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正的鲁庄公

时间:2022-10-11 11:27:30

《曹刿论战》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是古文经典作品之一,讲述了曹刿关于那场著名的长勺之战的论断。其中曹刿深谋远虑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在读者脑海。曹刿用他杰出的政治以及军事才能,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书写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神话。他的胆识和远见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文中的曹刿作为一介草民,却能以国事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他能料敌在先,知己知彼,步步为营,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文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其生动和丰满的。然而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时常听到太多的人丑化或是淡化文中的另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鲁庄公。我觉得,是该给庄公了。

传统的分析都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形象就是曹刿口中的“肉食者”的形象。他最大的特点是“鄙”!乍一看,他性格急躁,不懂打仗,遇事六神无主,鲁莽冲动,不能够冷静地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似乎鲁庄公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衬托曹刿的正面人物形象的。然而,我们应该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从细节上探寻事物的本质。笔者认为,鲁庄公这个人物身上的确是有可爱且可敬的方面的,如果缺少这些,就不会有长勺之战的胜利。

细读文章,很多地方都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是很了不起的。

一、大战即战,敢于亮剑

《曹刿论战》一开头便提及“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前十个字就将鲁庄公的英勇形象跃然刻画于纸上。我查阅有关长勺之战的背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都在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齐鲁两国可以说是恩恩怨怨,国仇家恨纠缠不清!想必一战再所难免!然而不管怎样,庄公对面的可是即将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齐桓公啊,小国君主庄公却从未胆怯,欣然应战。且当双方摆开阵势时,是小国的庄公先“将鼓之”;当齐师看似“诈败”时,又是庄公“将驰之”。作为一个君主,先不管是否有冲动的因素在里面,首先能做到身先士卒,这是多少看似名君贤君都未曾做到过的,难道这份敢于亮剑勇气不该值得被赞赏吗?

二、平易近人,咨诹善道

春秋时期的君王在自己的领域应有无上的权利,那些士大夫们想见一见大王都是难上加难的事,凭什么你一介草民曹刿就能如此轻而易举地见到庄公?庄公为什么见你?况且此时的庄公正在安排和布置大战的有关事宜啊。如此紧张的时刻,估计即使是爱卿或是爱妃打扰的话都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但我们伟大的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目空一切。面对说他“鄙”的小草民,他微微一笑不计前嫌,真诚以及坦诚地接见了草民曹刿。这个曹刿也是的,一上来既不拜也不叩,直接就来了个“何以战”?(有你这样不懂礼貌的吗?)此时可爱的鲁庄公没有生气。他坦诚道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两点认识,后即遭到曹刿无情地以“小惠”和“小信”来否定掉。(言外之意是说你鄙你还不信!)此时可爱的鲁庄公还是没有气恼,他平静地捋了一下胡须,冷静地思索后,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真正取信于民的真知灼见。这一次终于得到了高傲的草民的认可并达成了共识……细心品味这一段文字,你就能清楚地看到鲁庄公是怎样放下大王尊严的;是怎样和一个小草民头碰头靠在一起共商国事的;又是怎样最终研究出对策如释重负的……不能不说庄公真是太值得表扬了。

三、以民为本,礼贤下士

庄公是为了国家才放下身段接见草民曹刿的。曹刿先问“何以战”。笔者认为这一句话应该翻译成“以何战”既“凭借什么(做到取信于民)来战胜(齐国)”这样似乎更贴近文意。也就是说双方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做到取信于民,做到这一点也就拿到了取胜之匙!从这一点来看庄公是一开始就认识到了依靠人民力量来取胜的重要性的。为了取信于民,他把自己吃的穿的都拿出来了(与民同甘苦);他再也不虚报祭祀的财物了(知错能改);他甚至开始以实情治国了。(这简直就是最早的依法制国嘛!)

再来看看鲁庄公怎样对待无理的草民曹刿的吧。“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我们的鲁庄公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一个大王能与一个草民同坐一辆车,这在当时来看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啊!可能此时的鲁庄公已经没有门第等级观念了,他想的应该是和曹刿坐在一起能更好地分析敌情并肩作战。他大概也想通过此举安抚一下这个敏感倔强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吧。招揽人才,为我所用!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叹庄公真是个合格的领导。

最后,在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连遭制止,可以说是在手下面前颜面扫地,但庄公却能从谏如流,从一个胜利迈向了另一个胜利,小的胜利是战役的胜利,大的胜利是人心的胜利。真是做得漂亮!

四、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胜利归来后,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大家都夸曹刿有勇有谋。而此时的庄公却陷入了沉思之中:为何不让我先鼓?为何齐人三鼓后才开始交战?为何齐师会败绩?为何曹刿要视其辙?……这一连串的问题定是让庄疼不已!是不是该问问曹刿?

古代的君王都是圣明的代名词,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一个君王向一个草民请教的,那还得了!那不是等于向天下人承认了我这个君王还不如一个百姓吗?就是问,也得用个委婉的方式体面地知道这一切,也好保住君王的尊严。而我们可爱的庄公却不管这些了,“既克,公问其故”也就是“一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就问曹刿战胜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位多么好学好问的好君主。鲁庄公的认真求实的态度,真的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壮哉,庄公!

最后笔者特意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鲁庄公(前706年~前662年),姬姓,鲁氏,名同,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在其任君王期间除了指挥这场著名的长勺之战外,他曾大度放过齐国的俘虏管仲以及收复了很多被齐桓公侵占的鲁国土地,这些史料都进一步证明了鲁庄公不是一个无能之辈!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四中学)

上一篇: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下一篇:浅谈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