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吾尔族舞蹈教育教学的三部曲

时间:2022-10-11 04:28:19

浅谈维吾尔族舞蹈教育教学的三部曲

[摘要]本文意在阐明维吾尔族舞蹈的教育教学中需要着重把握的三个方面:即肢体动作的训练、节奏的处理,气质神韵的把握。这三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动作的训练为动作节奏处理的技术把握和气质神韵的理解提供了训练的基础及实践的规范:而节奏处理和对舞蹈气质神韵的理解又使前者得到了情感内蕴的升华。所以“形”的解放、“意”的渗透、“情”的升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内外互补、珠联璧合。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 肢体训练 节奏 气质神韵

维吾尔族舞蹈是中华五千年悠久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维吾尔族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是该民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散发着浓郁幽远的芬芳,放射出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舞蹈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如今,维吾尔族舞蹈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并已纳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各艺术类院校纷纷开设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下简称维族舞蹈)课程,学生们必须接受维族舞蹈的正规训练,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学生如何才能跳好维族舞蹈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笔者认为维族舞蹈的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把握,即肢体动作的训练、节奏的处理,气质神韵的把握。

一、肢体动作训练――“形”的解放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肢体动作训练,在维族舞蹈教学中可谓万里学步的开始。这种训练不仅能增强人体机能、提高动作能力,而且能使人的肢体从自然状态与生理心理的拘束与僵硬中解放出来,根据舞蹈表现力与审美要求需要塑造具艺术表现力的特殊人体。肢体动作训练还能使学生对肢体动作的运用很快地从本能的无意识形态过渡到具有舞蹈表现功能的有意识形态: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性质,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肢体,进而渐渐过渡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和发挥肢体各部位的表现力。

在维族舞蹈的视觉模式中,最能在动态上鲜明、有力的体现其风格特点的是步伐、“绕腕”和“眼颈”的变化及“微颤”的律动。因此维族舞蹈的肢体动作训练着重要求学生在步伐、绕腕及眼颈的动作和“微颤”的律动上下功夫。维族舞蹈的步伐类动作主要有“垫步”、“三步一踢(点、抬)”、“点颤步”、“踏蹲旁点步”、“其克特曼基本步”等等,每一种步伐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垫步”注重平稳,强调脚跟与脚掌的结合;“三步一踢(点、抬)”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匀、轻盈和“踢(点、抬)”动作的干净、灵巧;“点颤步”强调“点”和“颤”动律的把握,而“其克特曼基本步”的侧重点则是“跺”与“转”的细微配合。每一种步伐的动作特点及训练要求各有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维族舞蹈的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之中。所以在学习维族“步伐”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规律、掌握个性,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就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在训练“绕腕”的过程中,应注意“提腕”―“绕腕”―“挑指”这三个过程。“绕腕”讲究“绕”幅度、速度,“挑指”则注重“挑”的力度。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相配合,以动、静的结合和动作大小的对比,以及移颈、眼神的变化等动作的点缀,表达舞蹈的内容,进行感情交流。通过膝部的连续颤动或动作瞬间的微颤,突出舞蹈动作柔和、优美。并且,还应注意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在心理上产生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美感效应。此外,肢体训练中技巧训练不容忽视。例如“旋转”,它讲究快速,多姿,嘎然静止,犹如隼迎风回旋,骤然伫立。训练时要遵循从单一动作过渡连贯动作,从局部连接到整体配合,进而达到能在连续的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的高度。

肢体动作的训练是学习维族舞蹈的基础,它对舞种特色的体现和舞蹈内容的表达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最终使其达到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与风格把握的珠联璧合、内外互补,实现“形”的解放!

二、节奏处理――“意”的渗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维族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地处理舞蹈动作的节奏尤为重要。由于维吾尔民族生活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东、西方的文化得以在此交汇,使得维族舞蹈蕴涵着阿拉伯舞蹈和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同时也受到西域乐舞影响,舞蹈动作异常丰富且独具特色。它丰富的民间音乐与舞蹈中的各种动作相结合,产生很多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节奏型,如齐克特曼、赛乃姆、多朗、萨玛等等。而把握好维族舞蹈独特的节奏至关重要。

维族舞的节奏类型多样,节奏活泼、鲜明、开朗,其特点为

1:主要切分的形式

2:多从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

3:基本鼓点有赛乃姆、其克特曼、赛乃克司、萨玛等等

下面以赛乃姆节奏为例说明动作节奏的处理。

赛乃姆多为2/4或4/4节拍,附点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十分普遍,基本鼓点是

4/4: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达|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嗒 达|

该节奏与之相适应的典型动作是滑冲步,节奏的弱起拍(准备拍)“嗒”起脚、颤膝、双手一前一后、节奏的重拍“咚”也是滑冲步的重拍,“咚”时,左脚向斜前方迈出,双手随之摊开,而“赛乃姆”节奏的弱拍“达”既是滑冲步的移动过程和脚的轻点,即右脚跟上向旁边轻点转身。在整个动作过程之中,节奏的重拍与弱拍都要与动作相完美结合,节奏要与呼吸起伏相吻合。

动作的变化还要与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如维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由一连串急速地旋转接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脱帽式挑旁腰),它包含着一系列均衡动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姿亮相时,要求学生绝对要有泰山压顶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在这里,节奏较大的制约着动作的变化程度,同样也引导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过程,因此,要使动作变化适应节奏的改变,自然的表现出动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感情。

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节奏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致使各种感情在姿态动作中得以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把节奏化的动作渗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在掌握了维族舞蹈的基本动态之后,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维族舞蹈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节奏处理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升动作的意义表达能力。节奏处理与相应的动作程式完美结合,放射出维族舞蹈无穷的魅力,从体现“意”的渗透!

三、把握气质神韵――“情”的升华

给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结构出不同视觉层面意象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内韵,这样的舞姿,才能焕发诱人的艺术魅力。维族舞蹈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维族精神化。维吾尔人民的精神特征是从丝绸之路和乐舞遗风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乐观的性格和稳重、大方、率真的精神面貌。把握这种气质,最好是能把自己置身于“城郭之国,丝绸古道”的“绿洲”中去生活、去体验。也就是说,我跳着哪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比如维吾尔民族与“沙漠”抗争,在浩瀚的沙漠中开辟了片片“绿洲”,它的舞蹈也处处展现出一种顽强抗争、坚韧不屈、自信高傲的气质;又如“丝绸古道”上商旅叫卖,贸易繁盛,受这种商业环境的影响,维族舞蹈又具有妩媚,极富肉感的商业舞蹈的风韵。

对维族舞蹈内韵、气质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一方面了解维吾尔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从关注他们生活特点出发,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联系体味舞蹈的风格,如“摘葡萄”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劳作并体现了其热情好客、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了灵巧、轻快的舞蹈特色:另一方面在肢体训练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步态”、“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维族舞蹈中,步态、眼神、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个维族文化的实体,这样,把握蒙族舞蹈的气质神韵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入情入理,达到“情见而意立”。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跳好维族舞蹈,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在教学上必经三个阶段: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动作的训练、动作节奏处理的技术把握和气质神韵的理解。通过上述分析,这三个境界是层层递进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前者为后者的训练提供实践的规范,所以三个方面的学习都要稳扎稳打,不可偏废。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们的学生只要肯下功夫,并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训练,每个人都能成为舞台上的精英,在“形”的技法中体现“意”和“神”的素养,去攀登舞蹈艺术的巅峰!

上一篇:声情并茂张爱玲 下一篇:略论唐诗宋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