.4%)也明显高于女生(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1,P<0.01)。

2.4 校园暴力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2。

以“是否发生暴力”作为因变量,以“性格偏向”、“与同学相处”、“家庭关系”、“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家庭经济”作为自变量,运用前进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对暴力倾向发生的影响。结果“与同学相处”和“家庭成员关系”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与同学相处越困难,发生暴力倾向的危险度越高,与同学相处有时有困难(OR=1.42)和经常有困难(OR=2.14)是暴力倾向发生的高危因素,家庭关系一般(OR=1.37)和常有矛盾(OR=2.47)也是暴力倾向发生的高危因素。

3 讨论

据WHO对48个国家资料的统计,各种形式校园暴力倾向的年发生率高达60%[3]。我国的校园暴力倾向事件虽然严重程度明显较轻,但发生率较高,中小学生躯体暴力倾向事件的年受害率波动在35%左右,属世界中等水平。校园暴力倾向是严重危害师生身心健康的伤害,校园暴力倾向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不同程度的躯体损伤和残疾,然而,更严重的暴力伤害往往表现为心理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表现为不安全感、学习兴趣和人际交流变化、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用暴力手段报复对方或者社会等[4]。有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较高,言语性暴力倾向最为常见,其次是肢体暴力倾向。广东省现有中小学生1 200万人,如果按照本次调查的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估计,该省每年遭受各种类型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人数达到601.92万,且呈现学习阶段越低、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越高的现象。不同类型暴力倾向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这与国内文献报道[5-6]一致,这可能与年纪小的学生心智不成熟,易冲动,自制能力差有关;其次,与女生相比,男生更调皮好动,打闹嬉戏时更容易发生肢体和言语冲突,因此暴力倾向经常发生在男生之间,这提示学校要及早预防学生出现暴力倾向,从小学就开始进行校园安全教育,特别要加强对男生的道德和礼仪教育,提倡文明用语,积极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调查发现施暴者主要是校内学生(71.1%),其次是社会青年/流氓,且学习阶段越高,来自社会青年/流氓的暴力发生比例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大,容易受到社会非法团伙、不良青年的勒索或拉拢,且初中生、高中生容易受影视中“帮派”“行会”影响,在校园中拉帮结派、斗殴打群架。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净化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危害学生成长的非法组织,学校必须转变“智育至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加强道德教育[7],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和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净化校园环境,使学生远离各种精神污染,健康成长。

遭受暴力倾向后,大部分学生选择报告教师,但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报告老师的比例越来越低,而选择告诉朋友的比例有所提高,要求对方停止的比例也逐渐升高。校园暴力倾向对学生造成即时或深远的影响,80%以上学生遭受暴力后会产生低落的情绪,从小学到高中,暴力倾向使他们认为社会不公和对同学不信任的比例也呈升高趋势,33.2%遭受暴力者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青少年自主判断能力差、独立意识强、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等特点,接近34%的学生报告有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想法,且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极易造成校园暴力恶性膨胀及蔓延的不良后果。有研究显示,遭受暴力者与施暴者存在关联,学生遭受暴力后若采取不正确手段保护自己,易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5]。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对遭受暴力的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建立干预小组,并和家长充分沟通,对高危青少年进行心理矫治,提供指向性干预[8-9]。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对暴力倾向发生的影响发现,和同学相处困难和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是发生校园暴力倾向的危险因素,和相关文献报道[10]一致。不受教师重视、和同学相处困难的“差生”,经常受到同学、教师的冷言冷语,排挤性暴力发生率较高,家庭不和睦易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甚至采用“棍棒式”教育。这部分学生往往承受着心灵创伤,产生偏执、冷漠、好斗心态,反过来成为引发许多校园暴力倾向行为的根源。因此,防制校园暴力倾向的发生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还是家庭和个人问题,应把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联屏障作为干预的核心[11]。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暴力高危人群更多的关注和疏导,加强沟通,采用“鼓励式”教育,挖掘闪光点,使其增强自信心,社区应该创建平等宽容的人文环境,使这部分人群逐渐融入到社区中。

4 参考文献

[1] 王声.校园安全与中小学生伤害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6-98.

[2] WHO. Information series on school health. Violence prevention: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a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

[3] KRUG EG, DAHLBERG LL, MERCYIA, et al.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4] 荆春霞,王声,陈青山,等.中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6(9):1 042-1 043.

[5] 池桂波,陈海珍,王声,等.中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7,11 (3):250-252.

[6] 蔡德辉,杨士隆.学生暴力行为之分析与防治对策.教师天地,1996,82:99-111.

[7] 翁里,吴海霞.校园暴力犯罪的侦防策略研究.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589-591.

[8] FONAGY P. The violence in our schools: What can a psychoanalytically informed approach contribute. J Appl Psych Stud, 2003,5(2):223-238.

[9] GUERRA NG. Preventing school violence by promoting wellness. J Appl Psych Stud, 2003,5(2):139-154.

[10]雷衡生.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与预防.当代教育论坛,2002,12(4):60-61.

[11]RAPPAPORT N. School violence. J Am Acad Child Adoles Psych, 2001,40(9):992-998.

(收稿日期:2008-03-14;修回日期:2008-05-06)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下一篇:我国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