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尊心的保护

时间:2022-10-11 04:08:06

幼儿自尊心的保护

摘要: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尊重的一种正当、积极的感情,也是积极进取、努力克服缺点的一种内部动力。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有人把它誉为孩子前进的“发动机”。

关键词:自尊心 保护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尊重的一种正当、积极的感情,也是积极进取、努力克服缺点的一种内部动力。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有人把它誉为孩子前进的“发动机”,如果孩子丧失了自尊心,接踵而来的就是破罐子破摔,在这种心理背景上,就难以对其进行教育。难怪古云“哀莫大于心死”,故而应当像爱护眼睛那样,保护孩子前进的“发动机”。

幼芽都是娇嫩的,幼儿的自尊心也是十分脆弱的。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和扶植孩子的自尊心呢?

一、不要对孩子使用挖苦的字眼和讥讽的语调

作为教师都喜欢一听就懂,一学即会的孩子。最讨厌怎么教也不会,怎么说也不懂,“一窍不通”的孩子。但是,孩子的自尊心是雅嫩的,稍不小心就会把“嫩芽”折断,使孩子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动力,产生自卑心理。如,教幼儿画大树,有孩子画的走了样。此时,切不可挖苦他画了一张“四不像”;在音乐课上,有孩子唱歌走了调,切莫讽刺、嘲笑,甚至说他是“小脏猪……”等等。上述词语只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投下阴影,伤害孩子的心灵。要知道,幼儿对自己的评价能力还很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在他们个性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善用措辞,切忌挖苦、讽刺的词语,以免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误认为自己是最无能、最不讨人喜欢的人,失去了前进的“发动机”。

二、不要强制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

我们知道:儿童3—4岁,不是成人说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常表示“我自己要……”。有些老师为了让幼儿取得更快的进步,往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幼儿身上。如,动不动就让孩子上台朗诵儿歌,讲个故事,根本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接受得了。的确,不少幼儿经过锻炼胆子变大了,声音响亮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但也有个别幼儿比以前更胆怯,甚至导致有些孩子因为这样不肯上幼儿园。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让他认识自己,教师要善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培养他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他提出一个适度的期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其表达能力。这是儿童独立倾向的表现,是一种可贵的心理能力。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一切都由着自己,个性非常强,他们的独立性倾向有为明显。教师应充分理解孩子要求独立活动的愿望,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做”,发展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每当孩子掌握一种新的能力时,总想在自己的天地里 “试一试”。因此,过多地约束孩子“这不准”“那不行”,强制孩子服从老师的命令,不仅不利于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孩子“自我表现”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独立能力,这也怕,那也怕,养成懦弱怕事,逢场胆怯的习惯,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胆怯在相当程度上起因于缺乏自信。因此,成人对孩子表示信任十分重要。只要孩子能够做的,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要老是不放心,过多的加以保护和限制。当然,当孩子还不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时,给予孩子防范式的关怀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因此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

三、不要当众斥责和羞辱孩子

孩子三岁以后,随着自我意识和感情的发展,已开始注意别人的情感,并且对别人怎样评价自己很敏感,羞愧的情绪常反映得非常强烈。因此,如果孩子有了错,千万不要匆匆忙忙地把孩子的过错在其他幼儿面前公布,甚至当着众多幼儿的面训斥。在小的孩子也懂得,缺点和错误不会给自己增添光彩,只会带来羞辱。教师如果经常当着其他孩子幼儿的面训斥孩子,他就会无所顾忌,破罐破摔,变成了“厚脸皮”。孩子有了过失,教师应当把他领到一旁,悄悄地给他讲道理,不让他当众出丑。有时还可以风趣地和孩子定个“君子协定”,只要他改了,就不再给他声张。这样,孩子觉得你给他留面子,对你非常感激,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报答”你。

四、不要随便冤枉孩子或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在日常工作中,常有此类情况发生: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兰兰突然哭了,老师认为一定是淘气的小明惹的事,就去责问小明:“又是你干的吧?”其实是兰兰不小心划破了手,老师却怪罪小明。这不仅伤害了小明的自尊心,还“冤枉了好人”。因此,老师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一定要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条原则,做到让孩子口服心服。

五、不要在不经意间伤害幼儿

绘画结束后,我把幼儿的作品整整齐齐的挂在展示栏中。此时的孩子们兴奋地欣赏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并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我也暗自为这节课的成功感到沾沾自喜。突然,我发现少了平平。他是班里最调皮的一个孩子,无论什么活动,都少不了他的捣乱。我的目光在整个教室里扫了一遍,最后在垃圾袋旁发现平平正蹲在那里,小心地展开一张揉皱了的纸团。我喊了一声:“平平,怎么又把废纸捡出来了?”只见他慢慢地抬起头,眼睛噙满泪水。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慢慢地走过去,只见平平手里拿着被我视为画得乱七八糟而随手丢到垃圾袋里的那幅画……是我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件事可能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一道深刻的印痕,我还能为这节课的成功感到自喜吗?

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教师我深刻反思,要从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更益于教育目标的落实。首先,把尊重幼儿、淡化教育痕迹作为幼儿接受学习的前提条件。其次,把改善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作为工作核心,在此基础上,明确教育活动中的适宜和不适宜行为,教师应从培养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入手,提高幼儿表达能力。如,把幼儿的作品讲给老师(家长)听,帮助老师分析评价别人的作品等,把绘画和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运用鼓励(物质鼓励或精神鼓励),是培养幼儿自尊心的最佳方法之一。努力提高孩子自尊心: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孩子是不怕失败,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

总之,理解幼儿的感受和想法,支持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与发展。帮助幼儿获得能力,幼儿每次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都是对自己能力的重新认识。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和权利,最大限度的理解他们这种需要,尊重他们这些想法,这样就能催发他们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稍有失误,就可能在孩子的一生中留下痕迹,给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损害,导致孩子前进的“发动机”发生故障。因此,老师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以前进的动力。无条件地积极接纳每个幼儿,塑造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十分细心,认真呵护,来不得半点鲁莽和粗糙。

上一篇:对清水混凝土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