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e Demeke:三驾马车驱动IBM智慧软件

时间:2022-10-11 05:09:17

Bete Demeke:三驾马车驱动IBM智慧软件

2009年2月24日,IBM在北京正式“智慧的地球”战略,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更透彻感知、更全面互联互通和更深入智能洞察”的全新世界。有评论者认为IBM此举是继“软件+硬件”、“软件+硬件+服务”之后的第三次重大转变,旨在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重构产业生态链。在整个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的IBM软件,将如何破题,在中国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IBM在3月6日给出了答案。这一天,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联合IBM中国开发中心(CDL)在北京召开IBM智慧软件2009年策略会,会上所公布的2009年三大重点策略――行业为要、携手伙伴及区域扩展,正如三驾马车,驱动IBM“智慧的地球”落地中国、切实帮助中国客户。会后,中国计算机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刘保华与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Bete Demeke就新形势下IBM软件集团战略方向及“智慧软件”如何在中国落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关于整合的方法论

在2009软件策略会上,Bete Demeke特意提到IBM在2008年7月对ILOG的收购。收购完成后,IBM将把其业务流程管理(BPM)、业务优化、以及SOA技术与 ILOG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Business Rules Management Systems)结合起来。这一举措可以使 IBM 帮助客户实时交付关键业务信息,使客户更迅速地做出业务决策。1995年以来,IBM软件共完成了74次收购,其中有11次收购是2008年完成的。IBM通过并购方式,不断丰富自身业务能力,向高价值领域转变。

刘保华:IBM软件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收购,去年年中又收购了ILOG。我们也看到,这些收购的企业已经很好地融入IBM,IBM也拥有了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业务产品。IBM在收购软件企业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又是如何做好整合的?

Bete Demeke:IBM在收购的时候有几个标准,其中一个很主要的衡量标准是收购是否有助于IBM补足产品组合上的缺陷,或是否能够帮助IBM增强某一项能力。因此,我们对于软件企业的收购,是基于我们自身技术发展的架构和路线图的。此外,IBM的收购大都是建立在开源和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收购的公司也基本认同我们这个理念。

对于整合,IBM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实现的。首先是产品,IBM会对产品开发在技术层面进行整合;其次是团队整合,IBM会对客户所面对的技术团队进行整合;最后是后端整理,包括产品的定价、运营等等。IBM软件集团已经拥有70多次的整合经验,关于整合,我们掌握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流程和方法论。每次在整合的时候,我们会拿这套方法论去衡量,看看整合是不是在各方面已经做得很完备了。此外,为了将整合过程更好地推行下去,我们在收购一家公司之后,会在全球的层面上设立一个负责整合的总监,在每个地区设立一个负责整合的领导。

刘保华:我们知道一个公司的成长,除了兼并收购之外,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IBM一直是由5条产品线支撑其软件业务的成长。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整个新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增长模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IBM作为信息服务提供商,如果要满足这些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就必须扩充自己的产品线。IBM如何把新的应用需求整合进原有的技术架构中来?

Bete Demeke:我们先来回顾IBM软件产品线形成的历史。1995年IBM收购Lotus,1996年收购Tivoli,DB2在1983年推出,WebSphere大约在1998年基于客户需求形成。后来我们又收购了Rational,由于它满足了一部分客户特别的需求,所以我们把它作为第五条产品线。而我们收购Cognos之后,并没有把这个品牌单独列出来,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品牌里面的产品线所解决的客户的痛点,恰好是我们已有的IM(Information Management)产品线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把它融入到IM产品线当中去。

一些新的业务需求,比如与Web 2.0协作相关的框架和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协作技术确实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技术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技术所代表的能力,即我们能够为用户提供的服务。IBM正是看到了现在的环境跟过去不同,所以推出了“智慧软件”愿景,既有的五条产品线也好,新兴的技术手段也好,对IBM来讲,最重要的是创新。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IBM才能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他们节约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管理上的问题。

与合作伙伴共建“智慧的地球”

IBM现在的高价值合作伙伴达到600多个,完成的解决方案超过400个。2008年,IBM提出“BPLT”(Business Partner Leads Territory),即IBM让业务合作伙伴来引领产品实现的领域,现在这样的领域已经扩展到了15个。而IBM“智慧的地球”战略的实施,同样离不开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

刘保华:IBM“智慧的地球”涉及了多个行业,也会涉及到更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对于实现“智慧的地球”这样的愿景,合作伙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Bete Demeke:IBM发现,中国的业务合作伙伴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合作伙伴,对于当地的市场和客户需求,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这也是他们独特价值所在。IBM所具备的能力,是提出一个行业解决方案的框架,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我们缺少的是对本地解决方案和本地客户的支持,而业务合作伙伴正具备我们所缺乏的这种技能。此外,我们的合作伙伴对IBM产品线都有非常深入的认识,也有非常丰富的开发经验和实施经验。IBM很乐于和合作伙伴一起,将行业的应用整合到IBM五大软件品牌中,去服务我们的客户。

我们再回到“智慧的地球”的定义,IBM到底和哪些业务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一起推动我们的客户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呢?我们要求这些业务合作伙伴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是不是具有可感应、可度量的技术;第二,有没有互联互通的技术;第三,有没有智慧洞察的技术。这也是我们实现“智慧的地球”的三个技术标准。

对于和IBM一起来实现“智慧的地球”愿景的业务合作伙伴来说,他们的能力是可以体现在不同领域的,比如说有的是应用开发者,有的是服务的专业人员,还有的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员,还有一些行业的咨询人员。他们可以来自多个行业,因为“智慧的地球”是适应多个行业的。

拓展行业 深入区域

在策略会上,IBM宣布在中国推出12项行业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成立IBM中国开发中心下辖的面向8大行业的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计划在全国6个城市建立区域软件成长中心――一方面是行业的细分,另一方面是区域的深入,IBM如何二者兼得?

刘保华:今年IBM推了十几个解决方案。我注意到原来IBM在五大方向上推解决方案,今年IBM将行业分得更细了,形成了12个解决方案。行业的细分,意味着IBM要为行业提供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需要IBM付出更大的努力。专业化细分和规模收益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矛盾,当IBM把五大行业细化为12大行业的解决方案的时候,IBM如何在付出成本上升、给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的同时,保证IBM的利润不受影响?

Bete Demeke:IBM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行业解决方案,是经过充分考虑的。中国的用户正在建设大规模的企业级应用,而IBM提供的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就是和客户企业级应用的契合点。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提供这样细分的行业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中国的很多客户抓住机会,实现跨越式的增长,帮助客户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当然,我们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源,花更多的时间,但是我认为在中国的市场投入是值得的。

刘保华:这12个行业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与IBM以往的行业解决方案相比,差异在什么地方?

Bete Demeke:今年我们提出了12个行业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但这仅仅是开始。在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框架提供给更多的行业。刚刚你问差异之处在哪里,我们知道,IT行业不是白手起家,IT行业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基础,而IBM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演进。我们的解决方案也是这样。每次我们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都是在原有的解决方案基础之上增加新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贯重点。每一次差异都是IBM不断改进的结果。还有一点不同,过去我们推单独的产品比较多,现在我们通过SOA等架构为行业设计解决方案的框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组件进行整合。

刘保华: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元化的市场,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发展的情况就很不同。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地区政府,还有社会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些地区政府想要实现服务经济,而有些地区政府希望扶植某一个行业,还有的地区可能更重视公共安全。IBM 想给客户增加真正的价值,如何走到客户身边,去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

Bete Demeke:我们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区域拓展时,目标是覆盖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比如我们在西部的一个地区成立了大西部业务中心,总部设在成都。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是我们区域拓展的第二个阶段,向二三级城市纵深发展。我们准备成立6个区域软件成长中心,这个中心不仅面向当地,还可以处理跨省的业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给每一个地区的发展带去了很多专业的资源,包括我们的架构师、技术员、销售代表、渠道代表、电话销售代表,等等。这些专业人员的投入,使得我们在每一个非常具体的地方都会有市场推广和运行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更紧密贴近客户,了解客户的反馈,满足业务需求,并促进当地人才开发。这些目的也是和国家、当地政府对这个地区的开发目标是一致的。

上一篇:InfoPrint首期投入500万美元打印创新中心亚太... 下一篇:环渤海应抢抓机遇 力争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