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12 05:12:25

小议如何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时代需要和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就是课程实施,通过有效地实施课程,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对于数学课的教学过程来说,教育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新课程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以前的教学方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可以有效地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高效地提升了应试能力。现在在新课程改革中,主要提升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方法,还有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一旁辅助,使教师、学生、教材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一、有效地研究数学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对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动,内容体系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习题作业、应用问题等,可以促使教师对教材产生不同的理解,提高数学教学当中的“再发现”,也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动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地研究新课程,有效地实施知识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造师生密切配合的双边活动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也是各个教学理论争论的主题。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题,教学为重点,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两个重点;实用教育则以学生的学习为重点,他们的教学过程不一定非得把知识讲得很透,而是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练,教学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师生双边的相互效应。再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它也强调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

在教学当中,可以经常设置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经过简单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数学是实用的,是简单的,是可以掌握的。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发现—解决一学习一发现的循环模式。在几何与代数的交融中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教学。如,几何与代数有什么样的关系?代表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几何的方法去解决数,几何中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在他们不完整的解决中,我们再加以补充。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了,知识点也充分映入脑海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再引入课程内容,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四、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在数学测量活动中,我们需要测量河两岸的距离,但是不可能直接测量,那么首先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所学知识,主动完成,他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设计多种方案;然后经过讨论对方案进行优化、革新;任务完成后,对方案的思路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思考、革新能力都有了良好的提升。

五、在数学教学,德育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理念中,知识固然重要,对学校而言,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在数学的德育中主要包括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广义的理解则还包括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毅力、严格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等。在我们的教育中,对人才的标准其一为德,即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教育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健全和发展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与习惯,建立起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个性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健全和完善,使他们悦纳自己。

总之,单有书本知识的“高分低能”者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学生只有拥有更为全面、更为优秀的素质,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新的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素质教育也向我们提出了教育学生人人成才的新要求,它不要求我们所教育的学生能人人升学,但是却要求人人都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并更好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数学教育不仅是数学的教育,更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作者单位 长治文化艺术学校)

上一篇:引发学生兴趣 实现高效课堂 下一篇:浅谈初中《科学》“自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