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传统“中国历史文选”课堂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1 11:50:46

关于改革传统“中国历史文选”课堂的几点思考

[摘 要]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工具课。学好此门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分析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时对专业中国史方向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着不可获缺的助益。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传统“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存在诸多不足,“中国历史文选”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改革; 传统“中国历史文选”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108-02

“中国历史文选”全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文史并茂的典型史籍、史篇的讲读,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史料运用能力。提及此门课程,很多人称它是“似象非象”的课程,似古汉语,又像历史文献学,同时还与古目录学、 版本学及中国古代史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历史文选”就是这样一门与诸多学科相关的多边缘交叉课程。课程的综合性也决定着课程学习的艰难性。面对有着一定学习难度的课程,一些高师“中国历史文选”课堂仍然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不论是在课程学时的安排设置,还是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使用、教学课堂组织上都存在墨守成规问题,教学效果堪忧,现就此浅要地谈一下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 合理安排课程,确保教学质量

“中国历史文选”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下来,源于近代国学大师陈垣先生。1922年陈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期间,l现“白话文运动”后,一些青年学生逐渐忽略文言文学习,这就历史系学生而言,无疑是专业学习的一大缺失。因此,陈垣先生先后开设了“史学名著选读”和“历史名著评论”两门课程,这就是历史文选课的前身。建国后,教育部正式设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一般综合性大学历史文选课程授课总课时数为200学时左右,一般院校总课时为150学时左右;90年代各高校总学时在175左右。然而,近年来很多高校“中国历史文选”总学时数已压缩到54学时左右,平均每周3学时,且课程学习只在一个学期,面向大一学生开设。从调查数字不难看出,各高校正逐年减少此门课程的课节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学时呈降序排列。锐减的授课时间,已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讲述,教学效果堪忧。以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赵淡元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为例,此教材上、下两册,约五六十万字,一学期54学时根本无法完成全书教学内容的讲析,任课教师只能从中摘讲,破坏教材内容完整性的同时,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们还面临着一个不征的事实,现今初中、高中古汉语教学力度不够、教学起点不高、层面不广,再加上多元化现代媒体信息环境对学生精力的牵扯,致使现在的青少年极少能静坐在桌前研读史籍,历史学专业学苗古汉语水平大幅降低。不断减少的授课学时加之古文根基偏弱的生源,严重影响到“中国历史文选”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针对这一课程状况,建议形成从上至下的合力,对课程安排合理布局。首先,专业相关领导应提高对课程重视程度,切忌将其沦为古代汉语的翻版或中国古代史的附庸,应适当增加课时数量(每周至少应保证4学时),确保一定数量选文的讲授。其次,要考虑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不仅局限于为大一新生开设。再次,任课教师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加深对教材的熟知度和教学内容的把握。讲课时,将选文精选精讲和泛读引导相互结合,讲授不需要每篇文章都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来选择各种体裁的典型文章有针对性地讲解,确保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课程知识,明确中国史学发展线索,提高其阅读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二 明确教学目的,打破传统教学框架,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着教学工作方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周予同曾说:“‘中国历史文选’作为高等学校文科历史专业的课程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 王能毅和邹旭光在《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中也指出“历史文选课的最终目的,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第一手历史资料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历史打下基础。”几位先生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历史文选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目的性,这正是我们相关从教人员应紧紧把握的准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此。

自“中国历史文选”作为独立课程开设以来,已相继出版十余种教材。但因编者个人能力及对各种文体顾及层面和教学侧重点把握的差异性,导致教材好坏不一、良莠不齐。有的教材内容陈旧,结构不当,难易度安排不合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选择权威教材;二要敢于创新,勇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比方说授课中,大可打破教材的编写顺序,对课程内容做以调整,秉承由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先领学生入门,激发他们兴趣,再求深入。切忌一下子就让学生接触很难的知识,使其产生厌学心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可以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专项练习,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训练,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此外,“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中普遍缺少繁简转换、古汉语常识、古文翻译等文言文基础知识。这时我们可以再次抛开教材,合理充实教学内容,寻找相关专题为学生补充新知,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文选课涉及到文献学、训诂学、校勘学、职官、天文、地理、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要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单靠传统教学中老师45分钟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适当地在课程中设计实践性环节。如在讲重点篇章前,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生僻或重点的字、词、句找出来,介绍相关工具书,让学生自己动手翻译解决,然后再在课上互动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可结合理论内容,有针对性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实践参观。如本人在讲到《史记・平准书》一课时,其中涉及汉初几位君主为摆脱经济凋敝的窘境更铸钱币内容,这也成为后来汉朝一系列经济政策出台的主要诱因。为加深学生对选文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就曾专门带领学生到校文物室的古币陈列室参观了秦汉不同时期的铸币,学生们亲眼看见了秦的半两钱、汉的榆荚钱、五铢钱后,课上学习兴趣浓厚,扩大眼界的同时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足见打破传统教学框架,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助力作用。

三 改变陈旧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体现教学课堂“双主”原则

目前很多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堂延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采取“填鸭式”教学,死板地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固定知识内容。老师和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互动交流,即便是有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单调,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上面已经谈及“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本身以古文选篇为主体,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再加上陈旧的教学方法,刻板的课堂组织,无疑是“雪上加霜”,很难带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大胆创新,在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上多下苦功,增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而教师从旁指导,变成课程学习的“主导”。

为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影音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现在市面上可以找到许多与史学专业有关的影音资料,如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考古》《上下五千年》等等,知识性都很强,内容较为权威。我们大可选择相关资料配合教学内容学习,便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要亲自制作一些高水准的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集图形、文字、声音、影象于一体,为教学活动营建了丰富的视听环境,化抽象教学内容为具体,便于学生获取多维的全方位课程信息,针对性更强,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新思路的打开,我们应逐渐把教学重心从传统的“重教”转为“重学”,由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变成以学生为主,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每学期可以挑出一、两篇内容较为简单,便于理解的选文布置给学生,师生互换角色,预先把主要的教学方法、思路和文章重点交代给学生,然后由学生在课上分段讲授。学生讲完后,先进行学生间的互评,再由教师及时补充点析。这既有助于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逐渐摸清掌握历史文选学习的脉络,也是对他们实际动手、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实效性。这种方法对于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尤为适合。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期间既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提高认识、科学统筹;又需要“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专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不断做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87.

[2]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周予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上一篇:产业发展路为先 下一篇:互联网+下的高职英语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