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中的问和答

时间:2022-10-11 07:06:16

关于阅读教学中的问和答

摘 要: 问题导学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提问设计关系到阅读教学的达成度。本文通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示例,指出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并结合实例探讨了问题导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问题导学 误区 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

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有效导入阅读话题,渗透主题,立疑激趣,思维活跃,能有效地增强阅读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阅读问题设计不当,阅读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的现象屡见不鲜。现以英语阅读课例为分析材料,并结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探讨阅读课的提问“误区”,以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一、赶时髦,失去趣味性

阅读问题导入刻意追求时尚,化简为繁,虚张声势,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情绪,学生容易消极,激发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话题为Blog的内容时,先板书“B+B=?V+V=?”,然后要求学生回答,但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答非所问,课堂马上进入了紧张状态,直到说出“It is a blog.”,并呈现了一个关于bolg的相关网页之后,大家才有些明白,但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课堂有效的提问必须要清楚。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立即抓住要害,清楚地说明学生将学习什么,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煞费苦心,“标新立异”设计出来的问题却因为学生的碰壁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搞开放,缺少相关性

阅读课问题导入的设计误区还表现在提出过于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课文的相关性不强,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偏离教学重点,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Healthy Eating”一文时,提出了“There is one thing that all of us have to do everyday.What is it?”。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发言很踊跃,答案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看起来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但没有学生提到与“Eating”相关的答案,老师只能不停地否定学生来达到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进而导入话题,可事与愿违。这种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话题的提问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连续否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误导了学生,浪费了时间。导入问题的提出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以达到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理想状态。以上提问不仅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更严重的是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后续的学习就不能发生。

三、求全面,缺乏层次性

问题更是深层阅读的有效驱动。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语言生成,从而达到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及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信息,一次性提出很多问题,问题设计没有梯度,问题间的相关性和连贯性不强,这就避免不了会产生提问“多”和“乱”的现象。例如,一位老师在为Earthquake设计的第一遍阅读问题是:(1)Skim the passage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What’s the passage about?(2)Fill in the table after reading.At what time did the earthquake take place?Where?And what happened in its duration?etc.这两种类型的问题不应该放到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同时训练。第一问属于整体理解类的提问,学生需要借助于快速阅读来获取答案,第二问属于细节信息捕捉,学生需要通过再次阅读文章来获取准确的答案。这种忽视问题的层次和梯度的活动设计不利于阅读策略的形成。每一遍的阅读活动都应有推动理解向纵深发展及进一步取得信息的作用,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或将不同梯度的问题放在同一遍阅读任务中。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搭脚手架”,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重气氛,轻视全员性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问题有人能够回答为设计标准,甚至只片面追求课堂上学生的“热烈”表现,以达到为“动”而动,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就造成了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多,其他学生回答少,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指向具有普遍性和难度设计具有梯度性,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的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被“提问”多,生成性问题少

提问作为有效的阅读策略之一,教师、学生都可以提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没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单向进行问题设计;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阅读课上的生成性问题很少。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提问自己,提问作者,提问文章。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阅读活动不断地拓展延伸。提问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构建知识、主体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从而激发兴趣并促进语言自然生成。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Taba,1984)。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必须重视课堂提问艺术。有效的提问设计不仅要得体、精巧,更要注重实效,也要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置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样,阅读教学效果的增强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蒋文英.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误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

[3]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邓立龙.“问题连续体”与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

[5]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

上一篇:也谈日本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