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血管造影用于缺血性眼底病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12 01:25:54

虹膜血管造影用于缺血性眼底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虹膜荧光造影(IFA)联合眼底荧光造影(FFA)检查新生血管,将NVI的检查结果与裂隙灯检查结果对比,探讨IFA在NVI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实用方法。方法选取缺血性眼底病患者59例82只眼,均行裂隙灯检查并拍摄彩色虹膜照片,同时进行虹膜及眼底造影检查,存储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裂隙灯检查可见NVI者9眼,IFA均可见荧光。裂隙灯检查未发现NVI者73眼,其中4眼IFA可见荧光。结论IFA能更早、更敏感地显示NVI的形态,部位及范围,对NVI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疾病随诊有应用价值。IFA联合FFA同步检查眼底及虹膜,避免漏诊NVI,方便实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虹膜新生血管;虹膜荧光造影;裂隙灯检查;缺血性眼底病

[中图分类号]R7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83-02

虹膜新生血管(NvI)常继发于眼部缺血性疾病,一旦发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常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导致疼痛、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与裂隙灯检查对比,IFA可以更早发现NVI并指导光凝治疗及原发病治疗,判断治疗效果,以阻断青光眼发病病程,保护视力。IFA联合FFA检查眼部缺血性疾病更实用性。为探讨IFA在NVI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实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缺血性眼底病患者59例,行虹膜及眼底造影检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缺血性眼底病患者59例82只眼,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从23~75岁,平均年龄为52.3岁。视力无光感至指数15眼,0.1―0.3之间54眼,0.4以上13眼。按疾病分类: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5例15眼,分枝静脉阻塞20例2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2例44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2眼;发病时间由5d―6个月不等。其中裂隙灯检查可见NVI者9眼,合并眼压升高者11眼。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常规检查。采用ZEISS眼前节照相机拍摄彩色虹膜相。将患者瞳孔散大至6 mm时开始行造影检查,过程与FFA相同:由肘静脉快速注入20%荧光素3mL,采用TOPCON眼底照相机连续拍摄眼底照片,至静脉期后快速转移焦点至虹膜,取35。视野,拍摄虹膜荧光相。20 rain内交替拍摄眼底及虹膜荧光相,所有患者均作患眼与对侧健眼对比以除外年龄因素影响。发现NVI的患者经激光光凝治疗后3个月,复查IFA及FFA,对比眼底及虹膜荧光相变化情况,判断病情转归。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NVI的荧光表现

注射荧光素20―30s后,虹膜表面逐渐出现线状、团状高荧光,以裂隙灯下可见NVI的部位和瞳孔缘最多,荧光渗漏逐渐增强,5min后融合呈弥漫性高荧光,虹膜纹理不能分辨。(上图为1位糖网患者激光治疗失访2年后同步行FFA及IFA的一组照片,双眼裂隙灯检查均未见明显虹膜红变,IFA显示左眼虹膜大量荧光渗漏,右眼虹膜正常荧光相)。

2.2裂隙灯检查与IFA结果比较

IFA是诊断NVI的金标准,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为100%,IFA未见荧光即可排除NVI,我们发现裂隙灯检查NVI的特异性为100%,而敏感性仅为69.2%,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4.7%,漏诊率30.8%。

3讨论

虹膜新生血管(NvI)是继发于许多眼部缺血性疾病及全身疾病的常见致盲眼病,本次研究中以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多见。视网膜缺血导致损伤的血管壁向邻近的视网膜组织及玻璃体腔内释放VEGF,PDGF,促使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最终侵犯虹膜组织及小梁网,使前房角关闭,影响房水循环,引起眼压升高,继发恶性青光眼,号称“百日青光眼”,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视网膜光凝治疗是阻断病情恶化,避免患者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发现NVI并及时光凝治疗十分重要。目前NVI的诊断主要依靠裂隙灯检查,对临床医师的经验及细心程度要求较高,往往临床裂隙灯检查发现的NVI较粗大,生长活跃,已非早期病变。

IFA及FFA的造影剂为荧光素钠,激发光为蓝色可见光,最大吸收波长490nm,最大激发波长520nm,不易穿透色素、出血和渗出。IFA检查对于白色人种,由于虹膜色素少,可以清晰显示虹膜基质放射状虹膜血管,可及时发现虹膜血液循环异常,是诊断NVI的金标准;而有色人种虹膜色素丰富,遮蔽放射状血管荧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FA的应用。但无论虹膜颜色深浅,正常毛细血管都有较厚的基底膜,生理状态下虹膜血管应无荧光素渗漏,而新生血管则荧光渗漏明显。日本学者较早证实了IFA在有色人种棕色虹膜疾病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Mitsui等发现通过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可在临床裂隙灯检查发现前1个月检查到NVI。

一般缺血性视网膜病的光凝治疗是以眼底荧光造影(FFA)衡量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大小为准,即发现无灌注区面积≥4PD或已有视盘新生血管即进行光凝,但这类疾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前房浅不宜散瞳、屈光间质混浊或眼底出血浓厚,常导致无灌注区不易判断,往往延误病情诊断和治疗。而虹膜荧光造影(IFA)对虹膜新生血管的观察是最好的方法,通过虹膜循环间接且准确地评估视网膜循环的信息,可以早期发现NVI,评价光凝或冷凝的疗效。NVI荧光充盈迅速,多于动脉期以点状、线状的强荧光形态出现于瞳孔缘,很快渗漏及弥散,整个造影过程荧光持续增强,渗漏明显。因此能准确定位NVI区域,一旦确认NVI存在,无论眼底是否发现无灌注区,都应及时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

有研究证实,>60岁的正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虹膜微血管老化,紧密连接的松弛,导致逐渐出现的瞳孔缘的荧光渗漏,称为年龄相关『生渗漏。但这类荧光多呈点状、线状,造影晚期荧光减弱或消失。本次研究通过健眼与患眼对比,发现有2例高龄患者出现双眼相似的瞳孔缘弱荧光,均未见荧光渗漏,排除NVI。

对比裂隙灯检查NVI及IFA检查NVI,前者方便快捷,但漏诊率较高,后者可以更清晰地明确NVI形态特点、部位、范围及活动性。对于裂隙灯下未发现NVI的缺血性眼底病患者,作FFA时联合观察虹膜NVI,如有虹膜荧光渗漏,即可确认虹膜NVI形成,有利于把握缺血性眼底病变患者的病情。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大多数缺血性眼底病都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较少发展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我科研究样本虽小,但其中有4例患者FFA未发现明显无灌注区,而IFA显示虹膜荧光渗漏,确诊NVI,及时采用视网膜光凝治疗,3个月后复查IFA,虹膜荧光渗漏消失。我们对比了裂隙灯下可见的NVI与其在IFA中的表现,IFA可以清晰呈现所有NVI的形态及渗漏区域,其显示的NVI范围多大于裂隙灯下所见,显示出IFA比裂隙灯检查在NVI筛查中更具优势。同时我们采用FFA及IFA同步进行的方法,只要能开展FFA,操作者能熟练转换拍摄焦点即可完成IFA,不会漏诊NVI,不增加患者反复造影检查的风险,具有很好的实用性。IFA对于NVI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疾病随诊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上一篇:超声检查的妇科急腹症诊断鉴别应用价值探讨 下一篇: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的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