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构建研讨

时间:2022-10-12 02:42:42

少数民族文化构建研讨

中南民族大学李资源教授等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优秀成果之一,代表了我国民族学、中共党史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学的学术创造力,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第一,该书全方位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在中共党史研究与我国民族文化学研究相结合领域作出了有益探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走向富强的重要支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族文化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有人对近15年学者发表的著述进行过统计,有关“民族文化”研究的著作120余部,论文5000余篇。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等著作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做过整体扫描,但关于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系统专门的研究可以说还是空白。《研究》对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了全程、客观、系统的扫描;对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开展了专题研究,对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进行了评述。《研究》拓展了中共党史与我国民族文化学研究的新视域。

第二,《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解读。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自身的历史脉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深刻领会这段话,必须正确认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没有继承,所谓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而没有发展,也就无所谓继承,继承的生命力在于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有精神家园。对于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过程,《研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研究》重点突出了、、邓小平、、等领导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怀,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新文化的理论。《研究》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保护、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法规、方针、政策等,在制度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从三章开始,几乎每一章都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以保护的实践,如动用大量资金对藏文化、伊斯兰文化、内蒙古文化等加以保护;制定特殊政策对各具特色的民族宗教、习俗、传统节庆、优秀文艺、民间工艺等加以保护与发扬;对内蒙古独特的文艺形式“二人台”以及嘎达梅林、阿诗玛、格萨尔王传等原生态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出版;对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珞巴族、赫哲族、裕固族等,采取特别优惠政策,保存与发扬他们的文化等。正是一系列日益成熟的政策与举措,保证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与精神家园。

第三,《研究》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指示、宣言、决议等,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报告和著作,党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方针,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以大量文化载体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没有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与发展。《研究》以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并采取十分有效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等,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的总结,《研究》对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要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摸索出一套部门联动、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的民族地区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对于新闻出版事业,要突破单一性,呈现出多元互补格局;对于丰富和繁荣少数民族群众性文化活动,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娱乐形式,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其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宗教节日、传统节庆活动,通过组创现代大型节庆活动,使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嫁接,互促互进,共生共荣;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市场,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对外开放中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强反渗透、反颠覆、斗争,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奠定坚实而深厚的文化根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要着眼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通过健全完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引导各类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并提升其质量,根本的办法是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这些对策与建议构成了《研究》中很有价值的部分,体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者的使命与文化自觉,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上一篇:高校行政化合法性制度 下一篇:当代文化视阈下文化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