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贸易条件恶化与国际分工利益

时间:2022-10-11 11:42:26

论贸易条件恶化与国际分工利益

摘要:对外贸易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显得愈加重要。战后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对外贸易量扩大,另一方面贸易条件时常恶化,这两种情况往往并存。但是只要对外贸易恶化程度小于因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带来的更多利益,那么这种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有利的,这正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所在。而且战后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善贸易条件,争取分享更多利益。

关键词: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贸易条件;比较成本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07-02

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改善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利益太小,直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大的比重。2006年世界GDP55。2万亿美元,其中全球商品贸易额(出口)达10120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24150亿美元。世界贸易额占世界GDP 20%以上。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7万亿美元左右,中国进出口额1.7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达9689亿多美元,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按汇率计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速仍将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日益重要。

战后以来,人们加深了对于对外贸易作用的认识。尤其在目前。人们普遍地认识到了对外贸易的调节作用、传导作用和乘数作用。所谓对外贸易的调节作用是指利用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和进口这一对变量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以及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平衡。对外贸易的传导作用,是指通过外贸部门与国际市场的直接联系,促进和带动国内相关联产业和整个国内经济的发展。所谓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是指外贸出口增加1元,会带来国民收入倍数增长,与此相适应。对国内就业量也会产生倍数增长的效应。正是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战后以来,人们一直非常关注贸易条件。但是人们对于贸易条件影响经济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拉美经济委员会主席普雷维什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辛格等人认为整个世界分为“中心”和“”两类国家和地区,“中心”国家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剥削“”国家,致使“”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拉美一些激进的青年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甚至因此主张“脱钩论”,即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当然这种“脱钩论”的观点现在看来确实过于偏激。但是它显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贸易条件的状况对于一国外贸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贸易条件?所谓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关系。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用Px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用Pm表示,贸易条件=Px/Pm×100%。一般地贸易条件改善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变大对于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比值变小,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当然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各种不同具体的情况,贸易条件的恶化也有各种不同具体的情况。

在当今世界,自二战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一国通过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经济会得到较快发展,而一国如果闭关自守,经济的发展速度会放慢,这种情况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又称相对成本学说)的正确性。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认为,假设有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产品,甲国在A、B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乙国在A、B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甲国在A产品上有相对优势,在B产品上有相对劣势;乙国在A产品上有相对劣势,在B产品上有相对优势。这样通过国际分工,甲国专门生产A产品,乙国专门生产B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生产的总量会增加。假设未分工前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分别均为1亿单位,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之和与B产品之和均为2亿个单位。经过分工,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总量均增加至3亿单位。从理论上讲只要参加国际分工,就会参与分享A、B两种产品因为生产的国际分工多出的2亿个单位,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在其中能够分享多大的份额,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由国际价值决定国际价格。在实际交换中,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该国经济力量的强弱。

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也能够获得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和交换带来的好处。假如发展中国家不能够获得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就不会参与到国际分工过程中去。当然发展中国家得到多大比例的额外利益,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以往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发达国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比例要大一些,而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比例要小一些。当然在现实的经济中,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后所获得的利益甚至要小于没有参加国际分工的利益,这往往是由于发达国家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以利益为诱饵,诱使该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分工,然后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和垄断地位,大大地压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大大地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使发达国家攫取了超过国际分工带来的全部好处,这个超过的部分只能来自这个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当然这种极端的情况是偶然的、不太常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还是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发现、发明和运用,国际垄断的不断被打破,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经常地获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不断增大的利益。

在李嘉图比较利益论存在的条件下,会不会存在贸易条件的恶化呢?实际上,比较利益论与贸易条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比较利益论是指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会带来更多的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程度与比较利益大小两者基本上是同方向变化的,即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比较利益。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不存在比较利益?这里要具体区分。在比较利益较大,而贸易条件恶化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利益虽然受到一些损失,但仍然有利可图。只有当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其恶化的程度已超过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带来的利益时,只有在这时,国际贸易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才真正具有负面的影响。这种极端情况在历史上并不是经常出现的。

下面可以用数字来说明,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比较利益的关系:

从表格1中看到,在进行国际分工之前,英国340个劳动力一年生产了一亿个单位的粮食和一亿个单位的布匹;而葡萄牙160个单位的劳动力也生产了1亿个单位的粮食和1亿个单位的布匹。两个国家劳动力总共生产了2亿个

单位的粮食和2亿个单位的布匹。从表格2中看到,通过国际分工,两个国家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个国家总共生产了2.54亿个单位的布匹和3,2亿个单位的粮食。比未进行国际分工前多生产了0.54亿个单位的布匹和1.2亿个单位的粮食。假设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排除了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因素的差异,排除了垄断因素的差异,假设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国际分工多出的利益在英国和葡萄牙之间分配,这种分配建立在符合国际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英国2,54亿匹布产量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317.5人/年标准劳动量(英国参加国际分工前340人生产的一亿匹布和一亿单位粮食相当于250人/年标准劳动量)。而葡萄牙生产的3,2亿单位粮食,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400人/年标准劳动量(葡萄牙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是160人/年,国际分工前的标准劳动量是250人/年)。进行国际分工后,两国500人所生产的粮食和布匹产量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717.5人的年标准劳动量。英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年标准劳动量由原来的250人/年提高到317.5人/年,增长了27%。葡萄牙年标准劳动量由原来的250人/年提高到400人/年,增长了60%。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多出的217.5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在英、葡两国按照0.31:0.69比例进行分配(英国所占比例:(317.5~250)/217.5×100%=31%,同理可得葡萄牙所占比例),即英国获得因国际分工多出利益的67.5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而葡萄牙获得因国际分工多出利益的150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如果英国贸易条件虽然有恶化,但只要没有超过27%,即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值下降的幅度小于27%,比如说下降了22%,英国仍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英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下降幅度超过了27%,比如说下降了53%,这种情况下,英国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便完全无利益可言,比它不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获得的利益还要少。

根据上面例子分析,只有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超过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幅度时。发展中国家不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才是有利的。然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是主流倾向,是较少发生的。二战后经济发展史表明,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的情况是: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这两种现象的并存说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生产分工和国际交换所获得的比较利益增长幅度要大于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所以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对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有利的。

强调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益大于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损失,并不否认改善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性。相反,对于现存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通过垄断高价出售和垄断低价购买的现象应当继续有所改善,对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多出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要适当再让渡一部分给发展中国家,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共享国际贸易所增加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更快地富裕起来。

上一篇:经贸发展战略与金融危机关系探析 下一篇:湖北外销农产品运营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