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以:重申理想主义立场

时间:2022-10-11 08:26:46

所谓理想,有点像婴儿肥,开始人人都有,只不过后来有些人没了,有些人还留着。说不上有婴儿肥好,也说不说没有就坏,各得其所而已。所以有了理想也不会成为牛魔王,没有理想也不会就变成猪八戒,似乎大家都觉得理想的有无是一回事情了。

但是对于张若以来说,却不是一回事情,他在有理想和无理想之间严格地划清了界限。他说:重申理想主义立场!

张若以,云南临沧市永德县人。2003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表演本科班学习,2004年因经济压力被迫退学。2006年再次考入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校之初亦开始影视作品创作,作品《随风而逝》、《守望》、《恋爱合约》曾获得全国高校影视作品大赛导演、编剧、摄影等多个奖项及第五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银奖、最佳摄影奖,金熊猫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单元入围奖,并入围多个电影节。本科毕业作品数字电影《回家结婚》,以独特的视角和写实的风格对农村当下生活状态的关注受到了知名导演和专家的好评,获2010年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影视创作优秀作品奖,入选2010年中国影视人类学研讨会展播影片,并获邀参赛参展国内外多个电影节。毕业后创办了成都白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影视广告、电影、宣传片、MV等专业影视制作。

云南是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国度,张导说,因为能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里出生和成长而感到自豪。18岁前,他一直生活在云南临沧永德县,直至高中毕业才离开家乡去了成都求学,但心里却从未割舍下家乡这份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以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这份情感促使他的两部电影《回家结婚》和《俐侎阿朵》都在这里拍摄。

从少年时代开始,张导就一直梦想当一名演员,觉得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是非常光彩的一件事。慢慢的这种向往变成了热爱,最终高中毕业那年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的报考了影视学院表演系。事实上,作为一个农村家庭是无法承受这份沉重的经济负担的,上了一年的影视学院后他才真正的意识的这个问题,最后选择了退学。经历了到浙江打工、回到永德的乡镇上卖米线、开书店的生活,张导意识到农村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还是只能上学。两年的漂泊生涯让他看到了云南这块五彩斑斓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形形的人们,于是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导演,把云南人最真实的生活展现在电影或电视屏幕上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因为辍学的经历,张导在梦想面前一直抱着冷静的态度。正此时,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的招生简章点燃了他的导演梦,辍学两年后,他重新参加高考,并成为了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编导专业的学生,有幸的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并在毕业那年完成了第一部电影《回家结婚》。一部近似纪录片、由非职业演员演绎完成的《回家结婚》,第一次真实的在荧幕上揭示了云南边疆人民的生活,引起了强大的社会反响。

拍完《回家结婚》后的两年时间中,张导一直在筹备关于彝族俐侎人的电影《俐侎阿朵》,彝族俐侎人是生活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境内大山深处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全国仅有两万余人。他希望通过正在面临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少数民族族群人们的选择与困境,来审视整个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俐侎阿朵》摈弃了以往民族题材电影中浓墨重彩的民俗展示,而是通过具有人类共同情感的励志故事的演绎,把重点放在了关注人的身上,揭示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人性之美。

《俐侎阿朵》已于2012年11月中旬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俐侎人聚集区完成了拍摄,现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预计2013年暑期登陆全国各大院线。《俐侎阿朵》虽为民族题材电影,但它具有浓厚的导演自传色彩,希望影片在展现云南多样的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给迷茫中的、奋斗中的八零后九零后们带来一种力量,能够正确的认知和对待决定人生命运的“理想、爱情、亲情”,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黑色部落——彝族俐侎人。

2013年,末日之后迎来新生的一年,张导说,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够透过遮挡人们已久的那块面纱,为边缘的人们争取一丝话语权,能够让全世界的观众真实的了解七彩云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真正生活。

上一篇:在山水间品享原味滇菜 下一篇:勐巴拉,征服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