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时间:2022-10-11 07:44:10

补钙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摘要】钙是人体必须的宏量元素,钙是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维持肌肉神经的正常兴奋,血液的正常凝固,维持正常的心跳节律。钙可分为有机钙和无机钙,补钙要根据年龄、体质采取科学合理的补钙方法。

【关键词】补钙;科学;实用性

钙是人体必须的宏量元素,人体中99%的钙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钙除了是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外,对于维持肌肉,神经的正常兴奋以及血液的正常凝固,心跳节律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体必须保持体内钙离子的平衡,并确保补充每日所必须的钙,钙摄入量对于维持人体的主要功能与健康极为重要。随着人们对钙与健康关系的逐步了解,补钙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众多药厂也推出五花八门的各种补钙之剂。出于商机的动机,某些带有误导性质的不实广告,搅乱了人们的视线,造成人们对钙剂使用的重要误区。跟着广告补钙其结果并不一定是科学合理的。

人体的甲状旁腺,降钙素和维生素D维持着体内钙的平衡和稳定,只要饮食得当营养均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钙。虽说我国人们的饮食不很合理,缺钙人群较多,但当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人人缺钙,个个需补钙的论调,很明显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如长期大量摄入钙剂(包括维生素D)可出现食欲不振,烦躁,精神不振,消化功能紊乱,严重病例可见精神抑郁,运动失调,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长期慢性中毒可致骨骼、肾、血管,皮肤出现钙化,可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补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正确、合理的补钙。

1影响人体钙吸收的因素

1.1年龄因素年龄对钙的吸收影响很大钙的吸收率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每增加一岁钙的吸收率减少5%-10%,通常各年龄段的钙吸收率是:婴幼儿50%,儿童期40%,青春发育期35%,成年后20%,老年人15%。

1.2人体对钙的需求程度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的各种代谢都维持在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当血液的钙含量低,而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的钙时,甲状旁腺就产生甲状旁腺激素,很快的将骨骼中的钙转移至血液中,以保持血液中钙的水平,其结果是骨钙流失。因此,体内对钙的需求程度是对人体钙吸收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体内需求程度大,吸收率就高,反之则低。

1.3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与否维生素D具有强力的促钙吸收的作用,其作用不仅局限于肠道,还可提高肾小管对钙磷的重要吸收,减少尿钙的排出,促进钙磷矿化,使其沉积在骨醅中。因此,对于补钙的儿童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是很重要的,当然,也应避免补充过度而造成中毒。可创造条件让儿童多在太阳下活动。在充分日光照射下,让体内合成维生素D3,以提高钙的吸收率。据报道,人体在充分日光照射下,每日合成的维生素D3,约达到200-400国际单位(I-u)、基本可满足生理需要。

需引起重视的是维生素D在血浆中的存留时间相当长,大剂量使用后能使人体几年内血浆维生素D都维持在高水平上。因此,长期服用过量维生素D,可引起维生素D中毒。而且不同的人维生素D中毒的剂量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很大,一般小儿每日服2-5万lU连续几周或几个月即可发生中毒,也有敏感小儿不到此剂量就可出现中毒。

2钙剂的分类

目前应用钙剂品种虽多,剂型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第一钙剂:以动物和鱼类磷骨、珍珠壳、贝壳或碳酸钙后为原则,加工以后以无机盐形式存在。这类钙剂化学结构不一,多为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等。这类钙剂的优点是取料广泛,吸收率高,价格低廉。产品有活性钙、活力钙、长效钙、强力钙等。

第二类钙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马来酸钙、枸橡酸钙等,其化学形式为有机酸钙。这类钙剂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小,但含钙量低,对长期或需补钙较大的患者易造成困难。

第三类钙剂:超微粉化碳酸钙制剂和氨基酸钙制剂,其特点是溶解性好,生物利用度较高,对胃肠道刺激性小。

3选用补钙剂的原则

3.1无论哪种钙剂进入人体都必须离解为钙离子(离解成离子的钙称为活性钙)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在选择补钙剂时,首先应考虑其离解度(溶解度)。有机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醋酸钙、果酸钙)的溶解度较高。对胃肠的刺激性较小,无机钙(碳酸钙、磷酸钙、氯化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溶解度较低,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大。

3.2各种钙剂中的钙由于与不同的酸根结合成化合物,其含钙量也各不相同,高的可达40%。低的仅含1%-2%,相差十分悬殊。因此,在选择补钙剂时,应充分了解该钙剂的含钙量。通常人们所说的每日补钙多少毫克,是指钙剂中的钙元素的量,并非是钙剂的重量。一般有机钙的含钙量较低,无机钙的含钙量较高。常用钙剂中的含钙量为碳酸钙的40%;葡萄糖酸钙8.9%;氧化钙10%。

3.3钙剂的生物利用度量是选择钙剂的又一个重要指标。虽说影响人体钙吸收的因素很多,但受本身的结构及制剂工艺因素影响的钙剂的生物利用度对钙剂的吸收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本文前面提到的第三类钙剂:超微粉化碳酸钙制剂和氨基酸钙剂,就属微生物利用度较高的钙剂。

3.4选用最适合自己的补钙剂,并非是价格越高越好。每一种补钙剂都有其最适用的人群与并不适用的人群。例如胃酸不缺乏者应采用无机钙类,胃酸缺乏者就应采用并不需要胃酸参与作用的有机酸钙类或者第三类钙剂。老年人由于吸收率低,应使用相对生物利用度高易吸收的有机钙或第三类钙剂,对身体缺钙较严重者就应该选择含钙量较高的碳酸钙,醋酸钙或吸收率较高的柠檬酸钙。

4需补钙的重点人群

除了因疾病引起的低钙病人以外,儿童、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是最需要补钙的重点人群。

4.1儿童小儿出生之后,为保证骨骼和牙齿能很好地发育成长并长得结实坚固,需不断补充钙。幼儿期,骨骼中的钙大约每1-2年全部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每天都要更新一部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更新度慢,大约每年只更新骨骼总钙量的2%-4%。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及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儿童的补钙问题。

4.2当年龄40岁以后,骨骼中的钙不断丢失,含量逐渐下降,大约每年丢失占骨骼中钙量的0.7%左右,随年龄的增长,人体对钙的吸收也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体内的钙缺失较严重。

4.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需钙较多,据统计一般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的总钙平均水平较正常值低5%-10%。此外,补钙无论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还是婴幼儿都很重要。

4.4在地下或煤矿等经常远离阳光工作人群。妇女月经期,特别是各种原因导致子宫过量出血的女性等都应该额外加量补钙。

5补钙时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5.1人们在实施补钙前,应在医师及执业药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定自己是否缺钙(可以做一些诸如血液电解质、X线摄片等检查),每日需补多少钙,如何补及补钙剂的选择。万万不可盲目的跟着广告补钙。

5.2不论何种钙片,服用时最好嚼服,所选择的钙片以不用加服维生素D就能顺利吸收的产品为佳。服用钙剂的时间应与对钙吸收有影响的菜、咖啡间隔半小时以上,也应与早、中、晚餐有所间隔,一般应间隔1-2h,不然会影响钙的吸收。

5.3人的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此时骨骼的钙吸纳力度最大。因此,睡前服钙或喝牛奶,加1-2片苏打饼干,是全球公认的补钙“经典”(结石患者或有结石倾向的不宜)。

5.4不能长期服用活性钙,活性钙是牡蛎壳等水生贝壳经过高温低烧而提炼的一种钙混合物,多以氢氧化钙为主,重金属的指标很高。腐蚀性较强,当服用较大剂量时常引起恶心、呕吐和胃痛等不良反应。

5.5食用盐不要超量,因为钠离子摄入量高时,人体就会对钙的吸收减少。尽量不使用含磷的钙剂,体内磷浓度增加则也增加钙的排出量(我国因为食物与水的问题,国人的磷摄入量已过高)。

5.6婴幼儿不宜选用新鲜牛奶喂养,牛乳中钙磷比例不恰当,影响钙的吸收,牛乳喂养的婴儿易患佝偻病。冲好奶粉后再加钙粉,牛奶中的蛋白质遇到钙会结成凝块,使得其中的蛋白质和钙的吸收均受影响。奶粉中的含钙量已不低,如再加钙,可使钙磷比例不够理想,不利于钙的吸收。正确的用法应是在两次喂奶之间,用少量开水冲服,既补充了钙,又补充了水。

5.7补钙并非愈多愈好,也应该注意补钙的安全性,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每日补充的钙元素总量不宜超过2000mg。

5.8对于难以恢复的钙代谢缺陷疾病,如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及较明显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等,需长期补钙外,允许间断服用者,以间断服用更为合理。其原因一是钙剂能增加铝的肠吸收率和铝正平衡(储存)值,老年人肾脏功能欠佳,排出铝减少,更易发生铝的积蓄。铝是发生闹软化和骨质疏松的不利因素。其二是补充钙剂造成相对的高钙摄入量,时间持续较久会发生代偿性的肠钙吸收率降低,在减少钙摄入量之后肠钙吸收率又可提高。一般建议服钙剂60天,间歇30天,再重复用钙较妥。

上一篇:翻着花样吃芹菜 下一篇: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在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