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形势下的反思

时间:2022-10-11 02:29:44

新课改迈着轻松脚步走入我们的课堂,带来一股改革创新的潮流。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教学方法逐渐退出了它的表演舞台,当我们试着对新课改探索实践时,我不只一次问自己“老教法真的一无是处了吗?新的教法孩子们能接受吗?创新思维应该怎样运用到教学中去?”所有的疑问让我在一节课中找到了答案。2003年10月,县教研室徐正荣老师来听我的课,当时我讲的是《孔已乙》一课,按照正常讲授小说的思路应在疏通课文后,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课文。为了表明自己创新思维,在剩下大半堂课中,我让同学们就你怎样看待文中“孔已乙”这一人物形象展开讨论并发表言论。同学们的匣子打开后,一发不可收拾,什么“懦夫,小人,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一类字眼统统上来,到最后我想把内容拉到课文中去都拉不回来。课后,徐老师对我说,你们年轻教师应该有新思维,但你创新的初衷是为了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如果一篇课文主导方向孩子们还没有明确,那还谈何新的收获?每一堂课后都要学会反思,从学生对你新教法的反应和课堂实效中去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融入到新课改中。教无定法,但有章可寻,应寻找适应自己学生的教法,切不可盲从潮流,陷入教学的误区。这句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反思是吸取经验教训的有效手段,课堂是教学之阵地那么教学反思就是课堂教学坚实的后方。只有后方积极总结,前线才能打出胜仗。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略有收获,新课改下的教学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的反思总结: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教师牵着鼻子走,在老师认为自己该讲的讲完后才放回手,让学生谈一下收获和感想,其实,整堂课的教学还是紧紧围绕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新课程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多给孩子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教学民主理念,渗透到教学的行为中去。“以学定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会学生认知的需求,从权威施教者真正转变为平等对话者。这样教学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平等精神交流,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内容要合宜

在主科科目中,语文渐渐变成失宠的学科,语文老师要想争回宠位,首先就应从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一位教学专家曾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合宜二字主要体现在力求每节课相对完整,保证知识系统连贯的前提下,重组加工每节课讲授内容,借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如我在讲《孔已乙》第一课时时,受篇幅和时间的制约,在分析完环境和故事情节后,没有按照原由讲授内容分析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转入对这一人物社会地位的分析,在同学们归纳出孔已乙这一愚昧形象是人们嘲笑的对象后,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二节由人们为什么嘲笑孔已乙导入对这一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保证第一课时的完整,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小说中,分析故事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基础。可我们经常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加以分析。这样教学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怎能有效分析情节又能让学生身心包裹在文章中呢。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李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给我一个启示。他用一副对联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在讲授《麦琪的礼物》时让学生写一副对联,经过修改,我们大家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德拉满头秀发换表链,链回表去”,下联:“杰姆祖传金表变发梳,梳有发无”,横批“真情无价”。这一内容安排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文学习的内容,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看来教学内容上的合理串位,重组加工为语文课堂收到一想不到的效果。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头戏,可许多的孩子作文“言之无味”归结原因对生活了解太少,课外阅读量有限。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语文和军事的,生活的,哲学的,文学的多等学科联系起来,只要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的都可以为我们所用。融合古今中外实现贯通,在共同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许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们的事例言语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源头,如作文的标题”春风化雨,爱心无声“,“坚持就是胜利“,”你的助跑线够长吗”,“留一扇开着门”,都由其他学科迁移拓展而来。让我们孩子在生活大课堂中找到语文的精髓。从初一起,我们班级就定下一年三部中外名著的阅读,百段精美语句摘抄,几十篇美文浏览。

三、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就像一个故事,需要自然流畅的结构。我认为导言和课堂小结是课堂结构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课堂结构而言,它们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新课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进兴趣大门,开启思维大门的重要一步。如《变色龙》由画怒笑脸谱导入,《一夜的工作》由联合国为何降半旗导入,《最后的淇淇》一课由新闻报道淇淇死亡的原因导入,刘禹锡的《浪淘沙》可由他的另一个作品《陋室铭》导入,《荷塘月色》由学生刚在音乐课上学唱的歌曲《童年》导入。导入虽是小小的开头,却让学生走进良好的情境展开学习,利于教学环节的进行。相对于导入来说,课堂内容的小结深化应是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如《穷人》一课小结为文章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以穷人为题?这个小结设置深入挖掘文章让孩子们走进主题。《白杨礼赞》一课小结设为运用象征的手法,选择生活中的喜欢的树木进行外形品性的描绘,揭示象征的含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而且回味无穷。我优化课堂的结构的目的是让书本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四、锤炼教学的语言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在流畅,规范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语言教学。讲授散文时应用清新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讲授议论文时,应注意用语的力度,语句严谨,保证文章的严密性,讲授说明文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简洁平实,给学生一个清楚明了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感觉到提问语言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初一的孩子们,由于问题来的突然,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产生所问非所答的现象。所以,提问时应注意语调和重音,如《白桦林的低语》一课我们分析课文中的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林业工人抱有哪些感情,问题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感情两个字上,把文中表现感情的语句统统的找了出来,我重新调整问题的语调把重音放到了林业工人和感情上,这样一来,同学们所找的语句很接近答案。另外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教育一味的批评,促使孩子丧失自信,今天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以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尝试的信心。

五、多变的教学方法

语文是万科之母,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决不是讲生字,难词,而应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所以在教法上要求我们灵活多变。可初三这一年任务很重,工作量大,创新的步伐就停了下来,如何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成了头疼的问题,而一节《曹刿论战》的复习课让我有了收益。今年四月在讲文言文复习观摩课上,教研员徐正荣老师给了我教学建议。让学生自己作为中考命题的负责人出一套文言文的中考题。这一建议是对孩子们的认可,是对孩子们的鼓励,把乏味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许多孩子不仅出了优质题,而且平分的标准很详细,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真正做到了挖透教材,吃透材料。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在2010年盐城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就出了这篇文章。细想一下,让我收获的又何止卷面上的八分呢?初三学年由于年龄特征决定了对感性的东西接受较快,喜欢趣味性课堂,因此我们开设“板报设计大赛”,“课本剧”,“三分钟演讲”,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迈出“要我学”为“我要学”重要的一步。而且这些学习活动对学习的能力培养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不断尝试着不断进。比如,语文课过多涉及其它的学科会不会失去语文的原汁原味,一些活动形式会不会多少削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形式多数只流于表面的形式。课堂大多数表现为“散乱,活跃”,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问题是存在的,有了对问题的克服,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我坚信我们语文老师一定会在今后的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上一篇: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