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实施导学案后,差生更差

时间:2022-10-11 10:01:20

实行导学案以后,老师发现,几个成绩拔尖的学生,成绩又提升了一些,而那几个成绩较差的孩子,成绩则更下滑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原因究竟在哪里?

导学案本身的不足

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在以往采用的讲授法中,平均只要听讲15分钟就能了解知识点。而在导学案的教法中,他们必须整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力求清晰地表达,这样就对已有知识做了深度加工,于是成绩就更好了。

而差生呢?他们的学习态度本来差一些,同学的讲解一般说要比老师的讲解水平低,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反倒造成思维的混乱,于是就更学不好了。

再加上,学习成果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几次下来,他们的学习态度就更差。两者综合,差生就更差了。

所以,不区分学习材料和学生准备状况是导学案这一教法必然出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导学案本身的不足处。

没有人人主动学习的氛围

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借助导学练案进行自学,不会的东西他们会在其他人的帮助中很快学会。而对于学习差又没有自觉性的学生,就需要小组长督促检查,帮助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小组长和小老师没有监督,没有给予帮助,而老师也没落实小组长的职责,这样不会学的孩子更加懒散,成绩也变得更差。

由此可见,导学案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人人主动学习的基础上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小组荣誉感,他才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而对于差生而言,有些人本来就没有多少集体荣誉感,没老师监督了,自然更不用学了。有某些小组同学反映,组内的同学“狂”的很,放言“我就是不学,让你们跟我一起倒霉”。有些班里,这样的孩子还不止一个。他们的共性就是,我要你们求着我学,要我给小组挣分,不拖小组后腿,那行,先拿好处来。

这说明了差生在导学案这个环节上的负面效应,过去差生只是自己听不懂,现在可能会对听懂的好生和中等生产生负面影响。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需要在某些阶段先入为主地强化某些易混淆、易模糊的概念,不能够从头到尾一直导下去。否则导学案的教学将会存在“在群体中负面效果扩大”的风险。

展示课让学习变味儿

另外,导学案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从领导的初衷到老师们所见到的展示课上,也都看到了:学生在积极思考并且主动参加到讨论中来,课堂比以往活跃了,学生比以前更愿意发言了等等。

但是,展示课不也有作秀的嫌疑吗?学生前一天就把导学案给做完了,上课只是为了让这些成绩好的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展示给大家,这跟直接公布答案有区别吗?这样的话,老师就都不用上课了,学生都已经把答案告诉给其他同学了,老师还有什么可讲的呢?

真正的讨论是不预设谁对谁错的,参与讨论者享有同等权利,尊重逻辑和事实,追求真理。只有真正的讨论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得更明白。

可见,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一定要对老师和学生进行预先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的。尤其是学生,他们有的之前没使用过导学案,而且都是独自学习,突然进行这样的学习,有难度。

而且,老师抛出的问题的虚假,经过那么多年,学生早就看穿了,其实标准答案早就确定了不是吗?他们只需要猜测正确答案是什么,而无需认真去讨论某个问题。导学案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老师们工作时间长了,也会知道,有些同事根本就讲不清楚。那么学生又讲得清楚么?所以,能否“兵教兵”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以小学表面积计算为例,如果平面图形的计算没有问题,那么困难只在“有几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这也容易讲清楚。那么对这课就可以用导学案的方法取得很好效果。

另外,像前面提到的一样,采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在某些阶段先入为主的强化某些易混淆、易模糊的概念。

曾经有老师就经历过惨痛的教训:才开始用导学案的时候,完全由学生自己学习,比如六年级上学期化简比,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三种类型的方法学生都说得出来,也做得出来,老师以为孩子们都学会了。直到练习的时候才发现,75%的都是一知半解,不能系统地解出来,做三个错两个,剩下25%也不能完全正确。

所以,老师在安排导学案课程的时候,可以先分析,中下生感到听不明白的内容有什么特点?这样你就会逐渐明白哪类课可以请学生来讲。所有小组的组长都能讲清的内容,例如一个简单的物体有哪些表面,就可以小组学习。

缺乏自学能力

使用导学案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学,而自学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导学案学习的最主要目的。

打个比方,以前是教师手把手喂食物,现在则是把食物粗略的加工一下,看你自己怎么个吃法。

如果企图通过大规模使用导学案让学生掌握知识,实际上是犯了个战略错误,好比派遣特种兵去消灭所有敌人一样。

事实上,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同样对于多数人而言,使用导学案的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更何况没有刻意的培养和对自学能力缺少评估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指望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导学案来掌握知识呢?

因此,实施导学案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只能算是“一种菜”,而不是“弄饱肚子的饭”,吃是要吃的,但不能把菜当饭吃。

另外,导学案教学可采取信息给予题的形式,来评估和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通过学习得到了发展。自学能力是能够通过评价和检测的结果来反映的。

由此可见,真正的导学案必须建立在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上――这还只是个基础,后面还有教学策略选择的问题。

一个教师是否能真的用导学案,只要问问他是否懂得教育目标分类方面的东西就可以了。即使没有专门读过相关著作,有没有这个分类的意识,就足以看出这个教师懂不懂导学案是什么东西。

即便如此,发一个知识提纲配几道题目,再多几个教参注解,就自称导学案的笑话,在当前还是很常见的。

链接:信息给予题

信息给予题又称新情景题,简称信息题。由于此类试题情景新、知识活、能力要求高,在近两年的中考和竞赛试题中频频亮相。信息给予题题型丰富多样,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能快速、准确、全面地在短时间内获取有用信息的临场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综合类比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即学即用),以及快速运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是典型的信息给予题:

下面是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光泽迅速消失、变暗,原因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将这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1)金属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2)金属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属于_______反应(填“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

(3)反应后的溶液pH_______7(填“>”、“

(4)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原因是金属钠易与_______发生反应。

(5)小明同学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结合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推断出金属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活泼。他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上一篇:教育公平在路上 下一篇:综艺节目的关注度与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