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瘀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

时间:2022-10-11 12:19:41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从瘀论治 活血化瘀

中医学对血瘀与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的病名虽不见于中医古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主要症状、转归及并发症,多数学者认为隶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甚为复杂,中医临床大多数是根据“审症求因”来探讨病因病机的,所以还与心脾肺肾四脏、冲任二脉及气血相关。

中医学对血瘀的认识:中医学认为瘀之致病,可遍及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肤。“盖经脉者,乃气血之通道也,气血流通,如环无端,内溉脏腑,外濡肌腠,以供生生不息之机。”一旦气血凝滞,脉络受阻,脏腑经络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中血瘀的认识:①血瘀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古人已有关于血瘀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认识。如虞抟倡有“血瘀致眩”的观点;杨仁斋《直指方》则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②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机。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情志失调、内伤虚损、食居失宜、先天禀赋等因素长期作用,致使体内阴阳消长失调,进而出现化火、损阴、伤阳、生痰等变化。③近年来中医对高血压病血瘀的研究。近年来血瘀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袁肇凯[1]认为:高血压病在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等证候的病理基础上,如寒热失调、气血津液亏损进一步发展,则可引起血行不畅,经脉滞塞,形成夹瘀的证候,即久病入络,血瘀化风。黄建平[2]认为高血压病与气血密切相关,高血压病辨证病位多在肝,其肝主疏泄而主升动,调畅一身之气,又主藏血,调节全身之气血,故常表现为各种气血失和的症状。

肖梅芳等[3]认为高血压病后期,特别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阳亢”、“血瘀”是发病的基本病理环节。高血压中风后,或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肾病都是“血瘀”的病理及转归。

现代医学对血瘀与高血压的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病血瘀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反映在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功能失常和微循环障碍等方面。

血液流变学改变:瘀血证存在血液流变学上的异常变化,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据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异常改变。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除了参与凝血过程外,对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也起到重要作用,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

微循环障碍: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甲襞微循环均可出现异常,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主要表现为血色暗红,管襻出血及平坦增多,血管形态异常,交叉、畸形增多,红细胞中、重度聚集,流速减慢,输出支及襻顶管径增粗,但血瘀证组的甲襞微循环管周状态、流态积分和总积分值较非血瘀证组高,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常相伴而生,互相促进。许多学者认为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造成的,而这种特殊的病理现象,是由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同时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凝聚、血细胞比容增高、血循障碍、血栓形成等诸多因素所致。

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行气化瘀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型高血压病。症见头痛如刺,固定不移,眩晕,胸脘郁闷不舒,心烦纳少,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方用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加减。

益气化瘀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症见头目眩晕,遇劳加重,面白少神,体倦乏力,气短消瘦,舌淡胖有瘀斑或瘀点,脉弦细,或涩或结。方用桃红四物汤或补阳还五汤等加减。

祛痰化瘀法:适用于痰浊血瘀型高血压病。此型多见于体型较胖者,而肥人多痰,痰瘀互阻,症见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体胖多眠,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沉滑。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失笑散,或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清肝化瘀法:适用于肝热血瘀型高血压病。该证候多见于高血压病的病理早期阶段,临床症状较明显突出。症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面红耳赤,性情急躁,口苦,便干,舌暗红、边赤有瘀点,舌苔黄,脉弦或弦数。采用清热、凉肝及活血化瘀的药物,方用桃红四物汤合龙胆泻肝汤等加减。

潜阳化瘀法:适用于阳亢血瘀型高血压病。此类患者多年事已高,积损正衰,血运不畅,或素体阳盛,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成阳亢血瘀之证。症见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多梦,心烦易怒,五心烦热,舌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脉弦涩。方用镇肝熄风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温阳化瘀法:适用于阳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此类患者多久病或素体阳虚。症见头痛眼花,头晕耳鸣,面色淡白,腰膝酸痛,遗精阳痿,夜尿频数或少尿水肿,畏寒肢冷,肢端麻木,舌淡有瘀点、瘀斑,苔白,脉细涩,尺弱。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以上各法,临床中还应灵活应用,坚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随症加减。

结 论

血瘀是高血压病的病因和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形成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但由于高血压病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及导致血瘀的病理机制不同,在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中,血瘀证可作为主证或作为兼证而存在,因此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化瘀法。即使瘀血症状不明显,也应防患于未然,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谐。

参考文献

1 袁肇凯.高血压病血瘀辨证与舌尖微观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1982,23(11):65.

2 黄建平.高血压急症从气血论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6):8-9.

3 肖梅芳.周端应用活血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4):12-13.

上一篇: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治疗 下一篇:子宫内膜癌9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