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马》的瑕疵

时间:2022-10-11 10:43:31

摘要 《二马》固然是部好作品,但仍存在不足。笔者结合老舍的创作背景和《二马》文本,从爱国情感削减文学性、人物塑造能力的偏差两方面来论述《二马》的瑕疵之处。

[关键词]二马;爱国;人物

张爱玲曾在《私语》中这样写道:“老舍后来的《离婚》《火车》全比《二马》好得多。”确如张爱玲所言,《二马》的创作存在不足。诚然,老舍笔端的幽默依然妙不可言,令人折服。但笔者此次对《二马》中写的好的地方略去不谈,将从两方面浅论《二马》这部作品中存在的瑕疵。

1 爱国情感削减文学性

创作《二马》时,作为弱国子民的老舍正在英国东方学院讲解汉语。那时正值一战结束,国际势力重新分割。老舍“感时忧国”,在《二马》中力图“展示一种高度的道德感”,“写这本东西的动机不是由于某人某事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和英国人的不同处”,他虽然“没有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但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由此可见,老舍在创作初就设定民族性凌驾于人物个性之上,一切服从主题――中英比较。这在小说中十分明显,批判中国的民族劣根和英国文化的偏执,最终探讨的是“国”与“人”的关系。老舍意图不在贬低英国文化,亦不在咒骂中国,而是立志于鼓舞鞭策中国,尤其是激励当时的青年――要想得到其他民族尊重,只有自己强大起来。在这种政治意图下,老舍在展示二马的伦敦生活的同时,将爱国主义的情感注入到小说人物身上,一旦这种外在的情感强加到人物身上,便失去了人物原有的生命力,沦为了作者创作意图下的工具。且使得作品不够“真实”。

老舍试图用爱情包装掩盖政治诉求,小说主要叙述了来自中国的二马父子爱上伦敦的房东温都太太母女,以悲剧收尾,虽然表面看父子俩的悲剧原因各不相同,但实质都是因为受到种族歧视、国别歧视。小说将爱情的失败归结于国家的贫弱,主题便由爱情转换到爱国,再自然引出李子荣的婚姻爱情观,其实也是老舍理想中的爱国青年的行为――“放弃个人的幸福、快乐是为了中国的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爱情成了幌子,是为了水到渠成达到“爱国”目的的工具,因此在情节设定上也显得生硬。小说中还有一对容易被忽视的爱情三角恋,玛力,凯萨琳和华盛顿。华盛顿选择和凯萨琳在一起,竟然不是爱情使然。华盛顿“还是爱玛力,可是他和凯萨琳的关系似乎在‘爱’以上”。华盛顿和凯萨琳不过是老舍理想中“他国形象”,所谓的“爱”以上,便是“和平、自由;打破婚姻,宗教;不要狭窄的爱国;不要贵族式的代议政治。”爱情的抉择最终偷换成了政治的选择。

2 人物塑造能力的偏差

老舍对于自己在《二马》中的人物塑造有着清醒的认识,“《二马》除了在文字上是没有多大的成功的。其中的人与事是对我所要比较的那点(中英关系)负责,而比较根本是种类似报告的东西”。《二马》属于长篇小说中篇幅较短的,人物涉及不多,一对中国父子,一个中国留学生,一对英国母女,再加上伦敦伊牧师一家。人物关系简单明了,但是细读下来,发现老舍在人物塑造上除了老马先生以外,其他人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老舍在谈到我是怎样写《二马》时,坦言道“老马的描写有相当的成功”。但“至于小马,我又失败了”,“他是个空的,一点也不象个活人。他还有缺点,不尽合我的理想,于是另请出一位李子荣来作补充;所以李子荣更没劲”,“对于英国人,我连半个有人性的也没写出来。他们的褊狭的爱国主义决定了他们的罪案,他们所表现的都是偏见与讨厌,没有别的。”

确实如老舍对自己作品的自我剖析,他最了解、认识最深的是像老马这样的“旧”民,所以下笔深刻,写出了一个饱满生动的,不好与不坏,可恨又可爱的旧民。而小马和李子荣为“新”人代表,老舍设定的“新”人模式是“个人的私事,如恋爱,如孝悌,都可以不管,自要能有益于国家,什么都可以放在一旁”,所以小马和李子荣便被剥夺了自我,只是一个模式化下的单薄人物,因而失去原来人物的个性,读起来也令人感觉做作和虚假。笔下的英国母女和伊牧师一家的都缺少复杂性,好象一群能说话的立体布景,除了显示他们对中国人的厌恶(凯萨琳除外)就没有分别了,写了一打却像只写了一个人,似乎将伊牧师一家去掉也不会影响故事的表达。这些单薄的人物和鲜活的老马写在一块,好象一出戏码不匀的大戏,读来总是不能令人畅快。

人物塑造上老舍也不能避免落入“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俗套,典型反面人物亚历山大、保罗,通篇看来,无一丝令人有好感之处。老舍激于义愤,笔下刻薄,因而亚历山大的外貌也是丑陋的,“宽肩膀,粗脖子,秃脑袋,一嘴假牙,两腮非常的红,老像刚挨过两个很激烈的嘴巴似的。”而对待正面人物凯萨琳,老舍则下笔温柔,全文看来,几乎无一丝一毫过失,连不出彩的外表也跟着好看起来,“坐着的时候,小脊梁一挺,带光的黄头发往后垂着,颇有一点东方妇女的静美。”人物好坏分明,形象顿时干瘪无生机。且老舍在小说中总是将正反对比人物搭配出现,用意太过明显,情节也不免显得虚假。

综上所述,过于充沛的爱国情感削减了作品的文学性,人物塑造能力的偏差使得人物空洞单薄读来令人不悦,这些方面体现了《二马》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 孙康宜.剑桥中国文学史[M].三联书店,2013.

[3] 老舍.二马[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4]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朔.王朔文集[M].华艺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检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