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龄化:关注老年人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10-11 04:58:05

成功老龄化:关注老年人的主体地位

摘 要: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高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压力和挑战也越发沉重。从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切入,分析了老年群体在老龄化进程中的定位和立场,并结合老年发展理论,强调对老年人主体地位的构建和主观诉求的满足。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发展;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8-02

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化判定标准:一个地区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则表明该地区进入“老龄社会”。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3的国家和地区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00年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10.2%,截止到2011年末,这一比重增为13.7%。相关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达到20.42%,而到2050年这一比重将增至27.71%。当老龄人群大面积出现时,必然会对社会、社区、团体乃至个人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挑战。

1.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发展压力。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一方面随之增加的养老金负担会给国家财政支出带来空前的压力。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青壮年人口比例的下降,相应的社会劳动力就会供给不足,这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2.从中观的角度来说,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带来更加沉重的养老压力。在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的过程中,社会和家庭理应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可是如何确保每一位老年人老有所养,并且确保为他们提供的生活照料和医疗帮助确是其所需,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主角是每一个老年人个体,因此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应当重视老年人的主体诉求。如何将“老有所养”提高到“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老有所乐”的层面,才是成功老龄化应当寻求的方向。

二、重视老龄人群的主体诉求

事实上,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成熟的象征,但是大部分人只看到了老年人口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负面影响。许多关于老年人群体的研究,常常将老年人定位成“弱势群体”,老年人不仅笼统地被看作是关怀和照料“需求者”,更被看作是社会的负担,“老年无用”的标签被无情地灌注在他们身上[1]。这样存在误差的定位,不仅剥夺了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的自主地位,也忽略了老年群体在生活中所拥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当老年群体和外界被简单粗暴地定位成为关怀和照料、供和求的关系时,养老问题也就理所应当地停留在“老有所依”的层面。老年人作为依靠者,当关怀提供者“被迫”提供关怀时,那么老年人的主体诉求就很容易会被忽视。

老年人并不只是“弱势群体”,因为年龄的增长不是必然伴随着能力的衰退。将老龄化换言以蔽之,这是人类寿命延长的结果。自古以来,长寿便是全人类所迫切渴望的,古有秦始皇蓬莱求仙药以长生不死,今日的医学界仍旧在为缓解人类衰老而不懈努力。究竟什么是老,应该如何看待老呢?其实当人们进入老年,只要头脑清晰并且身体健康,他们仍旧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为自己安排舒适惬意的生活,甚至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国际老龄问题联合会主席海伦・海默林在2002年第二届老龄化问题大会中所指出的:“老年人经常被视为需要照顾的对象。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今天许多70岁甚至80岁高龄的老人仍然保持旺盛的精力,如果给予合适的机会,他们可以继续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2]

当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不再被限定于“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回归到应有的社会定位中。老年人不仅是社会中的共存者、共享者,更是社会的共建者。老年并不意味着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的新开始。在这个全新的启程中,老年人应该寻求一种继续的发展,是有关个人的,更是有关社会的。这也就是“老年发展”所阐述的思想:通过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各种途径来增强老年资本的存量,进而减少老龄化的各种风险和冲击。“老年发展理论”就是重视老年人自身的价值诉求,试图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认识老龄化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开拓促进老年人以及老龄社会实现成功老龄化的成功途径。老年发展是指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发展,就是老年期的继续社会化,就是老年生活的学习化和社会化倾向,具体包括了老年期的健康发展、知识发展、角色发展、心理发展、婚姻发展和价值发展等[3]。

从以往研究的成果看,关于成功老龄化的探索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把政府、社会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主体,这样则忽略了老年人的主体地位。作为老龄化问题中的主体人群,老年人仍旧是拥有着主体诉求和多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只有当他们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真实需求才有可能被满足。

三、构建老龄人群的主体地位

1.形成积极的自我养老模式。伴随着人口高龄化的普及,老年期逐渐成为人类成长中相当长的一段时光,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年人的生活态度。事实上,一个人无论处在壮年期还是老年期,都应该明确自己作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要独自承担一切责任。衰老和高龄阶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终将到来,那么养老问题就不应该仅在进入老年期以后才受到关注,而是在年轻时就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培养“自我养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积累养老的资源。

这里的“养老资源”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健康资源、精神资源以及自立资源[4]。比如人们在年轻时就应注重养生,以确保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不至于快速的退化,毕竟身体是生活的本钱。当养老资源被充分储备,不仅老年人自己会生活得怡然自得,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负担也会有所减轻。人口学给予“老年人自我提供积极资源”的原则,已经对“自我养老”进行定义,其具有两种表述方式:第一种,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又没有退休金的社会保障而主要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如租金、股金)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第二种,自立养老为主,外力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5]。

这种“自我养老”模式不仅仅是老年人经济的独立,更可以是经济独立基础上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层面的独立。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为自己安排心仪的养老模式。而当老年人的主体诉求得到实现,“老有所乐”的成功老龄化才会实现。

2.延长老年人的退休年龄。当老年人口持续增加,探寻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便成为成功老龄化的一个突破口。在过去,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作岗位会强制老年人60岁退休。虽然这是基于工作效率以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考虑,却也忽略了老年人的工作热情。既然年龄的增长不是必然伴随着能力的衰退,那么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且青壮年群体即将匮乏的今天,我们应当适时地考虑提高老年人退休年龄这个议题。

老年人的退休意味着老年个体将会完成一系列社会角色的转变,这其中包括退出工作领域、退出社会关系网等。相应地,一系列丧失也就随之而来,老年人会丧失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国家和单位则会丧失一批蕴含着丰富经验、技能、智慧的劳动力。当退休这件事并非自愿而是强迫时,则会同时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适当地延长老年人的退休年龄,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老年期的继续社会化需求,还可以使老年社会化发展得以实现。所谓老年社会化发展,就是保持老年期的工作角色和社会角色,是老年人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获得老年幸福必不可少的成就感[3]。通过这种积极的老年发展,不仅可以缓解来自老年人口的负担和压力,还可以激发老年人口所蕴藏的潜力,在社会发展中散发出只属于老年人群的正能量。当老年发展和社会发展充分融合并且协调起来,成功老龄化也就得以实现。另外,提高老年退休年龄的计划还应该尊重老年群体的异质性,赋予老年人自主决策权。

3.大力开展老年教育工作。随着对养老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老年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它可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好比生命是岁月的累积,岁月也可以获得生命。而这里的生命已经不是单纯的对长寿的追求,是一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可否认,老年是可以使人生趋向完善的阶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再上台阶的重要阶段。当老年人的经济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也应该上升到“养心”的层面。其实老年人已经拥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这个重要资源,可以投身于心之所向的领域钻研学习。老年大学便是这样一个场所,在那里老年人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磨墨写字。很多老年人获得了第二青春,对生活更加自信乐观。更是有不少老人因为能力的提升和潜力的发掘,重新获得了社会工作角色,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措施,是填补老年生活空白,提升老年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老年人通过能力的提升,潜力的开发,可以是在充实中获得身心健康,也会在满足中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应该有更多的老年人,认识到这一点,主动投身于其中。

综上所述,在人口老龄化面前,老年人自身是可以积极应对而并非被动接受的。成功老龄化的具化表现,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自主规划和主体诉求的得以实现。这样的老龄化模式,不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够缓解膨胀的老年人口带来的包袱和压力。因为老年人群集经验、技能、智慧于一体,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梁博娇,陈功.成功老龄化:老年人主体地位的诉求与实现――仅以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为例[J].保障论坛,2012,(8).

[2]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6).

[3]穆光宗.如何掘金老年人口红利[J].社会,2011,(7).

[4]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3).

[5]李宁.老年自我保障的社会学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上一篇: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下一篇:南疆农村经济社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