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背景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1 02:32:42

“民工荒”背景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摘要】在“刘易斯转折点”初现端倪,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以及“民工荒”已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应两手准备,一方面,以人为本,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做到最大化收益与成本比;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转型,包括产业转移和产业的升级,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民工荒 刘易斯转折点 人力资源 企业 对策

从2004至今,始于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逐渐扩展到长江三角洲,甚至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期间除了金融危机严重时期曾出现农民工返乡潮,但不过一年“民工荒”又开始蔓延。已经从2004年的“技工荒”转向普遍认为是“普工荒”,从局部地区蔓延到东中西部,从季节性短缺转变为常年短缺。“民工荒”是否预示着我国劳动力供给短缺正在成为现实,“刘易斯转折点”或“刘易斯转折区间”即将或正在来临?在“民工荒”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民工荒”已成趋势

对于“民工荒”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虽然在2004年“民工荒”出现之初,还有诸多争论,但近几年持续的“民工荒“使学界基本都认为“民工荒”已渐成趋势。那么,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一是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出现逆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将结束,这将使“民工荒”成为长期趋势。

二是随着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预备制的实施,以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劳动参与率呈下降态势。

三是城乡之间推拉力的嬗变,更加剧了城市的“民工荒”。首先,随着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农村对农民外出的推力逐渐减弱,拉力逐渐增强。其次,东部沿海和广大城市地区,对农民工的拉力正在减弱,推力正在增加。

在农民进城就业的“城―乡”的“拉―推力”发生了一定的嬗变,导致了农民工在城乡、地区之间流动收益发生了改变,致使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更加剧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缺口,使“民工荒”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民工荒”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刘易斯转折点”初现端倪,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以及“民工荒”已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诸多挑战。

劳动力成本增加。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一系列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农民工城市就业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民工荒”也直接倒逼农民工工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工的工资有所增加,各项劳动权益状况有所改善,企业雇佣农民工的成本有所上升。“刘易斯转折点”初现端倪,劳资关系开始具备向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变化的条件。

按照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工资理论,人口自然繁殖率的变化,会在长期中自动调节工资水平,使工资必然趋向于劳动的自然价格。而这种劳动力的自然价格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显然,随着社会进步,劳动力的自然价格也在不断提高,这将使企业提供的工资必须随之增加。

我国人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伴随着农村富余程度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的10多年甚至20多年时间里,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更多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其自然价格就是满足自己和家人的温饱。但在进入21世纪,在人们生活总体小康背景下,人们的基本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的自然价格也发生了变化。

伴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在绝对贫困和勉强度日状态下的农村劳动力,其基本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但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增加,除了追求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以满足外,人们开始更多地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追求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随着“三农”政策的改善,农业税取消、农业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使农民在农村的收益增加,这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在城市就业的保留工资。如果城市工资达不到预期保留工资的水平,他们可以选择用脚投票,选择回流。这就使劳动力市场供给减少,进而使工资提高。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从劳动力资源比较富裕,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到刘易斯转折点初现端倪,这已经提醒我们,在不变的生存工资下,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状况正在成为过去。

企业管理模式遭受挑战。大量在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场”的必要条件,支持了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却处于底层,和企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主的迅速致富相比,他们的工资增长缓慢、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缺乏晋升空间等,基本劳动权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虽然我国农民工出现在20世纪末,但他们在企业中的境遇却和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所描述的状况惊人地类似。而企业对他们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也和书中所指称的“血汗工厂”的管理模式类似,即对个人简单粗暴,并肆意践踏工人劳动权益。但目前,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逐步成为历史,“民工荒”成为长期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血汗工厂”的管理模式已不可能继续。一味地依靠“血汗工厂”管理模式积累资本,追求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者群体逐步成熟,要求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呼声逐渐转为自发行动,企业必须改变“血汗工厂”的管理模式,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更好地发展。

“民工荒”背景下企业的应对之策

以人为本,改善内部管理。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摈弃把农民工当作单纯赚钱“工具”对待的观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变粗暴简单的管理为人本管理,不仅仅把农民工当作企业的成本,而是把他们看作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和企业的合作者,真正关心农民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员工的激励效果,使劳资共同努力,把企业的“蛋糕”做大,从而达到“双赢”。在这种理念下,企业应积极变革其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发展。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基本劳动权益。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实行“效率工资”,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另一方面,要按照各地具体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以预防工业社会中遇到的养老、医疗、工伤等风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给予他们基本的安全保障。

二、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满足他们对自我发展的需求。企业应从农民工需求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出发,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这样不仅满足了员工对自我发展需求,可以更好地留住员工,而且人才就是生产力,还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农民工的归属感。企业应通过构建宽容、多元、和谐共处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来自不同地域的员工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劳动关系,使农民工在企业中真正感受到被重视,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使员工潜力更好地发挥。

积极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依靠廉价劳动力所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企业,被固定化在产业链底端、专一从事生产制造,发展后劲不足,不具有可持续性。这种处在较低层次上的分工,劳动的横向差别减少,资产专用性弱化为通用性。所以这个层次的国际分工“进入壁垒”很低,其典型的“雁行模式”,又使其很容易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随着“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民工荒”已成现实,农民工工资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背景下,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企业应积极进行转移和产业升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在“新农村建设”和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基本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同时中西部已具备了一定的硬件设施和制度环境,可以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对此,中西部也出台了诸多有利,以期吸引沿海企业向内转移;沿海地区,也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以其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各地的有利政策,积极进行转移。

除产业转移外,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包括三种途径,一是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二是产业链上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三是创建新型产业。在产业升级三条途径中的任何一条,都意味着要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迈进一步,这并不是一般的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能够承受的,所以单个企业要结合当前市场状况,合理组合生产要素,并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宏观环境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逐步加大在设备、研发、人力资本、组织安排等方面的投资,逐步进行产业升级。(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上一篇:从商务推广权招标看CBA的改革方向 下一篇: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