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金针菇杂菌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12 06:40:38

袋栽金针菇杂菌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近年来,金针菇生产过程中杂菌污染频发,给生产者造成一定损失。介绍了金针菇生产中杂菌的种类、特征、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杂菌产生后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食用菌生产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针菇;杂菌;原因;防治

金针菇又称朴菇、构菌或冬菇,在自然界秋末冬初或早春时,多着生在阔叶树的枯枝或树桩口,呈丝状着生,形似金针菜,故名金针菇。金针菇营养丰富,每100 g干菇中氨基酸含量达20.9 g,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5%,赖氨酸含量达到1.024 g,精氨酸含量达到1.231 g,能促使儿童智力发育,被誉为“益智菌”。近年来,蓝田县金针菇生产中杂菌发生情况普遍较重,造成了一定损失。笔者针对金针菇生产中的染杂问题予以简析,供广大食用菌生产者参考。

1 杂菌的种类与特征

1.1 绿色木霉菌

因菌落表面呈不同程度绿色,故有“绿霉”或”绿花毛”之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腐生于土壤和木材中。菌落生长迅速,气温25℃左右时2~3 d就能完成一个世代。

1.2 毛霉菌

又称黑霉,长毛菌,菌丝体生长迅速,在基质内外能广泛蔓延,每日可延伸3 cm左右,初期呈白色,后期变为灰白色至黑色。

1.3 根霉

菌落初期呈白色,絮状物,而后变为灰褐至黑色,生长适宜温度范同为25~30℃,相对湿度90%~100%。

1.4 黄曲霉

菌落呈黄绿色,最适生长温度范围40~45℃。

1.5 链孢霉

它是空气中常存在的一种杂菌,菌落初期白色,粉粒状,后变为绒毛状,橙红色,气温25℃左右时,生长繁殖极快,2~3d可完成一个世代。

1.6 轮枝霉

病菌广泛存活于土壤及空气中,最适生长温度为22℃左右。分生孢子常粘成一堆,通过菇蝇、螨类传播,主要危害菇类子实体。

1.7 基腐病

又称根腐病,细菌病害。病原从菌柄基部侵入,初期基部出现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颜色加深,最后变成黑褐色腐烂,病菌多呈丛状发生,致使菇体倒伏。

1.8 锈斑病

细菌病害。病症局限于菌盖上,产生黑褐色斑点,当凹陷斑点干后菌盖易干裂形成畸形菇。

2 金针菇杂菌发生的原因

(1)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袋内分散出现污染症状。 (2)接种环境灭菌不彻底,接种物或工具带菌,操作人员带入的杂菌等,使室内孢子落入袋口附近引起污染。(3)菌种本身带菌,接种扩大时将杂菌带入培养基中引起污染。(4)培养基条件不适合。尤其是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菌丝体在生长初期,菌丝长势弱,使杂菌乘虚而入,迅速蔓延。(5)培养基过湿,通风条件差。(6)料面积水。

3 预防杂菌的措施

(1)选用优良品种、健壮的菌种和优质培养基料,培养基应新鲜、无病虫、无霉变。(2)培养基灭菌要彻底,严格实行无菌操作,适时接好种、发好菌。(3)搞好环境卫生。杂菌发生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环境因子,特别是发生在菌条上的霉菌,当气温、湿度等条件有利于金针菇生长发育时,其菌丝生长力旺盛,抵抗力就强,杂菌就不易发生,甚至能抑制杂菌,反之杂菌就趁虚而入,蔓延危害。因此,在日常栽培中,除注意清洁消毒外,应注意调节环境温湿度,严防袋内温度升到28℃以上,尽最大可能创造适宜金针菇菌丝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这是防治杂菌最有效的措施。

4 杂菌发生后的防治措施

(1)接种时发生杂菌要彻底清除,菌袋未出菇前受杂菌感染面积大于表面积一半时,要立即重新灭菌接种,如受链孢霉感染或受其他杂菌感染不可重新利用的,要深埋或烧毁。(2)对小面积污染的菌袋可用3%的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来苏尔药液注射污染块抑制其生长扩散。(3)对污染后处理的菌袋,应单独放置,以免杂菌密度增大扩散,造成其他菌袋污染。(4)金针菇基腐病发生后应及时通风降温,并在病区用0.1%漂白粉或抑菌剂喷洒。(5)金针菇锈斑病发病后要及时降温降湿,使菇房温湿度下降,并用0.1%漂白粉喷洒。

上一篇:拓展亦有“度” 下一篇: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