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高效策略

时间:2022-10-12 03:35:53

高中作文教学高效策略

摘 要 若想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效益,应统筹教材,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拓展资源,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借助媒体,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做”(阅读、写作、讨论等)中自主梳理作文的知识体系,领会写作原理,感受写作的快乐。

关键词 高中作文高效

由于高考,高中作文备受关注,但也恰因为高考,高中作文改革举步维艰。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效益不高,甚至被批评是低效、无效的,高中生的写作能力也广遭诟病。究竟如何才能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效益?答案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是“积极”的呢?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M・希尔伯曼认为,“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并有个人的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为什么需要积极学习?在学习某样知识时,积极学习会借助于听,借助于看,借助于提出问题,借助于与其他人讨论。总之,要学好某样知识,学生需要‘做’――理解问题,明白示例,尝试技能,及使用已经掌握或必须掌握的知识做作业。”[1]依据M・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理论,我们来探究高中作文教学的高效策略。

一、统筹教材,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

M・希尔伯曼的“学生需要‘做’”才能学好某样知识,这一理念与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在其《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念是一致的,维特罗克认为,“大脑不是简单的消费器,大脑是知识的加工厂;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显然,他们主张学生应在“做”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学会某种技能。因此我们主张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统筹教材,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

我们可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进行探讨。

表1-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作文教学内容

据上表可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共有30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有的作文单元是按体裁编排的,如高中二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是议论文,三单元是诗歌,四单元是散文;高二下册二单元是随笔,三单元是小小说,四单元是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高三上册第二单元也是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内容与高二下册第四单元几乎一样,不知编者何意)。但有的作文单元又是按基本写作基础理论编排的,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的“感受与思考”,第二单元的“想像与联想”;高三下册第一单元的“立意与选材”,第二单元的“思路与结构”等。这样编排写作内容难免有交叉,不便操作,因为讲每种体裁都会涉及到立意、选材等基本写作理论,但又略有不同,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取舍的,讲什么,不讲什么,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是违背“积极学习”与“生成性”理论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对高中作文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强化体裁意识。

譬如教师可让高一学生通览全部作文单元的教学内容,找出涉及到的体裁有议论文、散文、诗歌、小小说、说明文、札记、随笔、寓言故事、科幻小说、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综述等10余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类合并,总结出可重点学习的几种文体,这样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做”弄清文体分类的相关知识。譬如学生总结出应重点学习议论文、诗歌、散文、小小说四种体裁,因为其它几种体裁可采取合并归类的方法归到这四种体裁中讲。如札记、随笔可放到散文中讲,科幻小说可放到小小说(两者属于小说中的不同类别)中讲,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可放到议论文中讲等。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览全部作文单元的教学内容后,确定每学期的学习重点。如高一上学期专门学习散文写作,“感受与思考”“想像与联想”“再现与表现”“札记・随笔”等作文单元的基本写作理论内容就可结合散文写作进行系统讲授。这样能把写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游记散文的写作内容都系统地梳理出来。否则,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单元来讲,只能讲写景游记散文的写法,其它散文体裁没有讲到,学生写作原理的知识体系就出现了断层。再如,高一下学期可学说写作,“写出人物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等作文单元就可结合小小说写作进行系统学习。以此类推,高二上学期学习诗歌写作;高二下学期学习议论文写作;高三可结合高考学习考试作文写作,因高一高二学了各类体裁,高三结合高考学习考试作文写法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具体如何分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意见而定,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学生对教材整体作文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建构作文知识体系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学习作文的思路清晰了,每学期集中学习一类体裁也便于学生掌握,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可通过较为系统的写作原理的学习及集中阅读、练写相关体裁作品,较熟练地掌握某些体裁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否则,一学期学习的体裁过杂,而且每种体裁只占一个单元,学生还没掌握这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就学下一种体裁了,结果哪一种体裁都没学好,也不利于强化学生的体裁意识。

二、拓展资源,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

梳理出教材中的作文知识体系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学习具体的作文知识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拓展写作资源,精选精学范文样本,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就是让学生由挑战教材转向挑战未知的学习资源,这也是建构后面我们要讲的“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的前提,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2]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就是让学生“同多样的思想碰撞”,进而再与教材形成新的对话。

教材中每个作文单元都有范文,如果只以此为范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书上、网上找最精彩、最适用的范文。很多教师用教材中的范文,或自己找范文,如果教师阅读面不广或不了解学生心理,选取的范文不被学生喜欢,或不适合仿写,往往吃力不讨好。选范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读上百、上千篇文章才能选出一篇既契合要讲的写作理论,又适于学生仿写的范文样本。范文选取得好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写作原理,并能运用写作原理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如学习散文写作,讲抒情散文时,选取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我喜欢》为范文就极为恰当。教师先不要讲抒情散文的理论,因为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写作理论不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借助范文给学生形象地阐释写作理论。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我喜欢》,让学生分析这篇散文的特点,这也符合“生成性”理论。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因人(事)抒情”“具象化抒情”等抒情散文的写作知识在这里都有体现。作品采用排比段的写法,结合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与体验,用富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诸多喜欢,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这篇作品的特点,抒情散文的特点也就自然领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仿写,学生大多都能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出属于自己的《我喜欢》。这种作文学习模式,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了写作理论,又借助范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再如讲哲理散文的写作时,可选余秋雨的《谈友情》为范本。中学生是非常看重友情的,但他们对友情的认识往往并不深刻,甚至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畅谈、争辩自己对友情的看法,然后再品读余秋雨《谈友情》中的精彩观点与论述。余秋雨关于友情的深刻、独到的见解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争辩,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哲理散文的写作原理及其与普通议论文的差别,让学生体会哲理散文如何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的哲理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仿照余秋雨《谈友情》的写法,也用哲理散文这种体裁,写出自己对友情的独到见解。这样结合范本讲写作原理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能使学生通过仿写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发动学生拓展作文学习资源,这样才能精选出契合学生口味的范文样本,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家长应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如提供图书及上网便利,使学生能及时便捷地读到好文章。一些教师认为选范文一定要选名家经典篇目,其实这不一定正确,因为有的名家经典作品虽然好,但学生不一定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的确,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写作原理本身抽象枯燥,再举些同样枯燥生涩的例子,学生当然要拒之千里。

什么样的范文契合高中生的口味,并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类,一是名家写的、适合高中生阅读与仿写的精彩、深刻的作品,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蒋子龙的《时间》、刘亮程的《先父》、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二是年龄与高中生接近的八后、九后作家的作品,甚至是一些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如讲科幻与玄幻类小说的差异时,可举郭敬明的《幻城》为例。郭敬明的作品在学生中很有市场,中学生读其作品有利有弊,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其作品的利弊;三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刊物中的作品,如《萌芽》《美文》(少年版)等刊物中的作品大多是与高中生同龄的学生所作,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语言也为高中生所接受所喜爱;此外,教师还可常给学生介绍些本省市作者、本校学生和老师发表的作品。这些作者及作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更近,学生读后更易于仿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虽然有些作品的作者不是名家,但有的却写得非常有特色,能反映当下高中生的生活与心理,能吸引高中生忘情地阅读。要想让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前提就是学生们爱读作品,在读作品的过程中品味、领悟文章写作的原理,学到立意、选材的技巧,学到结构与表达的技巧等。这种学是潜移默化的,是从学生主体兴趣出发的。

教师不要给学生举一些模式化的套话连篇、内容空泛的范文,这类作文学生读得越多,受害越深,甚至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要逐渐丧失了。叶圣陶就曾说:“有些老师喜欢大家挂在口头的那些好听的话,学生作文写上那些话,就给圈上红圈。学生摸准老师喜欢这一套,就几次三番地来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数是多了,可是实际上写作能力并没提高多少。特别严重的是习惯于这一套,往深处想和写出自己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3]可见这类作文让学生读多了,学会了,害处是很大的。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写作资源,让写作贴近生活,走向“实用”。如结合我国一些城市“雾霾”日趋严重的现象,学生可到社会上去采访,写一篇消息;可进行深入调研,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社会生活评论;可联系雾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写一篇散文;可发挥想象,写一篇小说或科幻小说;也可查阅资料,写一篇科普说明文等。

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资源,我们的写作才能变得实实在在。大陆的作文教学应该学习香港,注重实用性。如香港2009年的高考作文是写一篇新闻稿,“试为杏林心脏病研究中心撰写一篇新闻稿,报道该中心开幕典礼的过程及盛况,介绍中心成立目的、发展计划。”2010年的高考题是写一篇建议书,“试以香城旅游局推广主任陈向华的名义,就香城旅游业的优势与不足,呈交一篇建议书,提出振兴香城旅游业的策略和方法。”2011年的高考题是写一篇演讲辞,“你是香城关注食物卫生委员会主席,应邀发表演讲,评论香城卫生局食物安全的新规例和食物安全教育。”这些命题都来源于生活,它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且,这样的作文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承担相应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而言,大陆的高考作文命题“诚信”、“以‘方圆’为话题”等就明显是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

鉴于此,大陆的高考也应改革,倾向“实用”,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能得到提高。

三、借助媒体,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

“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4]然而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大多缺少这种“交流意识”,或者说缺少一种“读者意识”,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有唯一的一位读者――语文老师或阅卷老师。这样的写作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和动力呢?

教师应借助纸质及电子媒体,为学生的作文开辟读者平台,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美国的帕克・帕尔默教授就曾指出,“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5]“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5]“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共同体,并不等于叫学生用椅子围成一个圆圈,然后一起讨论。不论是在大的还是小的班级,采用演讲、实验室操作、野外学习、服务、电子媒体等传统或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法,都可以产生联系感。正如教学本身那样,建造教育共同体一定不能简化为技巧。根据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可以由一个原则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5]

那么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纸质及电子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共享的交流的平台。如我们已有许多老师通过办班级板报张贴学生作文,办班级刊物及校文学社刊物发表学生作文,推荐学生作文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纸质的交流平台。

在电子媒体成为时尚的今天,教师还应为学生开辟网络交流写作的平台。如引导学生建立班级写作博客,在博客上可设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栏目,在上面发表学生的习作,教师不仅自己要经常点评这些习作,同时,还应让学生、家长都来关注这些习作,发表对习作的意见。此外,教师还要支持学生建立自己的写作博客,把每个学生的博客链接到班级博客上,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己的博客里进行自由写作。当然,从下水作文的角度来看,教师也应建立自己的写作博客,一个善写的教师对学生写作又是一种别样的激励。这样建立起一个网络作文学习的“共同体”,学生的作文如果写得好,会吸引老师、同学、家长等许多读者来欣赏、评价,写得不好,也会有善意的批评与建议,这是一个真正的“志同道合”的写作共同体,这无疑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无形动力。

当然,在班级写作博客上,教师可上传自制的教学课件、教案等写作资源,上传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方面的文章,也可引导学生上传名家名篇或学生感兴趣的、有争议的一些作品,或链接其他学校或其他媒体上的相关写作资源,如龙源期刊网、中国作家网等,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感受写作的原理,提升写作能力,使班级写作博客也成为一个拓展写作资源的有效途径。

平时老师留的作文及学生在考场上写的作文常常因顾忌较多而难以彰显学生的个性,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作,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没有老师的约束,没有试题的约束,真正进入一种“自由的写作空间”,当学生博客上的作文有了反馈,他又可以去评价同学博客上的作文,学生品尝到了与人交流、与人分享的快乐后,其写作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当然,如果条件成熟,也可把学生的网络博客作为评价学生作文成绩的一个依据,如可凭借博客中的作文数量、质量及师生、家长等读者的反馈情况来评价学生作文成绩,通过学生博客上的作文,可以看到学生动态的作文学习过程,更为客观、真实。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效益,应统筹教材,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拓展资源,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借助媒体,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做”(阅读、写作、讨论等)中自主梳理作文的知识体系,理解写作原理,感受写作的快乐。

――――――――

参考文献

[1] 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叶圣陶.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4] 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章熊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5]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任雅玲(1968-),女,黑龙江巴彦人,黑龙江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责任编辑刘永庆】

上一篇:教学管理文件体系的文本重建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