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时间:2022-10-11 02:14:22

走出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有这样一种人,只要身上稍有一点不舒服,马上就会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因而经常往各大医院跑。面对医生,他们不厌其烦地叙述自己的病情,并拿出各种化验单、报告单,有时还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医学术语,以说明自己患有严重疾病。但对医院出具的身体没有明显异常的诊断,却总是不肯接受。他们为何会陷入这种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呢?

心理案例:童年丧父老年疑病

老张今年68岁,是一位企业退休干部。他一生坎坷,8岁时父亲因痨病(肺癌)去世,由叔叔把他抚养成人。老张在工作期间,身体健康,就连感冒都很少。退休后,由于担心自己会像父亲一样患上肺病,每年都去医院进行体检,尤其是肺部的检查。去年3月份,一个老伙计患病住院,他去探望,得知老伙计患的是肺癌以后,老张心里咯噔一下,很担心会传染给自己,再联想到父亲死于肺癌,更加害怕。自此以后,心情非常沮丧。令老张更加不安的是,随后几天他出现心跳、胸闷、喘不上气的症状。家人陪他去看过市内的几家大医院,始终查不出明确的病因,经人介绍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诊断为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或是断定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老年人一般是由于童年经历不幸或经常与病人接触,加之比较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过分关注,以及过分自恋等而产生的疑病心理。

老张的问题,源于他童年时不幸遭遇父亲患肺癌去世的经历,形成了心理创伤,后来探望病人,像导火索一样引发了他的问题。

心理案例:缺乏安全感引发疑病症

刘奶奶今年75岁,丧偶多年,退休后一直和独生儿子生活在一起。3年前,儿子一家搬到另外一个城市打拼,她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日常生活有保姆照顾,但由于腿脚不好,刘奶奶很少外出。一年前,刘奶奶时常出现几天腹泻,隔几天又便秘的情况,她认为自己得了重病,总感到胃部隐隐作痛,于是到医院检查,但医生未发现她身体有什么病理变化。可刘奶奶觉得医生是在欺骗她,强烈要求吃药治疗。无奈,医生给她开了一些改善胃肠道环境的药物。吃了多日药物,症状仍未缓解,刘奶奶又要求住院治疗。后经胃肠镜等检查,排除了胃肠严重疾患的可能,但刘奶奶不相信,坚持认为自己得了绝症,是儿子故意让医生不告诉自己,于是整日烦躁不安,失眠,拒绝见人。

刘奶奶患的也是典型的疑病症。她退休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加之没有老伴,儿子也不在身边,缺少人际交往,性格敏感、内向、孤僻,生活孤独,缺乏安全感。当她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会自我暗示或联想,产生严重的疑病倾向,成为典型的疑病症。

心理案例:不良环境刺激导致疑病症

65岁的陈大爷退休前,是负责离退休干部这块工作的,经常去医院看望病人、去殡仪馆参加追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感,回家后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总担心自己会和这些人一样。退休后的一天,陈大爷正在家里看一部电视剧,屏幕上出现医生在急救室里抢救一位心脏病患者的镜头时,他也突然感到胸闷、心悸、气喘,似有濒死之感,非常恐惧,于是大声呼喊家人。家人闻声赶到,见他满头大汗,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赶紧拨打120电话。可经医生全面检查,除血压偏高、心跳较快外,陈大爷的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常规均属正常范围,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此后,陈大爷隔三差五往医院跑做各种检查,即使检查结果无异常,仍惶惶不可终日。

陈大爷患上疑病症与他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有一定关系,他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悼会,看到其他老人的患病情况与去世情景,觉得这些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这样的“心理暗疾”深埋在陈大爷心里,电视的紧张恐怖场面激发了这个“暗疾”,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患病。

以上是三个典型的疑病症案例。在日常询诊中,还有些求助者是怀疑自己五官不正,比如觉得自己的两个眼睛大小、距离不正常,甚至移位,嘴巴、鼻子、耳朵及形状异样,有的自诉有体臭或出汗等。疑病症多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诱发,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婚姻出现危机,家庭矛盾激化,人际交往减少,缺乏安全感,等等。和人类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相比,疑病症的诊断取决于这些关注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程度和广泛程度,也取决于它们引起了多大的麻烦和损害。如果这些症状对日常功能并不造成重大影响,则属于正常范围之内;诸如一连几个星期为一种轻微的咳嗽担心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持续不断地担心恐慌,接连看很多医生来确认自己是否得了肺癌,这样就越过了正常的界线,应诊断为疑病症。

在生活中,可以对照以下标准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疑病症:一是害怕患有某种疾病;二是反复就诊仍不放心;三是内心非常苦恼,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四是上述症状连续出现3~6个月以上。

为了避免陷入疑病的心理怪圈,中老年朋友应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作息要有规律,多与家人、朋友聊天沟通;多参加适合自己的文体娱乐活动,多看喜庆的影视剧和健康向上的文章,多培养兴趣爱好,丰富晚年生活;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出现疾病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避免去病人集中的环境或参加追悼会;正确认识自己性格敏感多疑的缺陷问题,加强学习修养,避免产生疑病心理。

已经患上疑病症的老年朋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舒乐安定、罗拉、阿米替林等药物,同时积极接受心理治疗。自己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五不”:不讳疾忌医,有病就积极接受治疗;不养成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不把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不四处投医问病,除非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治疗。

上一篇:确诊肌肉纤维痛 下一篇:秋天食疗方之清燥养肺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