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与“民本”关系浅议

时间:2022-10-11 12:48:34

“人本”与“民本”关系浅议

摘要:本文主要从人本主义与民本主义两大思想的产生发展出发,探讨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并分析了当代中国由“民本”到“人本”演变原因。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现代化

一般说来,“民本”与“人本”这两个词有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民本”主要与“官本”相对,“人本”主要与“自然本位和神本位”相对。“民本”的中国特色更浓一些,“人本”的西方味道更强一些。“民本”的政治意义更突出一些,“人本”的哲学特色更丰富一些。但并不是说“民本”就是中国化和政治性的,“人本”就是西化或舶来品和哲学性的。只不过是使用它们时的解释差别和目的不同,才使人们有了这样的理解。

一、人本主义在西方

“人本”思想在西方被称为人本主义,它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希腊智者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可能是这一思想的最早表达。这句话站在人的立场,强调了人于万物相比的优越性,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后来,康德又进一步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人的知性是一切事物的尺度。除了康德的先验自我外,笛卡尔的“我思”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近代流行的现象学都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意味。这种思想虽然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捍卫了人的尊严,但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的做法,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最极力反对的。

第二,确立了历史中人的主体性,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救了出来。这时的人本主义是对禁锢人的宗教思想的反叛,源自文艺复兴,当时思想家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以此观点对人进行解释,为了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宰制,他们指出,在人的世界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没有其他的世界。

第三,人本主义强调完整意义上的人,这是人本主义最突出的优点。所谓完整意义上的人,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权的普遍性,既包括生存权,又包括发展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权力,又包括精神方面的权力。如早期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人权思想就是典型的人本主义。但是人本主义并不是无差别地看待人,他们十分关注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意图乃至灵性,这样,知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就得到尊重。

人本主义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并主张知识非研究人员的专利,那些非专业的知识或者原初的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人本主义倾向于认为,道德与精神问题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目的,因此知识与价值是密不可分的。人本主义认为适宜于人文科学的理解模式同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是对立的,因为我们理解的符号表达的是他人的心灵生活;人文科学的理解反映的是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的双重主观过程,也就否认了真理的确定性。

二、民本主义在中国

“民本”或叫民本主义,最大的敌人是官本。“民本”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股社会思潮,它几乎贯穿在儒、道、墨等各家的思想之中。

其中以儒家最为突出。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与“仁政”思想合而为一的。《尚书》论述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礼记》则曰:“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孟子》中也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鉴于“苛政猛于虎”,儒家要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薄税轻徭,在次基础上建立大同社会。希望“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道家的“民本”思想与儒家虽然实施方法不同,但是本质并没有差异,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说:“故圣人言:我无为而反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则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道家的“民本”思想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合一,即天人合一,只要统治者以道治国,不妄为,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

墨家的“民本”思想以“兼爱”为中心,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诸子百家后历代的中国学者则基本秉承这三家的精神,万变而不离其宗,因为官民矛盾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尖锐的矛盾,因此民本一直是与官本的博弈中发展的,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能体现民意的思想。

三、当代中国,实行“民本”还是“人本”?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本”与“人本”先后被理论界和社会上多次提及,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词语。“民本”要早一些,在“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时代,针对这一僵化模式带来流弊,人们要求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许多学者主张国退民进,扩大民间自由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他们提出了民本战略,鼓励民间发展,认为经济发展成果应该为民所享,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曾经显赫一时,这些都具有典型的“民本”特点。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增长开始乏力,中央认为是市场发育不充分所导致,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第二轮改革。这次改革虽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政治领域的改革严重滞后,缺乏监督的权力使得处于权力谱系底端的个体农民、普通市民以及乡镇企业开始被抛在市场之外,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和谐的特征十分明显,官民对峙的情形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论界又称之为“人本主义”。人本的提出反映了中央既想不损害既得利益者又希望保护下层劳动者,既希望经济进一步发展,又希望实现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良好愿望。

那么,当代中国到底应该实行民本还是人本呢?如果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义矛盾出发,应该提倡民本,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人本的提法更合理一些。关键是我们的制度建设能不能将民本或人本落到实处,而不是限于概念的争执中。(九江学院政法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上一篇:《怀念萧珊》赏析 下一篇:论尼采伦理思想中的“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