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反馈 激发思维 提高实效

时间:2022-10-11 02:46:10

妙用反馈 激发思维 提高实效

控制论之父维纳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那么,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反馈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即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彼此拥有的信息。

语文教学的反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教师依据课标、教材向学生输送信息,而学生依据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向教师反馈信息,进而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区分、评价,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就像不断运动的磁场,是持续且不间断的。这样的交流过程不但能让教师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中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有效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更能促进师生、生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实践表明,及时有效的反馈是联系师生、生生关系的“高架桥”。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充分发挥反馈的优势,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是大有裨益的。在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反馈三部曲”的演奏能给学生恰当的引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一、课前预习反馈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备课不仅要解读文本,更要了解学情。因此,课前反馈必不可少。提倡学生预习,并不是教师预先设定一些自以为有助于解读文本的材料,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采用小纸条的形式递交给科代表。科代表再把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汇总交给教师,教师据此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因为它聆听到了学生的心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同学习小组的回答可能会激发其他小组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并非人人的实际预习效果都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学生常常会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前预习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案。对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让课堂尽量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更要注意在备课前从学生身上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

比如,学习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一文时,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感受母爱”。但是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更多地关注到“人究竟该怎样和动物相处”这个现实问题。根据反馈,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导学案,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事实证明,教师注重课前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靠课前的反馈,它是课堂高效学习的基础,它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课堂呈现出丰富性。

二、课堂活动反馈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是简单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课堂”这个舞台的主人。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向别人展示自己,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学生也是如此。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以学习为主阵地的课堂上,教师更应该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予以采纳,千万不能咬死自己的标准答案而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遇到过一些问题,也试图采取了一些方法去解决。

1.回顾旧知法

曾经有人把语文知识比作一棵大树,大树上有许多紧密相连的树枝。这就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就像链条一样,中间是不能断开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越透彻,对后面的知识学习得越容易。因此,当我们教给学生新知识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出现知识链的断裂,就必须适当穿插旧知识。可以采取让学生回忆的方法,再现相关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新的内容。比如,文言文中的文言虚词的学习是学生比较恐惧的。在开始学习时,如果学生能够掌握部分文言虚词的归类方法,那么学习其他文言文时,采用回顾旧知法,学生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畏惧情绪自然消失。这种有效的反馈能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2.合理举例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是因为学了有用,有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把语文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的实用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碰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即我们俗称的教学难点,虽然教师尽力讲解,有的学生仍然会表现得很茫然。根据学生的这种反馈信息,我们完全可以列举一个生活实例或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还可以采用给学生配图表、让学生做实验等方法,化抽象的知识点为具体实际,让学生可以获得更直观的感知。

3.有效激励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人人都拥有创造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有趣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在探究问题时都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常常有一部分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对于出了错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能加以训斥,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不愿再思考问题的想法,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种反馈情况下,我们要耐心地引导,从错误的前提出发,提出假设,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不仅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激发他探究正确答案的好奇心,而且要让他知道正确答案的由来,更深刻地认清自己错误的根源。在整个交流反馈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因势利导和学生的自我领悟,自然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新知识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

4.巧设问题法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只处于被动状态,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否则学生可能会神游物外。针对这种现状,巧设问题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精力能持久地集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当然,教师的思维和挖掘问题的深度很多时候要远远高于学生,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实际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思考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作业反馈

教育是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完成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因此,除了在课前、课堂教师要注重反馈外,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课后反馈,否则会功亏一篑。当然,这种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

1.常规作业的反馈

语文课外作业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知识的途径之一。布置书面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这种书面作业的布置对有些学生来说带有某种强制性,而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则不会把这看成是一种负担,在作业上交之后,心里还会对老师的评阅产生一种期待。因此,作为教师,对书面作业,如日记等,要及时审阅反馈给学生。甚至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一对一地进行信息交流。这样针对性比较强,能让学生的期盼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如,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可以采用评语式评价,也可以采用面批式评价,目的都在于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开放作业的反馈

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开放式的语文作业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语文作业不能满足于机械地抄写,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实践,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在高度自觉的状态下完成开放式的语文作业。在反馈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展示、交流、汇报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地完成作业,既提高学习的效率,又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进步,只有重视人的需求,才能让师生各有所得。因此,巧用反馈法能让学习信息在师生之间快乐地传递,能激发师生的思维,在融洽的气氛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教师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给学生一个合适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创造,有效地把握和传递反馈信息,从而达到语文教与学的最优化。

上一篇:等红灯时谁在微笑 下一篇:浅谈中国联通U900建设可行性及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