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13—2油田群桩条件下隔水导管入泥深度分析

时间:2022-10-11 06:38:11

陆丰13—2油田群桩条件下隔水导管入泥深度分析

摘要:减小井距可节约工程费用, 但会引起群桩效应而导致拒锤现象发生。根据室内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提出了群桩作用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已在我国海上陆丰13-2油田等多个油( 气) 田进行了应用,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群桩作用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计算方法在提高海上作业速度、保证海上作业安全和降低油田勘探开发成本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隔水导管;群桩效应;最小入泥深度;打桩

为了节约工程费用,提高效率,井口间距已由原来的2m*2m缩小为1.5m*1.8m,但打桩施工中发现,井距减小会引起群桩效应而发生拒锤现象,从而影响到隔水导管的入泥深度。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对于海洋石油钻探、开采有着重要意义。入泥深度过小,会由于隔水导管承载力不足造成井口失稳、下陷等海上复杂事故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入泥深度过大,会使相关费用大幅度增加,造成浪费;如果每个平台钻30口井,每个井槽隔水导管入泥深度增加10m,仅每个平台的直接材料费一项就会增加数百万元人民币。因此,进行了群桩作用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计算方法研究。

1. 群桩效应理论分析

对于隔水导管打入过程来说实际上就是沉桩过程,即沉桩挤土效应。在隔水导管打入过程中,隔水导管管鞋处土的形变类似一球形孔扩张引起的形变。而在除管鞋处和地面附近的绝大部分隔水导管桩身周围地区,土的形变类似一个圆柱形孔扩张引起的形变。可以把隔水导管桩周围土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的区域(图1)。

A区:强烈重塑区,紧贴隔水导管桩身,在打桩过程中经历了大位移,且由于拖曳可能导致上下错位,结构完全破坏;B区:塑性区,受沉桩影响严重,土体产生大位移和塑性变形,但不至于上下倒置错位;C区:弹性区,受沉桩的影响,但土体的变形保持弹性阶段,孔隙水压力和侧压力变化均不大;D区:该区不受沉桩的影响。

在隔水导管周围一定范围的土体进入塑性状态,桩孔周围存在有塑性区边界半径 。在 范围之内,打桩之后土体受打桩影响较大,而在 范围之外,土体仍处于弹性状态。对于陆丰海域海底土的塑性区半径为隔水导管桩直径的6倍。

2. 群桩条件下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分析

隔水导管底部受地层支撑时,其轴向受力平衡方程为

3. 陆丰13-2油田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确定

根据陆丰13-2油田海底土质极限承载力曲线(如图2所示)和隔水导管几何物理参数,结合不同井口载荷,确定了群桩效应下24英寸外径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如表1所示。

4. 结论

群桩作用下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计算方法的建立,可为我国海上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确定提供科学依据,该计算方法已在我国海上陆丰13-2油气田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具有很好的现场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林海春,男,高级工程师,1988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钻井工程专业,长期从事海洋钻完井方面的研究及管理工作,现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钻完井部项目经理。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下一篇:关于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