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水稻灌溉机理研究

时间:2022-10-12 03:41:49

昆明地区水稻灌溉机理研究

摘要 从水稻各生育期特点分析昆明地区节水条件下水稻高产的生理机理,并指出控制灌溉为当前昆明地区水稻生产中较为理想的灌溉方式。

关键词 水稻;灌溉;云南昆明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013-01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虽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 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云南地区连续多年干旱,而城市和工业用水量却逐年增加,农业用水量必将逐渐下降,农业缺水将日益突出,农业供水不足将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又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传统的水稻灌溉主要是采用淹水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较大,水的生产效率低,影响水稻的高产。面对水资源日趋紧缺的现状,节水灌溉将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必然趋势[1]。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大多数水稻种植区采用浅—深—浅相结合晒田的水层模式。进入80年代后,随着北方地区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稻种植区开始试验研究先进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90年代以来,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水稻灌溉新技术,如控制灌溉、非充分灌溉、薄露灌溉等技术的应用,使水稻产量有所提高,但各地因气候环境的不同,研究的节水灌溉方式也有所不同[2]。因此,根据云南省昆明市的气候特点,利用“云南农业大学水稻所试验地”和仪器设备,对水稻进行节水灌溉研究,把土壤水分、作物生理等与水稻生长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对利用灌溉水量调节土壤水分、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变化、水稻生长的促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具有可调性,即可通过灌溉供水控制稻田土壤水分,来调节水稻需水规律,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充分利用降水量,在获得水稻高产的同时大幅度节约灌溉水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设在云南省昆明市北郊云南农业大学水稻所试验地,海拔1 900 m左右,土类为砂质红壤土,黏性较大,肥力较高。供试水稻品种为滇杂31号,是当地良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浅湿灌溉、控制灌溉、湿润灌溉,以常规灌溉作对照(CK),具体水层设计见表1。试验在大田中进行,采用对比法,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130 m2(13 m×10 m),地下水埋深0.59 m。所采用的农艺措施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返青期

因插秧时秧根受到损伤,吸水力弱,容易凋萎,故插后田间必须有水层,才能维持稻体的水分平衡。但为提高土温,水层以浅为宜,过深,不但土温低,风大还容易引起漂秧,影响成活。昆明地区水稻返青期是5月初,此时雨水较少,紫外线较强,为避免伤害秧苗,此期可灌水较深。因此,在返青期各灌溉方式的水层设计为:浅湿灌溉为40~20 mm;控制灌溉为50~20 mm;湿润灌溉为40~20 mm;常规灌溉为50~20 mm。

2.2 分蘖期

水稻在较高的温度、充分的水分、养料和通气条件下,才能很好地分蘖。因此,这时应灌以浅水层或浅水层与湿润相结合,以便提高土壤温度,促使分蘖早生快发。在密植、多肥情况下或重质土壤上分蘖末期,还应落干晒田,以促使茎秆健壮,根系发达,防止倒伏。此期间,昆明开始进入雨季,要充分利用降雨量,而且做好排水措施,以保持水稻较高的温度,使水稻更好地分蘖。水层设计为:浅湿灌溉为30~5 mm;控制灌溉为30 mm~80%;湿润灌溉为20 mm~90%;常规灌溉为50~10 mm。为了减少无效分蘖,在分蘖末期,各灌溉方式均要适当晒田3~5 d。

2.3 拔节孕穗期

此期稻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对气温和水分状况极为敏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幼穗迅速伸长,是决定颖花大小和发育及枝梗是否退化的关键时期,如遇低温或水分缺乏,就会影响穗的发育造成穗小粒少的结果,所以此期一般保持较深的水层。昆明此时已经全面进入雨季,温度变化较大,很容易影响稻穗原始体的分化。因此,要充分利用降水,保持较深的水层,来维持稳定的温度,保证稻穗原始体更有效地分化。

2.4 抽穗开花期

如果土壤缺水,空气干燥,在高温影响下,植株失水,可能使花粉在传粉时死亡,或花粉发芽力减弱,受粉过程受到破坏而导致大量的秕粒,使产量减少,故应灌一层水或保持高度湿润[5]。昆明此时还处在雨季,雨水充分,如果能有效地利用降水,保持植株含水量,就可以减少秕粒,增加产量,该试验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水稻产量最高,达11 800 kg/hm2(表2)。

2.5 灌浆至成熟期

水稻籽粒的饱满度和品质取决于灌浆期的各种条件,如果灌浆期缺乏必要的水分,则使供给籽粒的可塑性物质减少。成熟期的前期乳熟阶段是能量转化、淀粉积累强度较高阶段,但是水稻自开花以后,根系退化,吸收力减弱,叶的有氧呼吸也减弱,所以此时应采取干干湿湿的灌溉,提高土壤通气性,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保持吸收力旺盛的根系和尽量多的同化能力高的功能叶片,这样才能保粒增重,获得高产。黄熟以后,田间水分状况对产量已无影响,但为了促使早熟及便于收割,宜将水层逐渐排干[6]。

3 结论

综合评判这3种灌溉方式的优劣,必须从水稻全生育期的生长发育考虑,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但综合来说,控制灌溉是当前云南昆明地区水稻生产中较为理想的灌溉方式。

4 参考文献

[1] 李远华.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秋菊,李贤明,赵宏亮,等.控水灌溉对水稻根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206-208.

[3] 陈刘华.水稻优化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2):42-44.

[4] 尹南先,陶明华,丛明祥.水稻需水量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1999(8):43.

[5] 俞双恩,张展羽,王菊.正确掌握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有关指标[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9):13-18.

[6] 彭世彰,徐俊增.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技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基于购买模式的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下一篇:基于代谢途径分析的多杀菌素高产菌株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