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贯穿语文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12 05:37:40

让“情”贯穿语文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沟通情感的过程。通过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体验情感平台,让学生沐浴其中,浸润其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亲近、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最终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提高素养。

一、“情”的挖掘――备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满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字里行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那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就必须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深入地进行情感交流,心灵对话,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愉快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诗言志、文抒情,古往今来,大凡凝结着作者苦心的文章,无一不是执着地表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人生追求和鲜明的思想观念,只有教师的胸中燃起一团火,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那一片火。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挖掘“情”的亮点。如在教学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桂林山水》,就通过引导学生品味优美句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巧妙地设计“课中作画”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构筑山美、水美、画美和其乐融融的课堂美。从而培养学生向往热爱祖国的感情。又如教学 《詹天佑》一文,应“以精取胜”,只创设一个具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情境: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佩服?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有的用画示法,有的用讲解法,有的用朗读法……整个课堂学生充满生气,学习困难迎刃而解。这是与教师挖掘“情”的亮点分不开的。

二、“情”的渲染――美读

情是一种力量,具有感染、转变他人的能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授课老师这样启发:“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听起来很自主,很有素质教育的味道,但细想一下,到底该怎样读?学生并不清楚。“美读”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小马过河》一文,老师抓住文中“老牛、小马、松鼠、小马妈妈”不同的语气词,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个性的角色,进行有感情朗读。创设一个对话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读出各自不同的情感,在美读中悟到了“真情”。

尤其是抒情散文,更应借助“美读”,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感受“景之美”,由不会到会,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产生共鸣,领会“情之真。”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范读中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他们也像老师那样倾情的美读,体会读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抓住重点句“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让学生从美读中去品味草浪在欢笑着,在翻滚着的动态美,而且领悟到草浪在欢笑,人也在欢笑的真实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情”的升华――导行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励。

语文教学远远不只停留在语文内容上,而要以小见大,拓展到更大更广的方面。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必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引进活水,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指导他们行动,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塑造出他们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健康人格。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几个问题: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侧重写什么的文章?2、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现人物的品质)3、鲁迅是个怎样的人?4、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通过这样质疑讨论学习,使学生直接捕捉到文章的主题――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然后让学生围绕“我是家中的‘小皇帝’今后该怎样做?”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培养“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句,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游园不值》中的“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印”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爱,不忍心把它践踏。经过这样一品,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树立了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情”满语文教学,不错的,语文教学的“情”数不胜数。就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激励;就让学生在高昂的情感中产生想象,得到升华,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让语文教学给人以“情”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成为激荡、抒唱情感的海洋吧!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 下一篇: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