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煤田通史勘查区水文地质分析

时间:2022-10-11 12:35:19

东胜煤田通史勘查区水文地质分析

【摘要】从东胜煤田通史勘查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着手,系统的分析了勘查区的水文地质概况,从而指导煤田的开采。

【关键词】东胜煤田通史勘查区;水文地质;水岩组

一、勘查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

普查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即毛乌素沙漠中南部;区内地面海拔高程1189~1293m,比高104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多沙丘、沙垄、沙地广布,滩地与沙丘相间。区内无基岩出露。穿过普查区东北部的纳林河,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乌审旗陶利苏木的西北部,向东南流经纳林河乡于谷家畔汇入无定河。全长67km,流域面积1788km2,年径流总量157704m3,平均流量0.4m3/s,年输沙量为15304t。流经本普查区长约12km2,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无定河,再向东汇入黄河。区内气候特征属于半干旱的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较丰富,干燥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而短暂,春季回暖升温快,秋季气温下降显著。

二、勘查区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第四系(Q):岩性为灰黄色风积砂、冲洪积砂砾石(Q)、黄土(Q3~4)等,地层厚度为27.90~169.34m,平均97.89m,在全区分布广泛,厚度变化大。风积砂主要分布在梁、峁及山坡上,地形不利于积水,为透水不含水层。冲洪积砂砾石在区内沟谷分布,构成松散层潜水的主要含水层。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该含水层是下部志丹群(K1zh)碎屑岩类潜水含水岩组的直接补给来源。根据邻区(纳林河)N14-1、N182两个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1187.2421199.793m,水位降深s=4.786.08m,单位涌水量q=0.8530.903l/s・m,渗透系数K=2.8496.464m/d,溶解性总固体383906mg/l,PH值7.7。水质类型为HCO3Ca・Mg或SO4・HCO3Ca・Mg型水;,属中等富水性含水层。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1)下白垩统志丹群含水岩组(K1zh)。全区分布。岩性下部以灰绿、浅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为主,上部为深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粒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厚度为185.45~433.40m,平均323.18m,厚度变化大。(2)第一隔水层。该隔水层岩性以灰绿及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中夹薄层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隔水层厚度16.40~164.54m,平均73.98m。勘查区全区发育,厚度变化较大,隔水性能良好。

3.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岩组。(1)侏罗系中统安定组至2煤含水岩组:岩性以灰绿――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紫杂色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含水岩性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局部为细粒砂岩。厚度为53.92~188.44m,平均121.53m。根据邻区(纳林河)N104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1212.647m,水位降深S=12.03m,单位涌水量q=0.122l/s・m,渗透系数K=0.0619m/d,溶解性总固体3669mg/L,PH值为7.7,水质类型为SO4―Ca型水。该含水岩组富水性中等,为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2)第二隔水层。岩性以浅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为主,厚度1.6~53.15m,平均17.93m,勘查区全区发育,厚度不稳定,隔水性能一般。(3)3煤底至4煤含水岩组:含水岩性以浅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全区赋存。厚度为2.28~109.34m,平均28.47m。根据邻区(纳林河)N18-4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头标高1172.599m,水位降深S=8.79m,单位涌水量q=0.0424l/s・m,渗透系数K=0.0698m/d,溶解性总固体8100mg/l,PH值为7.6,水质类型为SO4―Ca型水。为弱富水性含水层。该含水层为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4)第三隔水层。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灰白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有薄煤层,厚度1.93~48.35m,平均15.09m,全区发育,厚度不稳定,隔水性能一般。(5)5煤至6煤含水岩组。含水岩性以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中夹薄层泥岩、砂质泥岩。全区赋存。厚度为3.22~94.27m,平均33.74m。根据邻区(纳林河)N14-4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1211.60m,水位降深S=15.07m,单位涌水量q=0.0203l/s・m,渗透系数K=0.035m/d,溶解性总固体7541mg/l,PH值为7.3,水质类型为SO4―Ca型水。属弱富水性含水层,为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三、勘查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1)潜水。本区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次为河水的侧向补给,局部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本区大气降水集中,延续时间短,渗入量少,地面植被不发育,大气降水落到地表后一部分变成地表迳流流失,另一部分补给潜水。潜水的迳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基本向沟谷迳流和与沟谷流向一致。本区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潜水以蒸发排泄为主,次为各种人工开采排泄。(2)承压水。本区基岩承压水主要以侧向迳流补给为主,次为上部潜水的渗入补给,在基岩出露处也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在区内地形位置较高处,潜水高于承压水,承压水接受潜水通过天窗或弱透水层的垂直渗透补给。

四、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区内构造简单,地层倾角一般小于3度,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大的褶皱和断层,无岩浆岩侵入。地表大面积被第四系风积砂及松散层复盖,易于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但厚度较小,储水条件差,一般为透水层,而含水较少,但在较大的河谷中冲洪积砂砾层较厚地带富水性较强。非煤系地层上部基岩受剥蚀及风化作用,孔隙、裂隙比较发育,含有孔隙、裂隙潜水。随着深度增加孔隙、裂隙减少。煤系地层岩石裂隙发育不均匀,各含水岩组虽然或多或少含有裂隙水,但以静储量为主,富水性弱――中等。

上一篇:哈耶克“无知观”的再认识 下一篇:数控车床电动刀架典型故障诊断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