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自由原则发展中受到的冲击

时间:2022-10-12 12:18:05

契约自由原则发展中受到的冲击

[摘 要]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垄断的加剧、失业率的增加和交易扩大导致的交易程式化,使古典的契约自由原则陷入了无法排解的窘境:在经济地位有明显势差的交易者之间,契约自由正在变成弱肉强食的工具。

[关键词] 契约自由;冲击

【中图分类号】 D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80-1

根据自然法的理解,能给予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的法律,就是合乎正义的。因此,作为自然法思想产物的契约自由原则,用传统的正义观衡量无疑是符合正义的原则。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垄断的加剧、失业率的增加和交易扩大导致的交易程式化,使古典的契约自由原则陷入了无法排解的窘境:在经济地位有明显势差的交易者之间,契约自由正在变成弱肉强食的工具。下面主要阐述最明显的几种现象。

一、完备市场的假设被否定

在契约自由理论形成之初是有一个完备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的假设,即:1.契约不得涉及当事人外的任何第三人,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契约的相对性;2.完备的信息,市场主体只有了解其选择的性质和结果的全部信息,才能使其自由的契约行为符合目的性具有必要的保障;3.众多可选择的契约伙伴,这毫无疑问是契约当事人拥有自由选择权的客观要求,否则契约自由就是不充分的。

毋庸置疑,这些假设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比较符合客观条件的,所以能当然的被人们所接受,这些假设与“契约即正义”这样一个命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这些假定不存在,“契约即正义”这个命题是不会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契约自由的原则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这些假定的条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进一步加强,其基础的动摇不可避免。

首先,关于契约不涉及第三人的假定,今天仍有大量的法学教材、著作都在讲述契约相对性的理论,但是绝对的相对性已然不复存在,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契约比比皆是,不论这个“第三人”是抽象的,如社会、公共利益、国家,还是具体的个人、企业、组织,契约当事人都不得任意妄为,法律的干预显得理所当然。今天,“契约对第三人效力”这个命题已广为学者们所研究。其次,关于完备信息的假定,在自由竞争时期,生产与交换比较简单、技术不发达、生产单一、交换和消费市场使得充分掌握信息成为可能,但是今天的市场信息量之大、信息关系之复杂远不是当初的学者所能想像,人们因信息的不充分或者错误而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已比比皆是。再次,关于众多可选择的契约当事人的假定,现实的和潜在的交易伙伴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是存在的,但随着自由竞争的加剧,出现了垄断,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人为的垄断之外,还出现了自然垄断和国家为了国计民生而制造的强制垄断。垄断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这一假定条件最主要的否定,在垄断面前,你所谓的选择自由已荡然无存了。

二、与垄断有关的滥用契约自由的情况大量存在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与垄断有关的契约自由的滥用问题不可避免且日益严重。最突出的表现是,企业滥用契约自由原则,通过签订公开或秘密的价格协议形成价格同盟,统一操纵价格从而达到限制竞争、取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第一,竞争者之间就生产或经营所涉商品价格达成横向定价协议,人为地阻止了价值规律在市场中调节作用的发挥,形成了垄断价格。借此,大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对原材料进行掠夺性定价,并在销售时取得高额利润。第二,某些企业通过签订市场划分协议、联合抵制协议等来操纵市场,从而限制竞争。这种协议形成了地区壁垒,市场的统一性遭到严重割裂,被抵制的一方被迫让步或退出特定的市场竞争领域,公平竞争有名无实。第三,在少数企业共同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便可能公开或者秘密地签订合并协议或合作协议,形成巨型合并。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世界市场的寡头垄断,轻则也会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减少竞争者的数量。竞争者之间协调市场行为的结果就会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去作用,使市场丧失了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另外,某些技术持有人出于保持技术优势或者收回科研成本的目的,垄断或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上述协议行为就是典型的滥用契约自由的表现。

三、当事人契约能力不平等导致弱者利益受损严重

我国民法学家梁慧星曾这样评价契约自由原则:“按照契约自由的原则,自由订立的契约就等于是法律,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契约的约定履行,即所谓契约必须严守,正是体现了这种形式正义。法官裁判契约案件也必须按照契约约定的条款进行,至于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订立契约时是否一方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或对方的急需或缺乏经验,或者履行契约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等,均不应考虑在内。”显然,这种逻辑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这种矛盾的出现,正是契约自由原则关于“人是一种抽象存在,舍却了其固有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知识结构上的区别。”的抽象平等和每个主体都是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的绝对理性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即使在古典契约理论建立之初主体间的不平等就是存在的。不可否认,在古典契约理论的创立之初,因为正是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相互间的差距并不像今天这样巨大。所以这种带有偏差的假设能为人所接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垄断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个体发展为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形成了普通消费者与财力雄厚的公司企业的对抗,双方平等的机会只具有形式意义,所谓的契约自由受到真正的威胁。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李婷.论契约正义的本质[J].法治与社会,2008,(11).

[3]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J].中外法学,1997,(2).

作者简介:李伟为(1987-),女,汉族,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书记员。

上一篇:论人身保护令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适用 下一篇:浅议病理原因致笔迹特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