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东汉浮雕镜

时间:2022-10-11 10:57:16

汉代,是我国铸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里,完成了铸镜装饰工艺由繁复向单一转化的过程,从而开启了铜镜与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初河。汉代铜镜中,西汉末年至东汉早期铜镜,基本摆脱了战国铜镜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一时期的铜镜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研究。

新莽至东汉早期的铜镜制作很精致,是两汉时期铜镜发展的高峰,铜镜纹饰变得更复杂多变,由静趋于动向。有规矩纹、神仙鸟兽纹、四神纹、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等,以单线勾勒出轮廓为表现手法。其中,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多饰于镜缘上。铜镜上花纹线条一般很纤细,盘曲如铁丝,遒劲有力。繁缛细密,流畅生动。但是所有的铜镜纹饰都是平面的线条法,使人们的视觉感观缺乏空间效应。而东汉中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的出现即采用了浮雕式技法,主体纹饰隆起突出、高低起伏、活泼自然,比之以前的线条法更为形象生动,使纹饰的视觉效果由平面变换为半立体状,开创了后代铜镜高圆浮雕的制作手法,其主体纹饰和浮雕式技法标志着中国铜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汉代铜镜发展中的一朵奇葩。这个时期的铜镜我们按浮雕的形式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画像镜三种。

高浮雕使神、禽、兽形态更为活灵活现,构思方法多样化,形象真切。其中神兽镜充满幻想、神话和传说,展现出一幅幅神仙世界。禽兽镜则多为龙虎、瑞兽、凤鸟等动物,生龙活虎、风云际会,瑞兽合群、驱逐飞奔、浑圆舒转、高低起伏,使禽、兽表现得愈发精美。

浅浮雕多见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组合,浮雕的形式使人们感到图案更像大自然中生活的动物形象。使过去西汉和东汉早期的四神图案更精美、形态更生动。

画像镜没有前两种镜种空间感强,纹饰略显扁平状,但体裁更为广泛、富于变化,纹样最华丽的是神人、车骑等故事镜。富有情节性和故事性,对研究佛教在汉代的流传、吴越战争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果按浮雕的内容来分,则可分为禽兽纹镜、神兽纹镜和画像故事镜。我们想就我们收藏的汉代浮雕镜、部分博物馆藏镜以及拍卖会的铜镜按此分类逐步作出介绍,供收藏界的朋友鉴赏评论。

1 禽兽纹镜

1.1 龙虎镜(东汉)

圆形、大圆纽、圆纽座,直径13cm。主区以高浮雕工艺刻画出一龙一虎,左龙右虎排列,龙虎张喙吐舌,圜目圆睁,龙虎头部相挨甚近,唇部已相接,龙吐舌信已达虎之口腔内,龙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龙虎裆部刻画一硕大神龟,体浑圆、尾短小,龟甲毕现,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浮雕表现手法的优越性。很多资料都认为这种镜为龙虎对峙镜,是因为高浮雕的龙虎各一,作对峙形。但也有资料介绍,神龟的右上角即虎的裆下有一完整的人的生殖器,认为龙虎之间的这种看似嘶咬的争斗之势,正是自然界兽类之间雌雄时情感酝酿之景,因此称之为“龙虎交媾镜”。我们也认为此镜的图像是对人类繁衍生殖、世代相传的祈求的一种体现,至于该铜镜的名称还有待商榷。

1.2 龙虎镜

圆形、圆纽、圆纽座,直径12cm。高浮雕的龙虎各一,左龙右虎排列,身躯部分压在纽下,高浮雕表现的图案中虎猛、龙威,雄健有力、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其一周铭文:“中昌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制,长保亲二”,再两圈锯齿纹间为一圈波纹。有研究资料认为此镜为龙虎对峙镜,也有资料则认为这和图一之镜有相似之处,为隐型龙虎交媾镜,两者看法不一,大家可以对此进行讨论。

1.3 双虎镜

圆形、桥式纽、圆纽座,直径10cm。两虎夹纽相对,二虎的形象互为对称,相较平面线条法显得更为流畅生动,较为特殊的是其边缘为三角缘饰,水银古。

1.4 四乳四禽镜

圆形、圆纽座、直径10cm。四乳四浮雕鸟纹,本来四鸟的图案非常简单,但是由于高浮雕的作用,使之生动活泼、生机盎然。

1.5 四神镜

圆形、圆纽、圆纽座,直径13cm。座外为一双线方框,方框四角外各一枚带连弧纹座乳丁纹,乳丁纹分成的四区内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之说始于《曲礼》,是指生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先民信仰的图腾,《礼记・曲礼》中说四神“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是勇猛和武力的象征。同时四神还代表一定的方位,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在汉代及其以后,四神体系又逐渐演变成了拱卫天帝的四大方阵,变成了星宿的名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地理观念。在古代人们看来,四神既是守卫四方的神灵,又是驱逐邪恶、护卫人们升天的祥物。四神的图案最早出现于西汉,但到东汉中期,由于高浮雕技法的出现,才使得四神图案在铜镜纹饰上体现得更为生动、形象、动感十足、栩栩如生、层次感强。

1.6 单凤镜

圆形、圆纽、圆纽座,直径12cm。纽及纽座下叠压一飞鸟。其外短斜线纹带,线条间距较宽,锯齿纹及波折纹缘。此镜为画像镜,虽然它没有前几种镜种的立体感强,纹饰略显扁平状,但是相较于平面线条纹更富有生气,更能体现出飞鸟在天空的翱翔状。

1.7 独龙镜

圆形、圆纽、圆纽座,直径12cm。一龙压在纽下,独角、张口、四肢张开,尾卷曲,表现手法与一般盘龙纹作高浮雕不同,此龙纹作画像镜纹饰,但也使得盘龙形态比平面线条纹更为活灵活现,使龙形愈显精美。

1.8 四兽镜

圆形、圆纽、圆纽座,直径12cm。纽外四乳丁将纹饰分为四区,每区置一兽作奔跑状。由于是高浮雕,所以四兽浑圆舒转、高低起伏、运动感明显,强烈地使人感到这是大自然中生活的动物形象。

2 神兽纹镜

神兽镜以浮雕式的手法表现主题纹样神人、龙虎、禽兽等。纹样有些图案化,隆起突出,立体化程度较高。根据神兽的配列方式一般分为阶段式、对置式、同向式神兽镜。

阶段式又称重列式,神像自上而下一段一段分层排列,宛如凿在壁上的一层层佛龛,以五段式最多,三段式次之。而五段式每段都有不同数目的神仙,神人的模样差不多,头较大,面部表情淡漠,著宽袖开领长衫,端坐,左右肩部向上弯起似飘带的双翼,其外有一圈铭文。在神人的周围有四神、怪兽等。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神人排列从第一段到第五段分别为:南极老人、伯牙弹琴和他的知音钟子期、西王母和东王公、黄帝和句芒、天皇大帝,其他的神像代表了北极星周围的青、赤、黄、白、黑五帝座。三段式神兽镜各段神人的数目和排列有不少差异,关于这些神像的内容。有玉皇大帝、东王公、西王母、仓颉与神农,有的学者进行过分析:上段是天的世界,中段是天与地不死的世界,下段是地的世界,镜钮是 大地的中心,是升天的通道,仓颉是文字的发明者,神农是医药与农作的神。因此,上中下三段表现的是整个宇宙。尽管这些美好的推测还有待证明,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神仙世界却是丰富奇妙的。其它一些式样(对置式和同向式)的神兽镜主要是神兽的排列组合和形式不同,但主神都有东王公、西王母等。

神兽镜中还有一类是画像镜,它是以浮雕式技法表现神人、车骑、歌舞、龙虎、奇禽和瑞兽等纹样,比起神兽镜来,没有神兽镜立体感强,纹样略呈扁平状,结构布局也不同,一般以四个乳钉分成四组,但题材更为广泛,富于变化,也更能体现汉代先民的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2.1是湖北省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藏的阶段式神兽镜,纹饰横列成五排,各排都分布着神人、神鸟和神兽,并有铭文八十八字。图2.2的对置式神兽镜(方枚神兽镜)为座外高浮雕神兽纹及半圆方枚相间,纹饰作环绕式排列,方枚有铭文。图2.3是龙虎画像镜,四乳钉将纹饰分为四组,两组为两神人。另外两组为龙虎各一。同样的类型题材非常丰富,富于变化。如东王公、西王母车马出行。从这些仙人的传说故事看,他们在铜镜铭文和纹饰中较多地出现,反映了汉代人渴望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思想。

3 画像故事镜

中汉期以后出现的汉画像镜充满了幻想、神话和传说,展现出一幅幅神仙世界。但是。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镜。铜镜题材中既有神和佛的世界,也有人的世界,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也出现在铜镜上,最著名的要数吴王伍子胥画像镜,如图3.1所示(上海博物馆收藏)。四个乳钉分成的四区中,分别布置坐在帐幔之中的吴王。持剑自杀的伍子胥,越王与范蠡以及越王二女,并有铭文标明他们的身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伍子胥愤而自杀,吴王夫差骄横亡国的故事曾以不同形式广泛流传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谁能想到,在1000多年前的铜镜上,已将这一历史故事以四个画面形象表现出来,而且选取的人物和情节是典型的。可知在汉代,吴越争战、吴王越王及忠臣伍子胥的故事已广为人知,大加宣扬,所以在日常用品上也生动表现,赋予情节性和故事性。

具有故事性的还有车马出行镜和狩猎镜等,车马镜中纹样最华丽的是表现车骑的内容,车形制多样,两侧立屏高起,开着各式小窗,车后帛带飘举,骏马矫健有力,车驱马跃,十分壮观。这些铜镜反映了汉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如图3.2所示的瑞兽狩猎画像镜(中国嘉德2008秋季铜镜拍卖会拍品),四乳将纹饰分为四区,分别为饰独角兽、龙、虎以及单腿跪立,怒目圆瞪,持长矛刺虎狩猎之人。

浮雕镜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向人们昭示了中国古代青铜技术的发展脉络,折射出了古代能工巧匠艺术创作的独到用心。此类铜镜作为汉代青铜镜中的一朵奇葩,不仅是在汉代,甚至是在其后的隋十二生肖镜以及以后的浮雕镜中,我们都能依稀看到汉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浮雕技艺缩影。其特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它既是人们欣赏的对象,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上一篇:半壁江山过云楼气腾成云吴门派 下一篇:雷鸣东:盛世和谐绘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