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

时间:2022-10-11 02:08:29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

一、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概况

安宁河发源于四川冕宁县菩萨岗东西两股溪流——柯别河和北茎河。两河于大桥镇汇合后始称安宁河,古称孙水、白沙江、台登水、西泸水,清代称安宁河,取河水安宁之意。该河由北向南流经西昌、德昌、米易,在米易县城以南汇入雅砻江,全长313千米。

安宁河断裂带北起石棉,中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会理,向南伸入云南境内大姚一带,四川省境内长约300多千米。这一构造活动区域从北至南发育有海棠、栗子坪、孟获城、大桥、冕宁、泸沽、西昌、德昌、米易等大小构造盆地。其中栗子坪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达150米;西昌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达180米。该断裂带岩层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超基性、基性、酸性等各类岩浆岩构造。该构造地貌以冕宁、西昌一线为界可分北、中、南三段。[1]

北段(石棉至冕宁间)地势构造呈强烈抬升运动,地貌为高山峡谷形状,沿断裂带有近南北向菱形构造分布,断裂水平位错不明显,地震活动较弱。

中段(冕宁至西昌间)为安宁河谷,新构造活动最强,角砾岩、糜棱岩分布广,结构松散。沿安宁河谷东侧的东支断裂,在第四纪沉积物中发育一组南北向小冲断构造及柔褶构造呈定向沿断裂分布,其中泸沽南面鹰嘴岩V级阶地砾石层被断错;沿安宁河谷两岸发育线状排列的断层带,第四纪早更新世昔格达层断开,河谷地貌受断裂控制;石龙后山一带上覆更新世与中更新世地层,有明显断错现象。全新世至现今该段以抬升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

南段(西昌至米易、会理间)新构造活动减弱,以西昌为中心,向南相对抬升,其中西昌、黄联关、太和一带东、西两侧阶地I级保持对称,Ⅱ级阶地西侧高,东岸低,升降运动有反复变化。

安宁河断裂带南段和会理、攀枝花一带,深部构造复杂,上地壳厚20公里,分两层,上层速度值5.85公里/秒,下层速度值6.05公里/秒;中地壳厚40公里,分两层,上层速度值6.3—6.4公里/秒,下层低速层5.6—6.0公里/秒;下地壳厚度55公里,其速度值6.6—6.8公里/秒。与华坪、永胜、会泽对比,上地壳在横向及纵向极不均匀,P波速度垂向呈不连续梯度过渡或常速度层加梯度过渡带。[2]

则木河断裂带北起西昌,经普格、宁南,南达云南巧家附近与小江断裂相接,四川境内全长140公里,宽3—5公里。该断裂带北段较窄,南段较宽,与安宁河断裂带并非相交,基本保持斜列关系,与小江断裂带呈斜接,总体走向北30°西,倾北东,倾角50°—70°。主体由缸窑断裂、大石板-扯扯街断裂、普格-松新断裂、松新-宁南断裂等组成,呈雁列展布。该断裂带形成于印支期,新生代地层受青藏高原地块强抬升运动影响并进一步发展,活动强烈,地貌沿断裂带从北至南有西昌、拖木沟、松新、宁南、巧家等构造盆地,盆地内为一系列河湖相沉积。

该断裂带主要集中在荞窝-大箐梁子段。现今大箐梁子-拖木沟之间可见长达30公里的裂缝带,单条长30—50米,最长达340米,沿主要断裂走向呈北西20°—25°分布。地貌上呈现地震槽谷、地震阶、地震塌陷。地震槽谷的宽度与地裂缝带长度成正比,地裂缝带在地势陡峭的大箐梁子-乔窝段,重力影响形成线状陡坎、陡崖带。

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强度大,公元624年、814年、1732年、1850年曾多次发生过6—7级地震。地震活动造成强烈的新构造形变及位错,沿断裂可见长数百米至数公里,宽约数米至数十米,高度近百米的第四纪堆积物受地震影响而形成的构造垄岗地貌。[3]

此外,川西南地区还分布有一些中小型断裂带,如盐源、木里等断裂带。

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

1. 1536年3月19日西昌7.5级地震

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536 年 3 月 19 日 )丑时, 建昌(西昌)北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8.1°, 东经102.2°,震中烈度Ⅹ。[4]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地震声吼如雷数阵,四川行都司、建昌卫、建昌前卫(治今西昌市)大小衙门、官厅、宅舍、仓库、内外军民房舍、墙垣、门壁、城楼、垛口、城门俱各摇倒填塞。死亡近万人,伤者不计其数。至二十九日(20日)时常震动有声,间有地裂涌水,陷下三、四、五尺者。卫城内外,似若浮块,城室尽塌,军民惊惶。城西东岳神祠倾圮,邛海东岸一寺庙倾颓。白塔寺铜香炉折其右耳。泸山光福寺坍塌,段氏所施之田,尽皆化为沧海。山崩石裂,火烧焚压,烈风可畏,五昼夜雷声不绝,山泉河水尽皆黄浊。宁番卫(治今冕宁)同日地震,房屋墙垣倒塌无存,压死指挥刘英,千户刘爵、郑廉及军民男妇。越巂卫(治今越西)遍卫城屋倾倒者十分之七,城乡内外压死者不计其数。镇西所(治今甘洛县正西)、邛州(今邛崃)、雅州(今雅安)、崇庆州(治今崇州崇阳镇)、嘉州(今乐山)、眉州(治今眉山)、资阳、大邑、峨眉等所、州、县城垣倒塌不等。龙安府(治今平武)、马湖府(治今屏山)、潼川府(治今三台县潼川镇)、叙州府(治今宜宾市)、遂宁、内江、什邡、富顺、岳池、成都均震。地震一月之内或数见,一日之内或再作,至六月二十日(7月7日)尚未止。[5]

2.1732年1月29日西昌6?地震

清雍正十年正月初三日(公元1732年1月29日)申时,宁远府(即今凉山州)所属西昌县东南等处发生6?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7.5°,东经102.4°,震中烈度Ⅸ。

据有关资料记载:宁远府建昌镇总兵衙署大门、二门及旧有厅堂、房屋摇倒过半,其余尽皆歪斜,民伤甚众,宗嗣墙颓壁裂,栋倚屋斜;城东北千佛寺殿宇坍塌,墙垣倾圮。新设建昌道属披砂永定营汛已竣,将竣未竣的城堡、营房复被地震倾损。米易所巡检署(治今米易县攀莲镇)为地震倒塌,会理州(治今会理)、德昌所(治今德昌)、河西所(治今西昌佑君镇)也同时受灾。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各属被压身死男妇大小共一百二十四名口,打伤轻重不等男妇大小共二百六十八名口,全倒瓦房及板草房共一千九百五十五间止,坍塌墙壁共一千八百二十九户”。此次地震还波及云南东川(今会泽)、昆明、宜良等地。如定远琅盐井“井卤忽而变淡”、“卤水增旺”。

3. 1850年9月12日西昌、普格7.5级地震

清道光三十年八月七日(公元1850年9月12日) 夜亥时, 西昌县属各所及东南各乡突然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7.7°, 东经102.4°,震中烈度Ⅹ。[6]

该次地震发生时,地下有如雷鸣, 阖城号呼鼎沸。西昌附城一带及县属之上所、中所、下所、礼州、太和场、高草坝、德昌所、鱼水场等处各乡场均被震受灾。西昌县城垣倒塌二百余丈, 西、南、北门城楼及文武衙署、仓廒、库局、庙宇、监狱概行倒坍。白塔寺、青龙千佛寺、东狱庙前殿山门等扫地无存, 龙神祠、禹帝宫、文华寺、关帝庙、药师寺、字库等概行倾颓。静宁寺、西盛寺、永盛寺、清真西寺、川主庙、四百户清真寺、泸山祖师殿和娘娘庙前后殿等倒塌; 灵鹰寺垣墉尽覆, 发文寺栋折榱崩, 青龙寺大半摧颓, 长安寺山墙倒塌。瑶池宫王母殿瓦碎垣颓, 白塔寺铜香炉折其左耳。宁远府署圮案坏。遍城屋宇倒塌, 木石填塞, 不辨街巷。城内城外及各乡场受灾27880余家, 灾民135380人; 倒塌瓦草房26106间, 压毙20652人。[7]当时的四川总督徐泽醇在奏折中写道:“八月初七日夜,西昌县城内地震。屋宇倒塌,压毙官民…… 城内城外及各乡场,除外来客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外,受灾户27880家,灾民135382名,倒塌居民房屋、草房26106间。”[8]

西昌县城及东海镇一带大地刬然迸裂, 喷砂冒水, 须臾地合如故。山陵崩溃, 邛海水溢, 海河壅塞, 湮没沿岸农田、寺宇。西昌—普格—宁南一带出现山崩、滑坡和地裂, 大箐梁子南的五道箐、普子里底至扯扯街沿线出现30多公里长的地裂带。普格耿底武圣宫、冕宁泸沽玉皇庙倒塌倾颓。

会理州属披砂汛 (治今宁南县披砂镇) 及附近大佛场、 松林坪、 新村、八家村等十四处山崩地裂, 庙宇、 民居倒塌, 共震倒民房1838户, 压毙2878人。宁南南东白水沟附近出现滑坡, 裂缝冒出清泉。盐源 (治今盐源县卫城) 倒塌民房数十间, 压毙数十人。喜德西河乡阿支等地滑坡, 埋压山寨人畜。 越西、冕宁、米易、礼州、河西、冕山 (今喜德县冕山) 、会理等有房屋破坏; 仁寿、南充、德阳、庆符、南溪、乐山、筠连亦震。云南巧家倾圮民房数百间, 压毙数百人; 宣威、永胜、普洱、盐丰均震。[9]

现今在西昌市芦山光福寺陈列的地震石碑100余块,是明清间对安宁河地震带上的几次大地震(如公元1536年、1850年西昌附近的大地震)的碑刻记录。其中仅记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地震碑刻就有八九十块,所记内容包括历次大地震的发生时间、震前预兆、前震、主震、余震、受灾范围、破坏程度以及震后救助等,是研究历史地震,向今人提供重要借鉴的珍贵资料。

4. 1952年冕宁6.75级地震

1952年9月30日,冕宁县石龙一带发生6.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8.4°, 东经102.2°,震中烈度Ⅸ,震源深度7-9公里。

冕宁县位于“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北段,该段新构造活动强烈” 。石龙区是此次地震的震中,房屋等破坏严重。“全区7685户,共倒塌房屋3239间,破坏2598间,倒墙19555堵,打死162人,伤707人,受灾6614户。”冕宁全县(含石龙区)死亡216人,轻重伤926人,死牲畜835只,倒塌房屋3980间,严重破坏6444间,土院墙倒塌32341堵。粮食损失14万余公斤。

西昌全县倒塌房屋193间,倒墙541堵,死亡20人,伤83人。喜德县亦有房屋倒塌,光明乡地陷成湖,面积约一亩左右,水深7米。

普格、宁南、德昌、越西、昭觉均有程度不等的破坏。布拖、巧家、会东、盐源、美姑等均有震感。

5. 1955年会理、米易6.75级地震

1955年9月23日,会理鱼鲊发生6.75级强震。震中位置北纬26.6°, 东经101.8°,震中烈度Ⅸ,震源深度10公里。此次地震给当地房屋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0]

在Ⅸ度区:南起紫石坝,北到红格,西起迤资,东到黎溪。其中拉鲊、鱼鲊、万隆、河漂、黎溪、迤资和红格部分地区Ⅰ类房屋倒平,其他房屋倒塌约90%,未倒者也不能住人。民建乡平安村10余户房屋和土地全部垮入金沙江中。

Ⅷ度区:南起海子边,北到九道沟(即新街),西起路步鲊、裕民街,东止芭蕉阱、竹子箐。区内房屋很严重,Ⅰ类房屋倾倒1/3以上,Ⅱ类房倾倒10%,Ⅲ类房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损坏。滑坡、地裂、地下水变化为数不少,但不如极震区。

Ⅶ度区:只有极少数或个别房屋倾倒,但房墙普遍开裂,房架倾斜,也有木架拔榫情况。陡岩有小规模滑坡,第四纪沉积层中地裂缝。

Ⅵ度区:盐边、华坪、元谋、会理、米易、大姚等,主要是房屋轻度损坏,落尘土,老旧房屋裂缝。

据统计:会理、永仁、米易三县共死亡613人,其中会理县485人,永仁县108人,米易县20人。轻重伤1153人,倒塌房屋15000余间,震裂10000余间,牲畜压死765头。沿金沙江两岸很多村寨覆没;公路、村间便道、良田毁坏严重。相隔三年,安宁河断裂带南北端各发生6?级强震,其后又各余震不断。[11]

6.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51.6秒,攀枝花仁和区和凉山州会理绿水间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置即东经101°54',北纬26°12',震中烈度为Ⅷ。[12]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次地震造成人员死亡35人,受伤638人,失去住所121756人。房屋倒塌和严重破坏273余万平方米,中度和轻度破坏732万平方米,房屋经济总损失212563万元,其中会理县73163万元;室内财产损失13937万元。工程结构经济损失(含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45899.2万元;工矿企业设备财产经济损失30489万元;农业及林业经济损失14818万元;评估区外其他地点经济损失2500万元。总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328317万元,其中凉山州122251万元。[13]

三、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历史地震的特点

通过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及其危害的简要论述,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是四川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三大断裂带之一。据《四川地震全记录》上、下卷中的四川强震简目统计,自公元前26年至公元2009年,四川省共计发生有文字记载7级以上强震21次。其中鲜水河断裂带发生8次,占全省强震的38.09%;龙门山-岷山断裂带发生6次,占28.57%;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发生4次,占19.04%,其它断裂带3次,占14.28%。[14]仅从7级以上强震数量来看,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仅次于鲜水河、龙门山-岷山断裂带之后,是四川省42个地震断裂带中第三大地震断裂带。

2.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的活动范围和发生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这一地区共计发生6级以上历史地震13次,其中6.0--6.9级地震9次;7.0—7.9级4次。从历史地震所发生地区看,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从历史地震所发生时间看,这条断裂带6级以上地震规律不好预测。它的活动间隙有长有短,震级有大有小。例如1913年冕宁6级地震与1952年冕宁6.75级地震相隔49年;1952年冕宁6.75级地震与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相隔56年。这说明,这一断裂带6级以上强震活动存在着地区和时间的不确定性。

3.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都直接或间接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一地区古称巂州(明清时期治所在昭觉,后移今西昌市),历史上经常发生震级不等的大小地震,曾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6级以上强震产生危害来看,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强震损失要大于盐源、木里断裂带。盐源、木里断裂带地处川南横断山脉边缘,高峰耸立,峡谷深邃,工矿业不多,人口较少,一旦遭受强烈地震,所受各种损失相对较小;西昌、攀枝花虽然也地处山区,但工矿业发达,人口众多,一旦遭受强烈地震,所受各种损失巨大。如前所述,2008年8月攀枝花市仁和区发生6.1级地震,各种经济损失达32亿之多。

4.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防震减灾工作有日趋加重之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延伸至云南大姚一带,所涉及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左右,以彝族群众居多。目前,攀枝花-西昌地区已成为我国能源和交通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不仅有大型企业泸沽铁矿、攀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而且还有许多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的大型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例如京昆高速公路、成昆高速铁路以及雅砻江、金沙江地区大型水电站等。对此,攀西地区相关部门在高度关注大型经济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布局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当地地震台网监测预报工作,严防强震大震的发生。

针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活动的特点,当地大型经济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建设部门应高度关注两点: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城镇居民点的修建必须远离活动性断层,远离不稳定的山坡,严禁在活动性断层和不稳定的山坡修建任何建筑物;二是对于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差的山坡以及交通线要经过的地段,特别是大型水电站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要经过的地区,应有计划地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的治理方式。

注释:

[1][2][3][4]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地震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7页,第27-28页, 第32页。

[5][6][12][13]孙成民主编《四川地震全记录》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4页,第123-145页,第571页,第572页。

[7][8]明清档案部辑《清代地震档案史料·四川总督徐泽醇奏折》,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3-135页。

[9]王会安、闻黎明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三卷(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56页。

[10][11][14][15]四川地震资料编辑组编《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第120-123页。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成都)馆长,

兼职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上一篇:彝族翻译文学中的《赛特阿育》 下一篇:《如意君传》与《金瓶梅》的人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