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势及趋向宏观概述

时间:2022-10-11 11:26:27

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势及趋向宏观概述

2007-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较之2006-2007年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变化的特征,其复杂性与多变性,无疑又与市场外部环境的发展变迁、市场内部结构的激荡调整以及市场未来的趋势变化互为表里而密不可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在对现状把握上的难度,也更增加了其在后市发展上的不确定性。

第一节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中国艺术品市场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中国艺术品市场

1.“新钱”的增减

从历时性的角度加以观察,艺术品市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无疑都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小众的市场,是由收藏家及其相关人群所左右的市场场域。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始自2002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新一波增长周期中,艺术品市场的属性的确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很多证据都在证明外部资金对艺术品市场的肆意侵入,而现阶段艺术品的价格暴涨更催动了资本在艺术品市场中的流动性泛滥,以及各种针对艺术品市场的金融杠杆及其策略的创新与运用。正如美林与凯捷公司《2007全球财富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艺术投资”日益成为艺术品市场中的共识观念,其发展成型的速度令原先的倡导者亦始料不及。

更多的研究者则开始直面这一现实,并将收藏性的资金称之为“老钱”(Old Money),而将投资性的资金称之为“新钱”(New Money)。但是这种区分对于目前的市场而言并无任何意义,因为在价格暴涨的背景下将真正的收藏家和追逐潮流的投资性买家有效地加以区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专业收藏家或是投资收藏家都面临着一个自我膨胀的问题,他们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变得过于急功近利,以至于他们都会去购藏那些目前市场中的‘抢手货’,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时间来实现其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另一个方面,由于艺术资源的日益稀缺,目前的艺术品购藏通常是在彼此竞争出价下的结果。因此,无论是“老钱”抑或是“新钱”,在艺术品市场中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抬高价格的助推力,正如全球著名拍卖机构苏富比拍卖公司的资深专家所披露出的信息:“全球的超级富豪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常客,他们正在和金融界的新贵一起不断推高了艺术品的当今价格。”关于艺术品市场中“新钱”的来源,一些市场研究者的结论是主要来自于近期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新财富,而这些新财富又大部分得益于21世纪以来金融投资市场或房地产市场的巨额利得。以美国为例,2006年《纽约时报》发表的由“Prince & Associates”针对294位平均身价在600万美元的纽约华尔街精英的个人消费所做出的调查报告即指出,这一群体在购买艺术品上的平均花费高达399万美元,是他们在其他方面消费的十倍乃至几十倍,而仅仅是这个群体每年在艺术品市场的消费总额则已经达到了11亿美元。正如美林和凯捷公司推出的《2007全球财富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艺术投资的趋势正在“进一步促成一个大型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形成,不仅昔日艺术大师的稀有作品屡创高价,一些颇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也频频以高价卖出”,此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品的购藏早已超越国界或洲际,一些市场研究者亦早已指出“对中国艺术品的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因此中国艺术品现阶段价格暴涨的背后,即是海内外的“老钱”与“新钱”共同竞价的结果。

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现场

毋庸置疑,“新钱”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显见的事实,如果基于这一事实的话,那么艺术品市场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性也将变得日益的密切。而2007-2008年艺术品市场的外部环境的确正在产生着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即是起源于美国的房次贷危机。经济学家指出,美国房次贷危机在2006年下半年已出现端倪,2007年则从美国房次贷的局部市场逐渐影响到了全球金融市场。而2008年8月随着二季度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简称房利美)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简称房地美)经营巨额亏损的财务报告公布,人们对于由美国房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越来越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忧虑则有增无减,以至于美国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在索罗斯之后也开始认为“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衰退”。9月14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9月15日,在关键时刻放弃雷曼兄弟于不顾的美国银行(Bank-American Corporation)与另一家投资银行美林(Merrill Lynch)达成收购协议,由美国银行出资500亿美元收购美林。与此同时,因面临被降低评级进而殒命的风险,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最终被美国政府以850亿美元接手。这些不利因素使美国股市更是遭遇“黑色星期一”,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504.48点,跌幅4.42%。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挫4.71%,这也是美国自“9.11”恐怖袭击之后股市重开当日以来最大跌幅。事实是当房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大量金融机构与对冲基金受损已成现实之后,当诸如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精英们的钱包在2008年内要急剧缩水甚至连工作都已朝不保夕之时,所谓的艺术市场中的“新钱”当然会出现大幅度“退潮”的现象,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会波及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近期行情,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负面因素。

2.美元的贬值

为了应对危机和保护自身利益,目前美国对美元的贬值仍抱持着一种明确的放任态度。尽管美国政府近来强调其强势美元政策没有改变,但事实表明这一政策实际上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世界市场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美元的持续贬值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是近期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事实是2007年以来英国伦敦艺术品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美元的持续贬值而致对应的英镑的坚挺即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根据2002年欧洲艺术品协会公布的数据,2002年全球艺术品的拍卖总额是26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5%,英国占20%;而法国Artprice网站2006年度的统计数据是,美国仍维持在46.9%,英国则增长到了26.9%;然而到了2007年Artprice网站的数据则是美国下降到了41.7%,英国则继续保持增长至29.7%。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的专家们指出,除了英国自布莱尔政府以来所执行的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之外,英镑的坚挺吸引了大量的美国收藏家将其收藏品投放到伦敦市场,在分享伦敦艺术市场高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这些卖家获得了汇率上的实惠。以伦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近期汇率变化所引发的全球艺术品市场资源重新配置的趋势,而这一结论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又可谓喜忧参半。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呈现加速攀升的走势,一些市场人士更放言短期可能会进一步逼升至1:6的水准。其结果之一即是大量“热钱”将会加速进入中国,而作为一种有价资产的艺术品则可能成为这些“热钱”的猎取对象,其理由同样是一方面获得未来艺术品市场的丰厚投资回报,一方面也实现未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价差。而“热钱”的进入也可能进一步推高中国国内艺术品的价格或者维护已有价格的高位运行。这一可能性所产生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第一、它在短期内会支持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继续向上或者行情的稳定;第二、引发全球性的艺术品市场资源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重新配置,譬如“海外回流”的现象会得到延续和发展;第三、会极大地提升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的地位与影响力。但是在坏的方面:第一、会造成中国艺术品价格的增速过快以及同比全球艺术品价格的过高;第二、引发人们对于价格“泡沫化”的诟病;第三、针对中国艺术品的大规模套现行为。

3.通货膨胀及资源类产业新贵入场

美元的持续贬值所带来的另一结果,是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以及其它基本资源的价格飞涨,由此还引发了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作为有价资产的艺术品的高价似乎获得了一定的支持,而石油等基本资源的价格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也让这一领域的财富拥有者加大了对艺术品市场的投入或者成为新入场的群体。在中国国内,经过了90年代的广东与山东、21世纪初的江浙之后,近期四川、山西、东北、内蒙等地新晋且日趋活跃的艺术品购买人群,更主要是立足于他们在能源或基本生产资料行业财富激增的基础之上。

二、国内社会经济的变化和中国艺术品市场

1.不确定因素

2007-2008年,中国国内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变化。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首先是自然灾害的频繁,这些自然灾害不是人们所能预测和人力所能规避的。尽管我国政府和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努力正在竭力挽回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但是这些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由于艺术品市场更多地具有信心市场的特性,因此自然灾害对于人们情绪上的影响也会在短期内给国内艺术品市场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2.奥运因素

2008年8月8日在中国北京举办的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是2008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近年来“奥运会”似乎也已经成为了某种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特别概念,譬如说在股票市场中就生成了所谓的“奥运”板块。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心目中“08奥运”似乎也成为了某种具有分界点意义的事件,换句话说即是人们对“奥运”之前的市场存在着很好的预期,而在“奥运”之后市场出现调整也是大家的一种共识。

大家广泛引用的案例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韩国艺术品的价格平均下跌了75%,直至1990年之后才重新开始上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市场――中国书画市场也早于2007年即进入行情调整阶段,只是2007年以来中国古典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品价格的继续增长部分冲抵了中国书画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种现实与人为期望相违背的结果却具有相当正面的意义,正如当股票市场从阶段性的高点6500点下跌至目前的3000点之下时,“泡沫”无疑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而价值投资者又开始跃跃欲试。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调整的提前到来也积极地对冲了因前期的价格暴涨所带来的“泡沫化”压力,最少也规避了韩国案例中的那种巨大的风险。

3.金融市场等因素

2008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明显的调整期,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根据目前金融投资界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行情在短期内很难扭转,2010年后才会重新恢复再次上升的动力。针对于此,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流行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之间具有越来越强的联动性,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之后,艺术品市场也会受到影响而难以独善其身;第二种说法是,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会进一步凸现出当下艺术投资回报的魅力,引发更多的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支撑艺术品市场的行情走高。

即便艺术品市场具有与其它金融投资市场相对“绝缘”的特性,但是它无疑还是会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变化,从而呈现出与同样受制于整体经济变化的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的某种趋同性。譬如说2000年至2002年的全球经济尚处于修复期之中,全球股票市场全面进入“空头”期间,而艺术品市场则同样处于1990年以来的阶段性的“行情底部”。

以上描述已经足以揭示出艺术品市场和景气循环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那么何谓我们的观察角度呢?

① 针对股票市场的“后延性”观察。奥利维•钱尼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研究结论或许已经给与我们一些启示,“金融市场对经济冲击的反应相对快速,所以从这些金融市场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被投资到艺术品市场,因此可将股票交易视为预测艺术品市场动向的先行指标。”他还根据对英国、日本、美国艺术品市场的案例研究进一步指出,“在这些国家中艺术品价格的变化通常会落后股市约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时间。”这种“后延性”的观察模式在中国也得到了部分的验证,譬如1997年5月中国股市从上证综合指数1510点的阶段性高位出现向下调整,5月22日一天爆跌120点,此后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调整”,但是中国股市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并没有在当年与次年反映出来,却是在1998年秋季之后得到了充分表现,此后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进入了一个长达两年的“调整期”。依据这种观察的方法,我们认为虽然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不会很快因为股票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向下调整,但是在2008年秋季之后行情会进入到一个相对敏感的周期。

②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类比”观察。股票市场与艺术品市场相比,完全是一个大众参与的市场,同时它也是一个完全投资(机)性的市场,因此它对经济冲击往往反应快速,而这种即时性的变化的确很难在艺术品市场中得到反映。房地产市场则与股票市场有所不同,根据凯斯(Case)、奎格利(Quigley)和席勒(Shiller)在2001年针对“房地产与财富效果”的一份研究报告,“股票市场的财富效果并不强,一般人一直以为有明显证据可以证明股市的财富效果很强,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观点。不过,我们却找到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房地产市场财富变化将对消费造成重大影响。”拉斯•特维德的研究,则一方面指出“当全球‘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快速增加之时,艺术品市场的表现通常更为亮丽”,一方面又在凯斯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得出了“由于房地产价格是决定‘高净值人群’财富多寡的主要因素,因此艺术品市场和房地产价格的相关性高”的结论。毋庸置疑,拉斯•特维德的结论提供了我们又一种观察艺术市场的方法,即通过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房地产与艺术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所建立起来的观察模式。根据专家们的研究结论,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虽然出现了“滞胀”甚至下跌的走势,但调整的空间并不大,其中的原因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调整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人们对于住房消费的刚性需求,仍在极大程度上支撑着中国房地产的价格。依据这一前提以及房地产市场与艺术市场的“类比”观察方法,我们也认为支撑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长期稳定的力量仍在,即便短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也不会太过剧烈。

第二节 全球化与区域竞争

一、艺术品市场的全球化与当代性转移

1.艺术品市场的全球化

正如美林和凯捷的《2006年全球财富报告》所指出的那样,“2006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了两大趋势:全球化与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加”,而在2007-2008年这些趋势特征则显得更为鲜明。事实上全球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新的发展基础,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互动无疑也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力。

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艺术品交易的开放性体系的初步形成。的确,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艺术品的交易既呈现出了很强的交易的区域性,也呈现出了很强的趣味的区域性。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以欧洲、美国为核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步形成,欧美艺术市场也得到了成功的整合,但是这样的整合无疑带有以西方艺术资源的交易为中心的特征。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艺术品交易的开放性格局已经初步得到呈现,而以中国、印度、中东、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品市场的勃兴,以及它们针对全球艺术品市场体系的不断融入,无疑更增强了开放性的色彩,并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而艺术品交易的开放性体系的形成,在客观上加速了艺术资源的全球化流通,同时又推动了全球艺术市场的规模发展。目前全球艺术品资源的流通早已超离了国界与洲际的壁垒,甚至形成了根据全球艺术品市场具体供需关系的重新配置。与此同时,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也呈现出了加速增长的态势。据2002年欧洲艺术品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2002年度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金额为260亿美元,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总市值为3万亿美元;但到了2007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金额突破了400亿美元,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总市值达到了5万亿美元。此外,法国Artprice网站提供的数据是2007年全球纯艺术品的成交额达到了9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3.8%;而欧洲TEFAF在基于对全球3500个画商和3000家拍卖公司调研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相关报告也指出,全球艺术品市场(包括了拍卖公司的成交额以及私人销售艺术品的成交额)也从2002年的253亿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549亿美元,而他们对于2007年私人销售艺术品的成交额估计在250亿-300亿美元之间。

2.艺术品市场的当代性转移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艺术品市场中的主流始终以经典艺术为核心。以90年代的欧美绘画市场为例,艺术品的交易是以古代绘画、印象派绘画以及现当代绘画为主要分类,其中古代绘画和印象派绘画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全球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向“全面化”发展的趋势,所谓的“全面化”除了表现为对各民族国家的艺术品和各洲际的艺术品的全方位观照之外,更重要的结论是当代艺术以其丰富多变的面貌全面地进入了市场,并逐渐取代传统艺术、印象派艺术甚至现代艺术,成为引领21世纪以来行情发展的市场品类,从而推动了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当代性转移。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艺术新闻》杂志就通过对20多个不同国家的美术博物馆负责人、私人收藏家、艺术经纪人、艺术经纪机构、艺术专业顾问采访,进而推出了“艺术收藏家TOP10”、“艺术收藏家TOP200”的榜单。以1998年的榜单为例,可以发现在200位全球著名收藏家中,热衷于传统艺术品收藏的有28位,占总数的14%;收藏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画家作品的有24位,占总数的12%;偏重于现当代艺术品收藏的有63位,占总数的31.5%;而专注于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已达到了68位,占总数的34%,位居第一。也就是说在90年代后期西方私人收藏家的趣味已经发生了重大偏转,这与80年代之前对传统艺术、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集中投资已有了本质的区别。2007年《艺术新闻》推出的2006“艺术收藏家TOP10”、“艺术收藏家TOP200”榜单中,其中涉猎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共计142人,占总数200人的71%,而当代艺术的专门收藏家共计86人,占总数的43%;2008年《艺术新闻》推出的2007“艺术收藏家TOP10”中,就收藏的类别而言当代艺术仍然是藏家们最为倾心的部分,在前10位中有6位藏家都收藏当代艺术,有4位更是心无旁骛的只收藏当代艺术。通过比对,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注当代艺术的收藏已经成为了全球收藏家的共识,而近期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当代转移则是这种共同价值观、共同收藏趣味、共同收藏行为的现实反映。对于艺术市场的运营机构而言,针对购买力量的策略调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随着以推广当代艺术为责任的画廊等艺术机构在艺术市场中话语权力的进一步增强,全球艺术市场对于当代艺术偏重的趋势仍将会愈演愈烈。

二、新兴市场的挑战

全球化的趋势,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导致了全球交易中心纽约与区域易中心――伦敦、巴黎、柏林、香港间的激烈竞争,与此同时以中国、俄罗斯、印度、中东地区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市场的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格局。

1.新兴市场购买力的崛起

2007年苏富比拍卖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约有21%的买家是初入拍卖会的“新手”,而2002年之前单价出价超过50万美元的竞买者主要来自26个国家,2007年同等级别甚至出手更为阔绰的买家已经拓展到来自58个国家。苏富比拍卖公司的海伦娜•纽曼(Helena Newman)表示:“买家的整体构成与10年前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我们能接触到全球更多地区的客户”。菲利浦斯拍卖公司的西蒙•德•普里(Simon de Pury)也表示:“5年前活跃在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是西欧和美国收藏家,当代艺术品市场主要由3个国家主宰――美国、英国和德国。如今,仅在菲利浦斯公司的网站上就能看到变化,大量点击来自巴西、土耳其、中国、印度、印尼和韩国”。所以一些专家认为,200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艺术品价格的强劲上扬,属于结构性上涨,而非周期性上涨。“俄罗斯、中东及新兴市场收藏家的涌现就是最新的证据,反映出一种长期转变――由于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数量不断上升,艺术品市场正成为真正的全球市场,而这种转变也使得艺术品的价格延续了上涨势头。”

2.“中国概念”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地位提升

正如投资市场中对新兴市场的津津乐道,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也存在很多类似的说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中国,亦如投资市场的“中国概念”不仅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生成实现,同时更得到了不断地发酵膨胀,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部分。“中国概念”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持续升温,引发了更多人士的积极参与,而大量资金的进入更引发了中国当代艺术核心资源的价格暴涨,最终则进一步支持“中国概念”的加速实现。在这种急剧的互动中,作为新兴市场代表之一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当代艺术品的价格飙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规模。凭借这种规模性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6月30日根据法国Artprice的统计数据,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交易额已经仅次于美国、英国,排到了全球的第三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市场的增长,的确令全球艺术品市场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中国,虽然在2007年中国与美国(占43%)、英国(占30%)依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在一年之间实现对法国超越的成绩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依据自我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权力以及市场话语。

三、市场中心化及中心定价

1.市场中心化并未改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兴市场的挑战下,艺术市场“多中心”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某种愈加显明的趋势。但是这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市场仍处于发展与起步的阶段,因此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化”现象只是得到了部分的扭转。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了艺术品价格的制定上,即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定价原则,这种原则甚至牵引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在文化学上一些批评家称这种现象为“后殖民主义”,经济学家叫“中心定价原则”。事实上,2007-2008年艺术品市场中心的回报率对区域性艺术品市场的牵引作用越来越强,尤其是随“金砖四国”的崛起,其财富阶层对艺术品的购买力随之加强。全球艺术品市场中心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通过把这些国家的艺术品价格拉高,然后让这些国家的购买力接盘。具体的表现就是中国艺术品首先创出高价,然后是印度、俄罗斯等国的艺术品在中心市场价格暴涨。

2.中心定价对中国的影响

在2000年之前,区域性的艺术品市场跟中心市场并不接轨,甚至是互相漠视,因此中心对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并不明显。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变化,中心市场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不仅借助于各种信息化渠道呈现出即时性的作用,同时其影响的穿透力也在加强。以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公司为例,它们无疑是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也是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品市场中的跨国公司的典型,几乎占据了全球拍卖市场约90%的份额。2007年它们的拍卖成交总额逾100亿美元,成交拍品的均价高达91805美元,而其他所有拍卖行的平均值仅为7156美元。2007-2008年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公司都在纽约、伦敦开设了中国当代艺术品专场,而其香港的分部在中国艺术品拍卖方面的经营利润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事实上,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公司的拍卖,就如同纽约、伦敦的股市一样,基本掌握了整个艺术拍卖市场的节奏和大盘方向,甚至成为了“领涨”或“领跌”的风向标。通过它们各自在国内的办事处,更借助于各种渠道的信息化平台,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代表的中心定价标准也迅即而深刻地影响到了国内市场,甚至影响到了国内的当代艺术创作,即所谓的“中心定价引导区域性的艺术创作”。“这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跟随中心定价这个原则而扼杀了中国创作中本来所具有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互相参照下,使中国的艺术市场不但在向国际定价靠拢,连品质与格调也在接近,即‘物有所值’。这就是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行情变化与未来趋势

一、历史化与名作的行情

市场总是比所有的人都要理性,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要循,毫不理会人们的情绪波动。回顾2002年以来这一波行情的变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品市场上涨行情的发展规律: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艺术品市场行情的上涨大致要经过“普涨”行情、“名家行情”两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名作行情”。

艺术品市场的“普涨”行情,或以大行情的启动为背景,或缘于艺术品的相对估值过低。但是行情“普涨”带来的是市场价格的整体上涨,使得原本在艺术价值上良莠不齐的艺术品都实现了不约而同的上涨。因此,在这个阶段里事实上会产生很多的“泡沫”,即当你在价格上涨过程中买到了那些质次而价高的艺术品,而这些作品在未来并不能实现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可以归属于我们常说的“买错”的情形之一。“名家行情”往往紧随在“普涨”行情之后。这个阶段里,在美术史或者当代美术批评中被公认的所谓“名家”的艺术作品,往往出现了超过一般性作品的价格上涨,这具体反映了艺术品市场基于历史价值观和当代共识基础上的某种互动选择。虽然,“名家行情”的出现是对“普涨行情”的某种纠偏,将那些在前期“鱼目混珠”的艺术家作品有效地清除出去,但众所周知的是,所谓的“名家”之作也不是具有完全相同的艺术价值,而那些历史性或者代表性的艺术精品无疑是艺术品市场中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名家行情”仍然会制造出一定的价格“泡沫”,即由“名家”创作出来的一般性作品与“名家”的精品在市场中获得了等量齐观的对待。而如果你因为缺乏足够的对艺术价值的准确判断而恰好购买的是一些“名家”的一般性作品的话,那么你所购买的艺术作品仍无法参与到艺术品市场行情上涨的下一个阶段“名作行情”之中。“名作行情”,往往是艺术品市场行情上涨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那些历史性的精品以及艺术家代表性的作品,即所谓的“名作”,大多会取得超过人们想象力的价格成交,而从具体的价格而言,新的价格会不断地去改写历史纪录。“名作行情”的出现一方面将有助于对“名家”作品的价格分层而挤出“名家行情”阶段所产生的“泡沫”,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在注重行情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重新提倡重视艺术价值这一根本性的评判标准。

毋庸置疑的是,自2003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启动于2002年的全球艺术品市场相仿佛,在2007-2008年已经全面地进入到了“名家行情”的阶段,而艺术品市场的有效机制正是通过“名家行情”来有效地消减那些在早先所产生的市场“泡沫”。“名家行情”在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后市的不确定性的有效“防御”,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名作在市场整体下跌的时候往往因为本身所具有无以伦比的稀缺性而具有明显的抗跌性”,“当艺术品市场上涨,低价和中价的艺术品的上涨速度最快;但在下跌期间,这类艺术品的跌速也最快。”

二、市场结构的变化

2007年8月英国《ArtTactic》的调研结论,“金融危机会促进或强迫艺术市场进行优化性组合”,但是对于2007-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这个结论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优化组合,不仅是应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策略,同时更是其内部发展的结构性结果。当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初步确立到逐步完善成型的发展历程。而从90年代以来,以艺术品拍卖为代表的所谓二级市场率先发育并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至于中国画廊市场和艺术品展会市场则长期发育不足,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性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2007-2008年间,中国画廊市场和艺术品展会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规模和品质两方面的有效提升。在这一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结构不仅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成型,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进步。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譬如2007-2008年当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波动的时候,画廊市场和展会市场则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姿态,部分地抵消了人们对未来行情的忧虑。

由于画廊市场的交易以及以画廊为核心的艺术展会交易,针对的是更丰富多样的受众,由它们所大量提供的可选择性的艺术新资源也吸引了更为广泛的艺术消费人群的参与。而“艺术市场的真正繁荣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品投资的活跃,更主要的是艺术品消费的拉动,一定是这两类行为都在起作用才是更为合理的。如果没有一个艺术品消费市场,没有这么一个草根市场,那整个艺术市场将是非常脆弱的。”因此,2007-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不仅会令整个市场在面对可能的危机时具有了更多的弹性,同时国人的艺术品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既有助于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金字塔”价格分层,也有助于国内艺术品购买力的“金字塔”结构形成,并最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三、市场类型的变化

近观现阶段的艺术品市场,可以看到在现代及当代艺术的部分,出现了明显的“名作”行情,而在另一方面艺术市场的热点也出现了“向后转”的迹象,即对经典艺术的再度关心。

经典艺术,在西方指的是印象派及其之前的艺术作品,而在中国主要指的是古代书画作品和古董。经典艺术的市场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门槛比较高,这里指的门槛主要是鉴别力,还有就是市场资源相对有限。前者决定了这一领域的参与者主要是具有一定鉴别力的收藏者,后者则将那些惯常以资本操作为目的的短线炒家挡在了圈外。而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经典艺术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往往具有“避风港”的重要意义。

2008年艺术品市场对经典艺术的再度关心,充分反映出在目前众多的不确定之下,市场正在通过自身类型结构的有效调整来积极抵御可能到来的市场风险。除了通过热点转换而积极寻找稳定的市场支点的意义之外,经典艺术的价格上涨,尤其是指标性记录的出现,一方面将通过防御性的策略重新凝聚市场的信心,而在另一方面则会冲抵当代艺术的市场风险。从2008年艺术品市场的情况来看,无论在纽约还是在北京,经典艺术的行情不仅具有明显的抗跌性,而且还屡屡创出了新高,这让人们看到市场类型的结构性调整的有效性,看到了市场机制自身运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名作”行情的继续延伸,也构成了支撑后市发展的更为积极的一翼。

四、艺术家的创作转型与新艺术的潮流

论及行情变化与未来趋势,我们认为艺术家也会对此产生一定的作用。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或生产者),无论是在艺术资源的创生和供给,还是在艺术市场的交易环节,艺术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2007-2008年针对艺术家的固步自封、盲目生产以及参与炒作的诟病已经愈演愈烈,但是我们认为近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转型与新艺术潮流的初见端倪仍然是值得关注的方面。事实上,从一线艺术家到更年轻的一代,都在各自的创作领域有意识地改变着旧有的面貌,即便市场对此的认识以及相关的效应不会很快地表现出来,虽然艺术家的创作转型与新艺术的潮流还没有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但是这些努力以及当代艺术家与艺术市场更为规范化的合作关系的进一步达成,也会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趋势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五、艺术品市场的购买潜力

当全球艺术品市场自2002年以来的这一波行情愈演愈烈之时,当艺术品的价格像乘着火箭不断窜升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从艺术价值或者市场内在的角度去找寻任何恰当的答案。对于投资者而言,趋势投资也已经取代了价值投资,只要后市还有上涨的空间,那么现在就是入市的根据。作为经典案例的就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一生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品的投资,其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投资于预期有人会以更高的价格买走的艺术品。另一位经济学家马尔基尔把这个原则概括为“后来者理论”(Theory of Great Fool),因此艺术投资的成功关键是有没有你的“后来者”,而不是这件艺术品本身的历史价值和现有价格。那么“后来者”还有吗?这一点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后市发展或许就显得更为至关重要了。

所以,判断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后市发展走势就必须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购买力及其未来潜力加以进一步分析。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结论,中国经济目前虽然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财富仍处于一个明显的增长周期之中。根据美林和凯捷公司《2007全球财富报告》的数据,2006年中国富裕人群的增长比例达到了7.8%,2007年的相关数据则为20.3%,是2006年的2.5倍多,也是近年来最快速的增长率。根据拉斯•特维德“当全球‘高净值的个人’的财富加速增加之时,艺术品市场的表现通常更为亮丽”的相关结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短期行情无疑依然会有一定的支撑。而2008年胡润榜针对“中国富豪的消费倾向”所做的一份报告,其中涉及中国千万元富豪青睐的收藏物品的一个排序,“当代艺术品比例为36%,手表和珠宝为34%,古玩为16%,豪华车为14%”,也就是说截止200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对于艺术品收藏的青睐度的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52%,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购买潜力。

上一篇:要做掸子姐 不做抹布女 下一篇:写给成年人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