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9:32:58

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的思考

[摘 要] 通过对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优势和问题的研究,理清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思路,为“两型社会”建设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 建筑业 服务 外包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的深入发展,服务外包已经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国际制造业转移以来席卷全球的新一轮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纷纷将他们的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基础设施好,正成为继印度、爱尔兰之后国际现代服务外包重要目的地。

二、服务外包的概念

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和社团组织等。根据地理分布状况,外包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在岸外包指外包商与其外包供应商来自同一国家,生产服务活动在国内完成;离岸外包指外包商与其供应商来自不同国家,生产服务活动跨国完成。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由于外包服务往往以跨国公司的非核心商业流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

三、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的意义

服务外包可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产生的外溢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能力,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能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都将发生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问题突出等瓶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因此,抓住机遇,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的转变,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是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引擎。

与上一轮制造业离岸外包相比,这一轮离岸外包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企业设计、研发、营销等核心关键业务开始外包。特别是以远洋运输为载体的现代物流业、工程设计咨询和建设业、旅游业、分销业等产业。服务外包是中国企业寻求海外发展、战略转型、经营模式创新和获取新的专业服务商机的重要途径。

由于全球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及其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已经把服务外包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商务部2006年开始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确定的首批五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别是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2007年初,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和济南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武汉是中部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在以武汉为中心的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已经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具有钢铁、汽车及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环保、烟草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桥梁建筑七大优势产业。

目前,服务外包产业已列入湖北省、武汉市“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如何抓住新一轮离岸外包的机遇,参与到全球的价值链和供应链中,进而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促进GDP增长,对于我们创新利用外资模式、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建筑业的逐步放开,我国现行大量的工程材料、技术、工艺与施工组织能力,将因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而加速淘汰。让这些技术和能力转移到其他可能的国家和地区,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的最佳选择,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律,也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途径和策略。事实上,目前大量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当或落后于我国。我国作为一个建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形成的以质优价廉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比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体系更能适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具有更高的综合经济性。而“走出去”把现有的过渡资源转移,不仅坚持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还有效减轻了国内市场的压力,为我们承受国际先进承包商的强力挤压,并保有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融合汲取更为先进的技术做好准备。

四、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武汉不但是“九省通衢”之地,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三位。武汉市有58所普通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低得多。其科技资源、人才优势、成本优势是发展服务外包的实力证明和希望所在。作为建筑业最具“含金量”的产品,桥梁与钢结构是武汉地区的强势产业,六家“国字号”企业拥有的特(甲)级资质,使武汉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中铁大桥局――中国惟一的部级特大型造桥专业企业;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中国惟一的桥梁科学院与设计机构;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以承接深圳地王大厦为标志,创造了两天半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新深圳速度”,将中国超高层建筑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铁十一局――50多年来先后承担青藏、成昆、京九、大秦等20多条铁路干支线和成渝、京珠、京沪、京福等10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多处桥梁、公路、机场、能源、邮电、港口等工程施工;中交二航局――中国建桥产业的骨干企业,产品遍布全国以及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中国一冶集团――50多年来一直担负我国钢铁工业重点企业的建设任务,先后完成了以武钢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冶金、机械、化工、电力、通讯、路桥及民用等行业的系统工程和一批国外项目,包括韩国蒲项、北京奥运会“鸟巢”等一批钢结构工程;武船重工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承建包括杭州湾跨海大桥等30余座跨江、跨海、跨谷的悬索型、斜拉型、钢管拱型、钢箱拱型桥梁的钢结构制造以及西昌卫星发射架等多处钢结构工程。这些为发展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武汉造桥企业无人牵头召集整体产业、谋划发展大计;涉桥企业之间合作松散,缺乏正规联动机制;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足,错失一些工程良机;造桥产业虽开始显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效应,但深度挖掘不够,配套供应商在汉跟进有限。

目前,我国建筑业市场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市场主体行为不合理、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影响和干扰了统一、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形成。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条块分割的行业结构,地方政府难谋其“政”。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懂得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国际投标报价的人才、能熟练运用国际上或工程所在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利益的人才严重缺乏,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有着大批高水平的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他们是从事国际工程咨询的重要力量,但却十分缺少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家带领工程技术专家队伍去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缺乏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和熟悉WTO条文,掌握国际惯例,外文水平高和懂法律的人才。

五、对策建议

现在在海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场上,不仅需要建筑技术,更需要工程管理的高新技术、国际融资筹措能力和技巧,以及对工程项目的综合解析能力。

建筑业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自身优势出发,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的承包商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行业组织结构,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多样化的需求。通过重组、兼并、改造等方式,创建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和“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信誉,形成综合竞争能力。

政府要以有效机制指导并推动武汉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并组织论证,制定相关政策,在科技发展项目上给予支持,建立“合力”协调系统,包括人才环境在内的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提供共享的软、硬件环境等。核心企业发起,产、学、研结合,组建“集群”各方产业联盟的行业协会,协调发展、沟通信息、降低行政和企业成本、规范行业行为。

由于建筑生产的特点和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施工机械化、智能化不可能完全取代施工现场的手工劳动,因此,要逐步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和建筑业特点的一线生产人员操作技能培训和市场准入的健全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提高一线生产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振宇:服务外包――接轨国际高端服务业.广州日报,2007.07.18

[2]洪可柱 许其贞 赵 慧:创新发展打造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集群.中国建设报, 2007.03.28

[3]bbs.省略,2008中国建筑业全局分析.2008

上一篇:略论河南故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下一篇: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