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人的身份转型

时间:2022-10-12 05:15:13

新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人的身份转型

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新媒体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新媒体容量大、传播快且门槛低。曾几何时,传统媒体一枝独秀的光景已不再,新媒体百花齐放的局面已经初步显现。新媒体的痛点和痒点在何处?媒体记者应该如何随之精准定位,并探索自身的转型路径?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略做探讨。

痛点:“身兼多职”和“能力危机”

今年四月,《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李靖宇决定辞职。他认为,在当前媒体发展潮流之下,与其做全媒体融合的尝试,不如转而投身新媒体。

除了部分纸媒倒闭,一些纸媒高管也选择加入网络,而这种“易帜”之事对公众而言已属平常。许多媒体工作者也对传统媒体表达了悲观的看法。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金丽萍称,在未来纸质版将会消亡。由于传统媒体的盈利主要以广告为主,而这种模式已经很难维持整个运行链条的持续运转。专栏作家魏武认为,纸质媒体会衰落,但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1]

范・哈克等人在《新闻业的未来: 网络新闻》一文中认为,当前有更多的人在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 但是这些新增加的人并不是在传统报纸媒体或广播电视媒体中工作。面对竞争,大多数媒体所有者压缩新闻组织, 利用更少的资源来做更多的事。而且,人们拥有带摄像头的手机的比例增速惊人,。这一结果加剧了在新闻采集过程中, 新闻记者与这些免费新闻来源的“竞争”。[2]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自媒体浮出水面后,让“人人都是记者”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而这也让很多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遭遇了“能力危机”。在传统新闻运作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媒体人,在这种变革中很难进行相应地适应。新媒体要求新闻工作者应从过去拥有一技之长便可“包打天下”,转而向“身兼多职”、“多栖作战”的全媒体记者转化。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写作和编辑的技能,还要提高自身在获取图片、视频及进行网络互动等方面的能力。新时期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善于在采访中获取线索、挖掘和加工新闻事实,还要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让网络资源成为采访的“第二现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时代带来新闻行业在工作流程、专业要求和审美取向的革新,也让媒介与受众、媒介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出现微妙变化。这些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让不少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记者一时难以适应,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媒体竞争加剧和媒体记者队伍的缩减,对单个记者从“质”和“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面对众多自媒体的竞争,要求新闻从业者能够成为“身兼多职”的全能型记者。新媒体的兴盛带来了媒体行业转型之痛。

痒点:视野拓展和内容为王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女士2012年在中山大学举行的 “第12届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 ”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于只在微博上说点贴心话 , 不应该因为在140 个字里把话说得漂亮而沾沾自喜 , 而要看你背后的媒体到底用报道说出多少事实和真相。”[3]

2016年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的消息在新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随后的调查显示,当事人不是上海人,而是南方某省的一位已婚女子徐某。她春节前后也没有到过江西,相关报道内容也纯属编造。近年来新媒体频频爆出假新闻。有些消息可能影响有限,并未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有些虚假新闻,通过新媒体的后,之后在其他媒体的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相当大的波澜。[4]

胡舒立认为,一些网民出于好奇之心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 , 还有些人则可能空有一身热血与激情,却不能提供精确和有深度的报道,甚至还有一些人利用新媒体平台故意虚假的信息,或者随意侵犯他人之隐私。这都使得网络空间信息的可信度不高,真假难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众对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信息给予了更多的信任。这种形势为传统媒体记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在未来新媒体领域展开专业化的实践。同时,因为他们提供了典型的专业报道案例,为新媒体从业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的新闻质量。

由此看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并非只是简单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而应是给予了传统媒体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因此,网络新闻的数字化时代并没有威胁到专业新闻的独立性和质量,而是给予它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传统新闻从业者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对于受众而言,既能够从新媒体的扩张中获取更多有益信息,又能够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通过专业渠道获取更权威的表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认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而言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没有破坏性,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激励因素。与传统传播渠道相比,网络新闻报道拥有更广阔的接受面,因而能够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引发更为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进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由于每篇报道,都将面临更多的肯定和批评。在这些讨论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这有助于众多的公民记者和专业记者不断砥砺自我,从而在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并没有出现对传统媒体的“排斥反应”,而是力主让新闻的价值进一步彰显。今年六月,“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扬州举办。会上,东方早报、澎湃新闻总编辑刘永钢认为,新媒体应坚持内容为王。在“澎湃”,关注度高的以严肃新闻为主,而非八卦新闻。

而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裁潘乐群认为,新闻人需要寻求知识定义的变化,新闻职业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得到全新的界定。新闻人转型能力要具备:内容在争议性上获得眼球;个人要成为网红;内容除了生产还要运营;此外粉丝的维护,直至社群也十分重要;最后就是对行业的理解。[5]

由上面的表述可知,自媒体只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给“人人都是记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成为一名记者,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记者的工作。将来的记者,专业技能全面、复合多种渠道、具备深刻的思想,不仅仅是“观察者”,也应该是“思考者”和“全能手”。记者这个职业,除了要有信息传播的职能,还将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充分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专业记者由于获得了更多的专业训练和实践,他们的作品比普通网民的原创作品肯定要更为优秀和精彩。在不久的将来,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将更为简单便捷,但对信息的质量将要求更高,成为记者的门槛也随之水涨船高。“人人都是记者”让新闻更贴近于受众,让新闻的产生更为大众化和草根化,这种新闻从业者和作品的“海选”,将会为新闻行业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6]

定位: “把关者”和“意见领袖”

在新媒体的浪潮下,新闻业不仅仅是要呈现新闻,而且要告诉人们有关这个世界新的或正在发生的有意义的故事,让人们设身处地了解这些新闻, 将这些新闻解释给其它人知道, 并且让人们便于获得这些信息。

因此,在21 世纪, 好的新闻记者可以通过文本、音频以及视频,在事实的基础上讲述这个真实世界的故事。人们也可以把这些故事互相关联,并正确地使用它们。这些新闻内容从形式和视角上来看表现各异, 它包括广播与电视报道、 文学新闻(literary journalism)、纪录电影、新闻摄影和数据可视化等其它更多种形式。

要强化专业团队合作。新闻从业者必须同时成为会运用多种方式讲故事的人、应用社会科学家,并且要从技术上懂得复杂数据系统的运作。得益于网络团队的协助,记者可以更好地在信息海洋中遨游。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记者需要学会融入分工更加精细化的专业团队。如何分工、协作,使用多种工具和展示手段,第一时间利用官方微博展示新闻现场,并随时更新;再发回最新图文和视频信息,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最后形成深度新闻报道。

问题是,在所有这些领域,很少有记者能够达到如此的专业层次。因而他们必须各展所长,从自己擅长的特定知识领域或是新闻生产环节的某个阶段出发,开展有效的衔接与合作。

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他们在与大量收集日常信息的电脑程序,或是现实生活中日益增多的公民记者比拼时,将不再具有竞争力。未来的新闻业将会出现更多信息制作领域的合作者。

专业新闻记者的价值将体现在他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和结成分工协作网络的能力。

要突出核心竞争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新媒体是一个新增量,这个增量很大很快,会抬升新闻的职业门槛,转变职业的价值,改变职业的运行方式。目前记者的职业正面临着挑战,看起来好像门槛变低,普通人都能做记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记者职业的门槛也在提升,要做好记者将更难,专业操守、专业分析、快速反应及深度思考等各方面能力要求更高。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初心不变,为广大受众提供优质新闻产品和多层次的思考解读,才是专业记者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学会进行手机上的采编。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形式变得多样化,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都离不开时效性的限制。为了寻求质量和速度的统一,记者必须能够在现场即完成采写,并能够将作品迅速回传,并在第一时间予以。与笨重的电脑相比,智能手机更能够适应如今快速反应的要求。因此当前记者要适应新媒体的采编节奏,尝试离开电脑桌,习惯用手机拍照、拍视频和写稿,具备在第一时间以多种方式展现新闻事实的能力。这样在新闻现场,才能快速向新媒体平台推送丰富的信息,做到快人一步。

做信息的“把关者”。如今人人都是新闻事实的传播者,众多的公民记者虽然能够抢在第一时间记录和传播突发事件,但限于专业水准,很难做到准确与全面,并保持客观公正性。还有人出于自身考虑,借助自媒体散播虚假失实的信息。因而每逢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新媒体的消息满天飞,其中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极易造成公众的误解甚至恐慌,造成不良后果。而此刻正是专业记者崭露头角的时机,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对众多信息进行甄别、分析和整理,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权威发声,通过大量客观、公正、详实的报道进行引导,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力维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7]

推进跨业态的合作。新媒体时代信息泛滥,受众往往并不缺乏信息,而是更需要权威、真实、有价值的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面前,记者需要专业合理地选择、通过评价和鉴定,对无序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验证信息来源。并提供独特的视角,来帮助用户更方便、更准确地理解和接受新闻事实。同时媒体记者要强化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通过良好的互动与合作,来提升引导舆论关注方向的能力。

做有观点的新闻。在二十一世纪,新闻行业为了获得公信力,最关键的不再是客观,而是它的透明度和独立性。提供一个明确的观点,会让新闻报道比中立的事实叙述更具有其说服力,并且可看可听的形式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新闻分析要以报道为基础。所以新闻记者保持了价值理念,并通过增加其新闻全流程的透明度,从而让其报道的价值更为全面和深刻地体现出来。

转变沟通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 :“当听众的情感被演说打动的时候, 演说者可以利用听众的心理来产生说服的效力 , 因为我们在忧愁或愉快、 友爱或憎恨的时候所下的判断是不同的。” 人民日报微博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口语表达是人民日报微博甫一上线就广受关注的特点之一,这种将民间话语风格体现在新闻评论中的做法,被网友称为“小清新”。大胆使用民间及网络语言,使得人民日报微博与读者的距离更近,增进了感情,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氛围。此外,该微博还通过公民视角让自己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对政府提建议,而不是由上至下发指令。这话语方式很好地迎合了公众的期望,充分拉近了官方媒体与公众之间的感情,从而达到“打通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舆论场”的目的。[8]

注释:

[1]熊建鹏、王哿、蒋子文:《总编辑李径宇离职,称想做新媒体方面思考》,澎湃新闻2016年4月22日

[2]Bregtje Van Haak,Michael Parks,and Manuel Castells.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Networked Journ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2

[3]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

[4]吕胜根:《新媒体虚假失实报道的原因及对策》,《今传媒》2016年第4期

[5]陈洁文、刘江瑞:《新媒体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专业新闻草根新闻将并肩作战》,《扬州晚报》2016年6月4日

[6]王晴川:《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7]黄晓耘:《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改变与坚守》,《视听》2016年第1期

[8]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试论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9期

上一篇:主题式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精授知识”提高化学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