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 有效学习

时间:2022-10-11 02:35:40

把握生成 有效学习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应把握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灵活根据教学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文本,给课堂注入活水,让学生在享受精彩生成的同时达到了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生成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29-0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自从课改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构建理想中的数学课堂: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展开教学,以期获得“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效果。希望学生能够与我共同演绎出无数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课堂,达到学习的有效性。

一、情境创设,积极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是静态的,主要是教师“暗箱操作”,为了能使预设有较高的利用率,教师必须放胆收集资源、小心选用资源,做到多而不杂、用而不乱、线索明晰、轻重得当。也可以说老师的智慧需要学习,磨炼、积累、游刃,“厚积”才能“薄发”,“胸有成竹”才能“有条”。 在备导入时要精心预设,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时,先创设一个游戏情景,让七个学生上讲台排成一队,进行投圈比赛,投圈目标(玩具小动物)放在队形的前面中央,结果离玩具小动物最近的学生获胜。

师: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服气):老师,这样比赛不公平,他离玩具小动物最近,当然就好投中,我离玩具小动物这么远,怎么能投中呢?

师:那你们认为应该怎样站才是公平的?自己调整一下位置吧!(学生自己调整成圆形)

师: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

生:站成圆形,可以使每个人离玩具小动物的距离都相等。

师:通过这个活动,你们对今天要学习的“圆”有什么初步的感受?你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1:站在圆边上到圆中心的距离相等。

生2:圆到底是怎样的图形?

生3:圆到底有哪些特征?

……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样活动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且开放生成了问题、激活了学习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为新课互动生成学习奠定了基础。正所谓引人入胜的情境往往像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像重锤,敲打着学生的心灵;像钥匙,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像舵手,为数学课堂的生成起航。

二、因势利导,主动学习

在预设教学活动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童心”去探究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怀着“童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依据学生的喜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从“童心”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解决疑问。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有了充分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而教学并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比如,前段时间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按照预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让学生明白中国地图是把中国领土缩小而画在纸上的,并准备引入教材的情景图:笑笑家的平面图时,一个男同学大声喊:“我们教室的平面图我也会画。”面对课堂的生成,我放弃了预设,于是对同学们说:“好,我们就按这个同学说的来画一画。”课堂马上热闹起来,同学先估计教室的长大约8米,宽6米。我又接着说:“现在你们能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吗?”同学们立刻动手。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同学把长和宽分别缩小100倍变成长8厘米和6厘米,有的变成4厘米和3厘米,还有的变成8毫米和6毫米。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他们观察自己画的平面图,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进行了对比,说出图形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有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懂得应用。他们不唯书、不唯师,勇于创新、乐于表达、主动学习。一节课竟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课堂教学会因生成而充满智慧的灵光。

三、巧用“错误”,巧妙学习

错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屡见不鲜,更是见怪不怪。我们经常把“错误”看成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以为只要小心翼翼地防错、堵错,错误就能避免了。其实,我们应不再视错误为“洪水猛兽”,而是把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 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我们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应该让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也许他们的想法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孩子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更因为“正确的思路也许有相似,而错误的思路则各有各的不同”。不能用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剥夺了学生解释、追问、批判的权利。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也许为了不出错,而只会用自己的嘴说着别人的话:说书本所说,说老师所说。

比如:在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复习课上,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说出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当说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认为它的对称轴是2条,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它没有对称轴?”既然有学生提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究竟是2条还是没有一条呢,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有几个同学马上动手画并剪下来折一折。过了一会儿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没有一条哎!”“对!”赞同没有一条的声音越来越多。“你怎么知道它没有对称轴呢?能跟大家说说吗?”我指名第一个折图的同学回答。“老师,我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这时又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有对称轴,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和菱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就没有。”学生的确很聪明,我在心里赞叹道,课堂的气氛也十分活跃……。这道看似极为普通的一个图形、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但是我认为值得!这种突发性错误我们教师是经常碰到的,对于课堂上学生突发性错误的问题,我们教师不应看作坏事,而应看作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要善于倾听,敏锐感受,抓住时机利用这一“错误财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四、善待“意外”,有趣学习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也是亮点,老师如果能抓住瞬时即逝的宝贵教学资源,敏锐地将课堂中各种“意外”生成的资源充分利用,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说是顺水推舟,也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正是抓住 “意外”,哪怕是微不足道,却是师生之间互动产生的浓浓深情,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并准备深入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竟有些学生说:“我们懂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就是π乘直径等于圆的周长。”面对这一始料未及的“意外”,我放弃了原来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正确的结论来自于科学的验证,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是不是π乘直径呢?请你们利用带来的学具,动手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可以独立验证,也可以小组合作验证,比一比谁最先得出这个结论。”这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高涨,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是啊,当你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地挖掘呢?我想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同学们所说的实话,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有些情况并非我们可以主观臆测的,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尴尬,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冷静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意外”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呈现课堂“精彩”之处。

总的来说,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这就是有效的课堂。

上一篇: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下一篇:浅议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