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矿突围

时间:2022-10-11 04:23:40

“持续1600多天消灭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全年原煤产量达到81.09万吨,实现利润1.34亿元,创历史新高。”这是江西省煤炭集团丰城矿务局建新煤矿(下称建新矿)2011年的成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正是“抛弃不安全的GDP”理念让建新矿实现了凤凰涅。

不安全,宁停产

2012年2月28日早5:20,天色还未全亮。掘进一区的跟班干部刘勤、班长肖武、安全员杨建平就率先进入矿区工作地点排查安全隐患,确认安全后,通知工友们进入作业点开始新一班的作业。

5:20之前的早班进班会上,他们已经将安全问题强调了一遍又一遍。

这样的谨慎小心是每天的功课。

“我们坚决执行‘不安全不生产,不安全就停产,不安全不排产’的‘三不’安全生产政策。”建新矿矿长兼党委书记熊俊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建新矿现在对各种不安全行为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无论谁,因为发现不安全因素而不生产或停产的,我们都是不罚反奖。”他说。

通常情况下,对一家矿业企业而言,停产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旦停产就会造成产能的浪费,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建新矿质量达标办公室(简称达标办)副主任杨奉林坦率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前的建新矿是绝对不可能轻易停产的。一停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根本停不起。”

但现在,在经历了2001年至2007年的教训与煎熬之后,“安全至上”思想统领一切。

2001年以前,建新矿是江南第一个百万吨矿井、江南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井,曾被业界誉为“江南一枝花”。然而,2001年“12・30”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以及2003年、2007年相继发生的两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让建新矿很难再有“一枝花”的风采。

对今天的建新矿而言,2008年可称为其发展历程上的“质量元年”。杨奉林清晰地记得,那一年,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和强化在建新矿全面开展,各项配套规章制度也纷纷出炉,矿上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安全作业的设备投入,生产一线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制度化管理开始取代人情化管理,一切旨在确保生产的安全性。也正是在那一年,建新矿成为全国“双百”瓦斯综合治理示范矿井之一。

历经4年不懈努力,2011年,建新矿走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重点“黑名单”,蜕变成为创造业绩神话的行业尖兵。

事实证明,安全地生产而不是只图眼前利益,是一个矿业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所在。

记者拿到的《建新矿2011年安全投入计划》显示,2011年建新矿安全投入资金为2702.78万元,超出预算的1216.39万元一倍多。

优化出1.34亿元利润

生产精煤38.41万吨,同比增加21.55%;实现利润1.34亿元,同比增加5040万元;上缴税金8434万元,同比增加21%;实现工业总产值7.03亿元,同比增加36.5%。建新矿2011年的收获沉甸甸。

熊俊华总结,不断优化的采掘方案是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每年6月,建新矿就要开始着手构思第二年的采掘生产总方案。经过两三个月的规划、编排,新出炉的采掘生产方案报送丰城矿务局和江西省煤炭集团总公司进行双重审核。审核通过后,再根据总方案,对采掘方案逐月细化,并在每个月的25日左右编制下月的采掘生产计划,经矿长办公会讨论修改后实施,实施过程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对采掘计划进一步调整。这样的采掘方案解决了采掘紧张的矛盾,同时也提高了煤炭的回收率和工效,为建新矿2011年间接增收原煤产量近万吨。

此外,建新矿除了在采掘方案上下工夫,还加大投入提高了掘进装载机械化水平。同时,还投入了600余万元对洗煤厂进行了系统改造和完善,使精煤回收率最高达到60%。

“做我们这样的企业,安全是前提,效益是基础。”熊俊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效益提升了,才有能力建设幸福企业,实实在在地为职工谋点福利啊。”

为矿工谋幸福生活

杨峰是建新矿的一名普通矿工。前年上班骑的还是自行车,现在已经换成了新摩托车。住的地方也从原来60平米的一居室变成了现在110平米的三居室。

让杨峰高兴的不仅是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还有工作环境。

杨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每天下井,都能在装着中央空调、干净明亮、冬暖夏凉的更衣室里,换上干净的矿工服,跟大伙说说笑笑到井口坐皮带下井,沿线播放着当下流行的歌曲,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也就不觉得远了。”

记者在巷道看到,3.2米宽、4.2米高的空间十分宽敞,各种缆线整齐地悬挂在巷帮上,作业工具等都规整地摆放着,每隔50米还安装一个内有20米高压管的标准洗尘消防箱,在进风巷道口处则有自动感应的净化防尘喷雾。

据了解,矿上还设有专业的洗尘队伍,全年可洗尘82.4万米。

根据统计,2011年建新矿职工年平均收入38328元,同比人均增加4560元,增长率14%;其中,一线采掘单位职工月人均工资为4245元,同比增加550元,增长率达17%。

“2011年,利润过亿,对企业来说,这不是一个小的突破。矿上投入上百万元改造职工澡堂、更衣室和宿舍,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职工换装冬冷夏热的问题,还改善了工人的住宿环境,这就是建设幸福企业的开始。”从一线干上来的熊俊华准确地切中了员工的需求点。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优化工资分配比例,待遇再次向采掘一线及部分要害辅助单位倾斜,是建新矿建设幸福企业的下一步战略。

当然,建新矿还得再迈过一道坎儿:赶在这个54岁的老矿井枯竭之前,带着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憧憬,为这个今日“尖兵”谋一片新址。

上一篇:诺亚财富想跨界 下一篇:“禁购令”引发酒股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