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B平台显示卡切换新方案

时间:2022-10-11 02:37:27

SNB平台显示卡切换新方案

集显独显一个都不能少

英特尔未来将在自家的H67、Z68主板上捆绑LucidLogix公司推出的Virtu显示卡启动切换软件,为用户提供更自由、更智能的显示卡使用方式。

什么是Virtu?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英特尔的信任?这项技术又与英伟达已经推出的Optimus技术、甚至更早的Hybird GPU方案有什么区别?是否真如传说般降低整机的功耗?本期我们就特别对这款软件在显示卡切换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全面测试。

英特尔的Sandy Bridge系列处理器在芯片内部集成了独立显示模块的设计,将处理器带入了智能计算的新纪元。不过因集成而带来的Quick Sync Video(高速视频同步技术,以下简称QSV)、InTru 3D、Wi-Di(需要无线网卡以及专用接收适配器)以及Intel Insider等新功能,甚至比处理器和集成显示核心本身的性能提升更被人关注。

虽然Sandy Bridge全系列处理器都具有上述特性,但却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够享受到。因为上述新功能均需要集成显示核心的支持,只有配合支持集成显示模块的芯片组(例如H61、H67以及尚未的Z68)才能够正常启用。而P67芯片组则因为完全屏蔽了Sandy Bridge处理器上的显示模块,因此不得不与诸多新功能擦肩而过。而对于使用H67/H61芯片组主板的用户来说,也同样无法随心所欲地发挥Sandy Bridge的功能,如果在系统中存在独立显示卡,处理器提供的QSV、InTru 3D等功能同样无法开启。

极具实用性的新技术显然对用户有着不小的诱惑,但为此而放弃独立显示卡所带来的3D性能却又有些得不偿失。有没有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Sandy Bridge平台显示卡切换的问题,实现鱼与熊掌兼可得之的愿望呢?凭借ATI/英伟达显示卡混插方案而著称的以色列LucidLogix公司迅速推出了新的解决方案“GPU虚拟化软件Virtu”,可以用纯软件的方式支持集成显示卡与独立显示卡之间的自动切换。

根据LucidLogix公司的官方说法,Virtu的原理是在驱动程序层面加入图形任务分配的功能,以达到根据不同的性能负载,来启用集成或是独立的显示卡。但根据其官方原理图可以发现,其基本原理就是拦截API请求,并通过对请求内容的判别,将指令发送给指定的GPU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在用户仅需要基本的显示输出功能时,能够令独立显示卡处于待机状态,以保证更低的整机功耗和发热量。而在需要进行3D处理时,则能够迅速调用独立GPU,增强运算能力。

名为切换 实为共存

目前Virtu软件仅对Sandy Birdge处理器及相应平台提供支持。且仍然需要主板提供显示输出接口。这就意味着在P67芯片组的主板上,仍然无法启用Sandy Bridge处理器带来的新功能。同时,Virtu仅支持Windows 7操作系统,且需要系统内存达到2GB以上。

Virtu拥有两种工作模式,其中i-Mode将集成显示卡作为主显示卡(显示器信号线接在主板的视频输出端口上),非3D应用时独立显示卡仅运行在待机状态下,在3D游戏中,则调用独立显示卡的运算资源,并通过集成显示卡的视频接口进行输出。而d-Mode则将独立显示卡作为主显示卡(显示器信号线接在独立显示卡的视频输出端口上)。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i-Mode模式是为集成显示卡增加了性能计算模块,而d-Mode则相当于为独立显示卡加入了更多的功能模块。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Virtu软件的管理下,集成显示卡与独立显示卡并非轮番工作,而是处于并存状态,仅在不同应用环境下进行相应的切换。这也是Virtu解决方案同Optimus显示卡智能切换技术的最大区别。后者是英伟达推出的显示核心切换功能,该技术在切换核心后,不启用的显示核心处于静默状态,也就是说两颗GPU核心是轮番工作,而并非并存于系统中。而与早已夭折的Hybird GPU混合加速相比,Virtu管理下的两颗GPU并不具有同时进行3D处理的特性,因而也有所区别。

性能测试 优劣各半

测试过程中,我们分别测试HD Graphics 2000的图形性能以及i-Mode和d-Mode模式下的图形性能,观察Virtu对3D性能的影响。另外在d-Mode下,还需要测试Sandy Bridge处理器的QSV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开启并使用。

在i-Mode模式下,由于有独立显示卡参与运算,整机的3D性能有了数倍的提升。而在d-Mode模式下,独立显示卡的性能则被完全地发挥出来。由于LucidLogix公司所给出的“影响独立显示卡性能仅为3%左右”这一说法并未明确指出是在何种模式下,且目前国外的相关测试也均未指明是使用了何种模式,因此对于i-Mode模式下的效率问题,究竟是因驱动版本导致的个体现象,还是普遍现象,目前尚未可得知。而测试中我们发现,与之前得到的消息不同,Virtu并非仅能支持到DirectX 10.1 API。在d-Mode模式下,Virtu并不会影响独立显示卡本身对DirectX 11 API的支持,也不会对独立显示卡在该环境下的性能造成明显影响。而所谓Virtu仅能支持DirectX 10.1 API的说法,应该是仅在i-Mode模式下。

在d-Mode模式下, Sandy Bridge处理器的各项先进功能可以被开启。我们依旧以QSV功能作为代表,开启CyberLink MediaEspress v6.5.1229软件,能够成功地识别出QSV功能。测试转换一段700MB、时长3min的MPEG视频转换为H.264编码的MP4格式的视频时,更快转换模式下耗时33s,更高质量转换模式下耗时35s,这一成绩与相同测试平台在无独立显示卡下启用QSV功能时的测试成绩完全相同,意味着Virtu软件对Sandy Bridge处理器的功能完全没有负面影响。

从总体上讲,Virtu软件已经能够成功地实现集成/独立显示卡的切换功能,虽然在特定模式下,独立显示卡的效率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但相信随着软件本身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与显示卡驱动更好的配合,效率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而在功耗方面,即使是LucidLogix公司推荐的能够“明显降低功耗”的i-Mode模式,因为独立显示卡依然开启且处于待机状态,所以与只启用独立显示卡时的整机功耗并无明显区别,均明显高于只使用集成显示核心的功耗水准。其真正能够节省功耗的领域,仅仅是在开启视频播放软件、使用GPU进行硬件加速时,可以仅启用集成显示核心而使独立显示卡依旧保持待机状态。因此,Virtu软件真正的意义,恐怕还是在于d-Mode模式下,能够在不影响独立显示卡3D性能的同时,解放Sandy Bridge处理器的各项先进功能,让用户能够更完美地感受新平台、新技术带来的应用体验的进步。

目前AMD以及英伟达均表示将推出基于自家GPU的显示卡切换软件,加之Virtu的授权捆绑确实价格不菲(每块主板10美元),因此大多数主板厂商尚且处于观望状态。而英特尔率先宣布支持,恐怕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因为英特尔本身就是LucidLogix公司的投资方之一。但无论厂商在利益上如何博弈,以Virtu为代表的显示核心切换软件,能够更好地解放Sandy Bridge的功能,给予用户更多使用上的自由,却是不容质疑的。只是希望这样的自由不要来得太过昂贵。

实战Virtu

Virtu作为一款商业软件,目前仅提供20天试用版供玩家体验。用户仅需到Virtu软件的官方页面()上填写个人信息,即可下载该软件的试用版。

Virtu软件的安装其实并不复杂,但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相对较为繁琐。首先组建集显平台,并安装英特尔的集成显示驱动,再插入独立显示卡安装对应驱动。最后进入主板BIOS,设置集成显示卡为“始终开启”并保存重启。

之后我们将显示器的数据线连接到主板上的视频输出接口上(此方法是软件的i-Mode模式),然后开机。进入系统后即可开始安装Virtu软件。软件的安装过程十分简单,安装完成后重新启动系统即可完成整个安装过程。完成安装后系统托盘内会出现Virtu Control Panel的图标,双击即可打开软件的控制界面。

Virtu的软件界面较为简洁,控制选项也比较少。其中左上角的圆形按钮即为独立显示卡的开启按钮,按钮显示为绿色时独显处于开启状态。点击后变为红色则表示独立显示卡关闭,同时旁边的独立显示卡图标也显示为灰色。只是独立显示卡即使处于关闭状态,也并非是完全断开电源,仅是处于待机状态。

开关按钮的下方是画面品质(Quality)和性能(Performance)的平衡滑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在正式版中,用户可以在界面的右侧设置Virtu软件的Logo显示位置甚至关闭显示,但在试用版中,该功能无法使用。点击软件的“Games”选项卡,则能够看到Virtu软件的兼容性列表。正式版中用户如需设置特定软件需要独立显示卡支持,则可以添加程序到该列表中。

上一篇:富士FinePix HS22EXR专题测试 下一篇:5月DIM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