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价

时间:2022-10-11 04:53:54

华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价

摘 要:经过近30年的时间治理,华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造林面积均已达到并超越了规划要求,但人均造林面积、造林率这两指标因五省市各自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特点不同而缺乏共性。用区位商这一指标探其深层次原因,则发现五省市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为了最终更好地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目标,文章针对华北地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防护林 造林面积 森林覆盖率 区位商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14-03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而防护林建设一般被认为是解决该难题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我国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因其持续时间长(73年)、投资大、地域广而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作为我国荒漠化防治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华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持续近30年。但由于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期间不断有专家学者从经济、环境、生态甚至市场层面来质疑该项工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时已近半,因此有必要从任务完成情况层面,来剖析该工程建设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为了应对我国北方地区日益严重的风沙危害及土地荒漠化,1978年国务院启动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该工程时间跨度为73年(1978-2050),共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1978-2000年是第一阶段(1978-1985、1986-1995、1996-2000三期);2001-2020年是第二阶段(2001-2010、2011-2020两期);2021-2050年是第三阶段(2021-2030、2031-2040、2041-2050三期)。治理地域包括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合称为三北地区。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共需造林5.34亿亩,主要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和封山封沙育林造林等措施,乔、灌、草相结合,由点到带再到面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大型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由5.05%上升到14.95%,从而使得风沙、土地荒漠化得到基本控制和好转,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三北工程已走过近半的路程,已完成四期工程建设,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华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一)华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达到目标

经过第一阶段的建设,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1978年的5.05%上升到2000年的17.2%,达到并超过了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的终极目标14.95%(见图1)。但对于华北地区来说,各个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并不一致,其中超过全国水平的只有北京和河北,其他三省市均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天津市在第一段末年(2000年)只有7.7%,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进入第二阶段后,经过14年的植树造林,北京、河北的森林覆盖率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北京,2014年达到35.84%,比全国水平高出了65.7%;天津、山西和内蒙古虽然依然低于全国水平,但五省市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水平(1.52%),其中北京最高(4.14%),最低的则是天津(1.60%),从而使得这三省市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内蒙古,仅仅比全国水平低2.77%,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

(二)华北地区造林面积基本满足要求

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共需造林5.34亿亩,折合为3560万公顷,即在73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至少需要造林48.77万公顷。按照我国31个省市来算,则每个区域至少需要造林1.57万公顷。由图2.2可以看出,华北地区只有天津市不能满足要求,一直到了2014年也只有0.706万公顷,这是因为天津是港口城市,适于植树造林的土地面积有限;与天津市相似的北京市的造林面积也在围绕着最低水平起伏不定,最低仅为1.22万公顷(2005年),最高也只有4.79万公顷(2002年),远远低于华北地区的其他省份;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则远远高于要求水平。虽然华北五省市各自的造林面积与规划要求并不吻合,但这五省市总体的造林面积已然超越规划要求。

在这华北五省市中,造林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和山西两省造林面积虽然绝大多时间低于内蒙古(2006年山西省偶尔高于内蒙古),但这五省市由于人口、面积不同,单看一个造林面积指标,对我国治理风沙、土地荒漠化效果评价意义不大,因此,尚需从人口、面积层面来做进一步分析。

1.华北地区各省市人均造林面积高低不同。虽然华北地区各省市造林面积高低不同,但由于各省市的人口数量不同,如果用人均造林面积这一指标来进一步分析,可以更好地测算出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由D3可以看出,人均造林面积高于全国水平的是内蒙古和山西省,低于全国水平的是北京市和天津市,河北省最初高于全国水平,但从2006年起,两者趋于一致。其中造林面积最多的内蒙古自治区,人均造林面积依然最大,这是由内蒙古地广人稀的特点所致。山西和河北省在造林面积这一指标里一直不分上下,但由于河北省人口数量远多于山西省,所以人均造林面积河北省则远低于山西省。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人口稠密,造林面积较小,最终导致人均造林面积均低于全国水平。

2.华北地区各省市造林率并不一致。人均造林面积从人口数量层面来衡量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如果考虑各省市地理面积不同,那么造林率就可以从面积层面来衡量三北工程建设成效。由图4可以看出,造林率高于全国水平的是北京、河北和山西省,与全国水平始终趋于一致的则是内蒙古自治区,这是因为内蒙古虽然造林面积和人均造林面积为最大,但由于幅员辽阔,地理面积位列全国第三,所以造林率指标偏低。天津市由于面积较小,造林面积也小,最终导致造林率围绕全国水平上下起伏不定。

由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华北地区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造林面积,总体上都达到并超过了三北工程的规划要求。但由于各省市人口数量、地理面积不同,五省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必要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剖析这一现象。

三、基于区位商视角对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的剖析

(一)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区位商是由P.Haggett首先提出来的,一般用于衡量某一产业的相对集中程度,或者是分析该区域的产业优势。一般来说,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拟用该指标来衡量林业在各省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程度,从而进一步分析产业竞争力。

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LQ= (ekj/ej)/(EkJ/EJ)(1)

其中,LQ是华北五省市各自林业的区位商;ekj是各省市林业的产出水平;ej是各省市GDP总产值;EkJ代表全国林业的产出水平;EJ是全国GDP总产值。区位商LQ值越大,表明该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竞争力也越强。当LQ>1.5时,表明该区域相对全国水平来说,该行业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当1.0

由于各省市林业产值、GDP值与全国水平的林业、GDP值都处于同一年,因此无须考虑物价对各因素的影响,分别用各省市每年的绝对值就可以代表本值。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华北五省市各自的统计年鉴。

(二)基于区位商对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的测度

利用区位商的计算公式(1),可以得到2001-2014年华北五省市的林业区位商(表1)。由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林业区位商值在2001-2004年均大于1.5,说明这4年内蒙古相对全国水平来说,林业的竞争优势非常突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此后2005-2010年的区位商值均大于1.0,说明内蒙古林业相对全国水平来说,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但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林业的区位商值均小于1.0,说明相对全国水平来说竞争力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内蒙古在2011年之前,经济发展一直依赖于林业,但之后林业的产业优势逐年下降,这与现实里的内蒙古从2011年开始经济重度依赖煤炭采选业和化工业相印证。

与内蒙古区位商值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反,山西省对林业的依赖程度起伏不定,2001-2008年区位商值均小于1.0,而且基本处于逐年下降的态势(除了2002年的变异值1.25),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并不依赖于林业,这与山西省是煤炭大省相对应;但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0年区位商值均大于1.0,说明这两年山西的林业竞争力在加强,这是由于2009年我国林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且山西主导行业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而萎靡不振所致;其余各年山西区位商值均处于1.0左右,尤其是2014年区位商值达到1.15,这同样与煤炭行业不景气,山西正在谋求经济重大转型息息相关。

在2001-2014年这一研究时间段里,区位商值均低于1.0的有河北、天津和北京,说明这三省市相对全国水平来说,林业的产业优势很低,竞争力也很弱,这三省市的经济发展基本不依赖于林业。但具体来看,这三省市的发展态势并不相同,甚至于各有特点:天津市林业的区位商值低于0.1,而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根本不依赖于林业,林业对天津GDP的贡献度接近于零,这与前面分析的天津市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造林面积均处于全国水平之下,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应;北京和河北由于同处北方,地理位置彼此接壤,因此很多林业政策几乎一致,由此两省市的区位商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12年之前均在逐年下降,但从2012年开始,两省市的区位商值不降反升,说明两省市对林业重视度在增加,林业竞争力在加强。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两省市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但河北省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依赖程度要比北京大,2001-2011年之间几乎相差一倍,从2012年开始北京反超了河北省(见图5,见下页)。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论

1.华北五省市的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总体上均提前达到并超过了三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目标要求,单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华北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成功的。但用人口数量、区域面积来分别衡量,五省市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均造林面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内蒙古自治区,造林率却和全国水平基本趋于一致;人均造林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的北京市,因为地理面积相对较小,所以造林率远高于全国水平;人均造林面积同样远低于全国水平的天津市,造林率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起伏中趋于一致;人均造林面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山西省,由于地理面积相对较小,造林率同样远高于全国水平;河北省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一直高于全国水平的人均造林面积便从2007年开始基本趋于一致,但由于地理面积相对较小,造林率则一直远高于全国水平。

2.森林覆盖率和造林面积之所以华北五省市表现得各不相同,深哟蔚脑因是其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不同,区位商这一指标可以更好地衡量和挖掘这一原因:造林面积均远低于其他三省市的北京和天津市,区位商值均小于1.0,尤其是天津市甚至低于0.1,说明这两市的经济发展均不依赖于林业,林业对其GDP的贡献度可以忽略不计;造林面积远高于华北其他省份的内蒙古自治区,区位商值虽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2010年前林业对其GDP的贡献度极大,区位商值均大于1.0,林业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竞争力较强;造林面积不相上下的河北和山西两省,林业对其GDP值贡献度并不一致: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省,在煤炭行业景气时,林业相对于全国水平的竞争力并不强,当遇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山西经济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加大,同样从2014年开始,全国煤炭行业不景气,山西省林业的区位商值开始大于1.0,表明了山西省经济开始转型。河北省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点不同,林业对其经济的发展影响并不大,河北省的林业竞争力相对全国水平来说很低,这可以从其区位商值一直小于1.0看出来,但其区位商走势与北京基本一致,说明两者政策制定及其执行基本趋同所致。

华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确实改善了生态环境,遏制了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但也同时面临着如下问题与不足。

(二)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1.存在问题。华北地区经过近30年持续的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草原生态得到了恢复,土地荒漠化得到了遏止,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华北地区在植树造林的时候,树种结构配置不够合理,树种较为单一,混交林少,使得成活率、保存率偏低,而且重数量轻质量,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从而使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加之华北地区的生态及环境条件与南方省市相比先天不足,因此植树造林任务依然艰巨。

尤其是北京、天津两市的经济发展并不依赖于林业,所以无论是人均造林面积还是森林覆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而且这两市均地处北方,在气候、水土以及囟确矫嫦忍觳蛔悖森林覆盖率和造林面积均弱于相似的上海市,因此还需在植树造林方面持续努力。

2.政策建议。按照华北地区森林植被的分异规律,结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统一规划、分类经营,使得所建造的防护林经济实用并能因地制宜,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造林成本。

(1)遵循地域分异规律,有的放矢地植树造林。按照地域特点来说,华北地区既有水源涵养区和平原农田防护林,也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地区和荒漠化区。这些区域特点迥异,应该因地制宜确立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由于水源涵养区山高坡陡,森林树种生长十分缓慢,人工更新难度较大,应以保护为主,封育与管理相结合,以此来提高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华北平原地形开阔且平坦,灌溉便利,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因此采用多树种、多林带混交方式的大林网体系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一般较为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林木普遍生长不良,因此应该加强水土保持林及薪炭林建设,从而恢复生态平衡;山地由于年降水量少,土地贫瘠而又植被稀少,因此要尽可能做到适地适树,重视灌木蓄水保土的作用,种植面积应达到50%以上;荒漠化区主要注重防风固沙,加强沙化草场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林的建设,从而促进荒漠化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2)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在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资金一直是制约因素。因此既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从而确立国家的主体投资地位,也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通过明晰产权来提高农民管护林区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集中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根本上缓解防护林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3)植树造林要提高技术含量,加速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成果:在华北地区引进先进的营林技术和手段,改善树种质量,提高抗病防虫能力,加强人工林的抚育管理。此外,要从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目标出发,适地适树,提高混交林及本地树种的比例,同时要协调好灌溉与造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4)在生态环境宣传的同时兼顾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华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期间,限于地理环境、林业政策、产权等方面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当地农民甚至为了眼前利益而毁林,因此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应该多渠道地开辟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新途径,如雇佣当地农民看护林场、组织闲散农民外出务工、发展林区旅游业、加大经济林建设等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25);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041018-1);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5-097);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012);中北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何婧娜,李卫忠,于丽政.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展望.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3)

[2] 张力小,宋豫秦.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政策有效性评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3] 王香花,张伟婷,苏彩平.基于区位熵与集中度的山西省林业产业集群测度.林业经济,2015(10)

[4] 周璇,郭丕斌,黎斌林等.林业、环境政策对酸雨控制区SO2减排协同效应的测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10)

[5] 山西省林业厅.山西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1.7

(作者单位:周璇,周娟美,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郭丕斌,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太原 030619;谢秀亮,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周璇,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林业、环境经济学与工商管理。)(责编:贾伟)

上一篇:黄河河道冰层雷达波特征图谱的现场实验研究 下一篇:淮南市中小企业融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