泅渡 第1期

时间:2022-10-12 01:11:04

在最具有国际化标识的北京CBD,英语与工作、梦想、甚至是做一个现代人之间划上了等号。

同一个课堂上有很多年龄相隔十岁上下的学生,请问这是什么课堂?如果你的答案是硕士、博士在上课,只能说你的思路有些老化。原因是,这种情况在一家英语辅导学校课堂上出现的概率要比前者大得多。

牛国华和蔡就是新东方精英英语培训中心两名这样的学生。牛国华比蔡大10岁,但她们一起上课,手挽手下楼吃饭,甚至两个人会毫无顾忌地聊起爱情、婚姻和梦想。

挫败感

牛国华起名Nina,蔡则是Tracy。在这里。她们只称呼彼此的英文名字。2009年6月底,Nina辞掉工作,想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中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英语口语的学习中。用她的话来说,“毕竟我是有家有业的,如果没有想明白就不能来,不然学也学不踏实。”

直接激发她这么做的原因是工作。辞职之前,Nina在一家法国进出口公司从事商务管理。这家公司的总部在上海,她的直接管理者是上海人,但是公司的日常事务都会用英语。

Nina的直接感受是“痛苦”。业务上沟通使用英语自不必说,连使用电脑操作的过程中都是英语,英语不好导致的结果是花费了时间、精力还解决不了问题。自从2000年大学毕业后,Nina还从来没有过现在这种挫败感。

其实,来到这家法国公司之前,她曾在另外两家公司工作过,只是那时候使用英语的情况非常少。即使使用英语,虽说之前她学的专业是经济信息管理,但是普通的日常会话还是可以达到的。

2009年6月,Nina结婚了。她想。这段时间可以做一些以前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而最紧迫的就是学习英语。所以,尽管大家都在经济危机中努力地保住“饭碗”,她却选择离开。

上课之后,Nina发现和她有相似情况的学生很多,大家都是为了日后择业才专门腾出时间来学习爵言。同时,Nina也认识了小她10岁的Tracy,并且把这些经历讲给她听。

Tracy,白皙的脸、黑边眼镜、粉色羽绒服,坐在Nina旁边就像是一个需要呵护的孩子。这个1989年出生的女孩正在吉利太学读大三,学的专业是声乐。Nina来上课的时候,Tracy已经学了两个多月了。

“拿到各种证件并不重要,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高分低能的例子。”Tracy解释着自己为什么非得放弃学校的课程,也要跑到CBD学习英语的原因:学校的课程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多都是应付考试的,但是语言是只要你学会了就可以使用的技能。

说着说着,Tracy反问Nina道,英语已经是第二母语了,现在的小孩子都在学习英语,当有一天你的小孩和你说英语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你怎么交流?

在Tracy看来,英语是自己找到工作的有力工具,是Nina在公司有更大发展空间的保证。所以,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甚至比母语中文还要很要重要。

国贸生活

事实上,很多的Nina和Tracy就在我们身边。仅在新东方精英英语位于CBD的培训中心,就有八百多位有类似需求的学员。

中心主任王延明拿出最近刚刚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800多位学员中,有70%是22-35岁之间的上班族,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很简单,或者现在的工作中、或者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需要。百分之二十多是大四学生,学生目的不一,有的要出国、有的就是提高口语、有的没有明确目的就是来充电。

这个中心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仅会涉及东西方文化,还有更实用的和老板的沟通、商务谈判、会议等等。而将中心设立在CBD的建外SOHO也着实为中心招生提供了便利。

“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就是上班的年轻白领,国贸附近符合这一定位的人要多一些。”王延明是两年前来到这个中心的。尽管有这样的表达,也只是他对国贸的直观印象,他并没有时间去观察在国贸附近生活和工作的人们。

王延明的工作更多的放在了鼓舞员工、了解学员需求、招生等事务上,而非对潜在和现有学员的生活状态做研究。

隐藏的现实是,国贸一带的自领学员们经历着忙碌带来的种种压力、没有在这附近工作的学员们正在对国贸的生活充满憧憬,比如Nina、比如Tracy。

Nina是北京人,第一次来国贸还是10年前。当时的国贸给她的印象是,商业气氛好、很多中高档品牌、人们薪水很高。那时候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CBD的概念。但是从2004年之后,Nina最突出的感觉是,“人们走路的步伐要比我快一倍了,出了地铁就咚咚咚地跑,我觉得我永远都没有那种步伐,但是我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式也是这样的。”对这种生活的憧憬并没有因为年龄而出现太大的差异。尽管从北五环马池口镇上的学校搬到临时租在团结湖的房子里,让Tracy生活的成本提高了不止一倍,但是她喜欢国贸的国际化、时尚感。从小想当一名歌手的她,在学习英语之后梦想也发生了变化,英语导游、英语老师、国贸自领,“能在这里工作挺自豪的。”

诺亚方舟

如果王延明了解这些,或许会为他鼓励学员添一些新的灵感、不过,人称“Strong”的王延明另有见地。Strong主管的这个学习中心里,3个前台小姑娘撑起来中心内部刊物《精世英彩》。

在10月刊的卷首语中,Strong开篇道:本期封面用了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一表达拯救,我说表达泅渡,从此岸到彼岸。语言是工具,是一条道路,劈开大海,注定不能回头。道路艰辛,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语言是一种感情的凭证。代表着延展,代表着继续,没有完结。

如此一来,所有的英语培训学校都是在帮助学生走这段路。如果是这样的活,或许还可以拿出圣经中有关通天塔的故事,人类曾经联合起来建造通往天堂的高塔,耶和华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不能相互沟通,计划因此失败。

英语难道是那个统一的语言?它的力量有多大?扩散还会多快?FT中文网在2009年11月20日登出一篇名为《报告:中国讲英语人数赶超印度》的文章。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印度正在迅速失去其相对中国的一项明显经济优势:中国能说英语的人数已与其邻国加竞争对手不相上下……能说英语的中国人每年增加2000万,这个数字要归功于中国新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将英语规定为小学的必修科目,据英国文化协会早些时候的一项研究,1995年中国已有2亿英语使用者”。

这篇文章曾引发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30年学习英语的热度只见增不见降。在Strong管理的中心,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而在从“此岸到彼岸”的万马干军中,Nina、Tracy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Nina说,如果英语不好,你就不要想着来CBD工作,也不要想着成为白领因为英语已经是通用的了,没有这个根基,梦想也无从谈起。

Tracy说:不会英语就没法交流,英语就是通往国际市场的路。在最具有国际化标识的北京CBD、英语与工作、梦想、甚至是与做一个现代人之间划上了等号。

上一篇:“赌客”王良星 下一篇:工会主席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