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六味方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1 01:27:07

头晕六味方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头晕六味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头晕六味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10mg/次,每晚1次。治疗20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医药疗法;头晕六味方

7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58-02

颈性眩晕是因各种机械性或动力性因素压迫、刺激椎动脉,使椎动脉血管狭窄、折曲,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状。颈性眩晕为现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引起患者头晕的同时,常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常易反复发作,影响人们健康与生活质量。笔者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采用晚清民国医家范文甫创制的头晕六味方治疗颈性眩晕6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共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病程最长6年,最短1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8岁;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5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眩晕、恶心、呕吐等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少数病患曾有突然猝倒的相关病史;②体格检查可见旋颈试验呈阳性;③X线摄片可见椎间关节失稳、骨赘形成、韧带钙化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所见(X线或CT、MRI显示颈部骨关节退行性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头晕六味汤口服。

方药组成:党参15g,山萸肉10g,怀山药20g,川芎15g,茯苓15g,10g。伴有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神疲懒言等气血虚弱征象者,配伍归脾汤加减;伴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瘦苔少者,配伍杞菊地黄汤加减;伴有烦躁易怒,舌红苔少者,配伍天麻钩藤饮加减。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粒,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口服。10mg/次,每晚1次。

两组均20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X线摄片复查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内病情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可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但劳累后或转动头部时病情时有反复,X线复查见颈椎曲度改善;无效:病情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2.2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一般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颈性眩晕是由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临床上常将这类患者定性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本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现代研究将其归纳为机械压迫,血管痉挛、硬化、闭塞、畸形,交感神经受刺激,以及体液因子等。

中医学虽无“颈性眩晕”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病”范畴。前人对于眩晕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不一致,有虚、火、风、痰诸家学说,但多认为其为本虚标实之证。如《灵枢》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张景岳云“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范文甫老先生认为,眩晕病过程中各病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但以患者体质为其根本,如肝阳上亢所致眩晕常源于肝肾阴虚;痰蒙清窍所致眩晕常源于脾虚不运。其赞成张景岳之“无虚不作眩”的认识,立法用药以补虚为本。

范文甫老先生依据本病以虚为本,虚实夹杂的特点,并结合患者虽然临床症状较剧烈,但辨其肝、脾、肾之虚,风、痰火之实却不甚明显,故选用《普济本事方・头痛头晕门》“治风眩头晕”之川芎散,改散为汤而组成“头晕六味方”。其方以党参为君药,补益脾胃而充肺气,既适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两虚之眩晕,也可用于虚实夹杂之证,以扶正祛邪;山萸肉、怀山药为臣药,其养肝补脾益精,以充养气血不足之源;配以川芎,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本药善于走窜,为血中之气药,上行于脑髓,输送精气血以充养脑元;佐以茯苓,淡渗利湿,健脾益气,平肝明目,既可清除残留之湿邪,防止肝阳之上亢,又能防止川芎之温窜,泻有余之实。综观全方,诸药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实为补通开合之剂,使肝脾肾得补、气血充盈、血脉调和。

本临床观察采用“头晕六味方”治疗颈性眩晕,并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85,586.

[2]韦良渠,刘世杰.颈性眩晕150例临床分析[J].中国骨伤,1999,12(1):42.

[3]梁瑞松.针刺风池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2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2):71-72.

上一篇: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 下一篇: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