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现状的调研

时间:2022-10-11 01:25:46

基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现状的调研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高校教师培养必须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探究潜质基础。文章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现状的调查入手,分析了目前体育师范生科研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体育师范生探究潜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体育师范生;探究潜质;培养对策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途径,应如何适应这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又如何来培养与造就未来研究型的体育教师?值得我们去实践研究。为此,本课题就重庆市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8所高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进行了调研,同时对各院校08届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75%),在分析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及其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范学生的探究潜质培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培养与造就未来研究型的体育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现状

1.课程(或科研实践环节)设置与教学方式

8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显示,在课程设置中,除开设毕业论文以及为毕业论文写作而开设《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外,只有1所高校开设有《体育文献检索与阅读》选修课,其他有关研究性课程或科研能力训练课程均未开设;在大四年级的教育实习环节中,只有1所高校要求学生完成教育调查研究报告,但真正做并认真完成调查研究报告的学生只占12.80%。对于教学方式,在被调查学生当中,认为教师“基本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占61.25%,认为“教师经常采用讨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仅占18.50%,但对“满堂听课与讨论、独立思考哪种学习方式收获更大”一题的回答,前者占15.36%,后者占84.64‰认为自己处于被动学习的学生高达71.15%。

2.学生对“研究型”教师角色的了解和对科研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仅有12.35%的学生对“研究型”教师了解比较多,70.45%的学生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占17.20%,且令我们深思的是,对“研究型”教师的了解途径一题的回答,有61.30%的学生选择了“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环节”。就学生对科研的态度,61.5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很重要;70.75%的学生认为开设科研能力训练课很有必要,但也有25.5%的学生“无所谓”。

3.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资料查阅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自己经常主动去图书馆借阅和浏览书籍或期刊”的仅占18.21%,且爱看的书刊主要是小说、时尚杂志,对于专业书籍或学术期刊只是随便翻翻;“自己经常主动上网浏览有关学术研究论文、了解有关研究前沿动态”的仅占9.50%。到大四年级,虽然100%的学生都对“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和浏览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学术期刊”一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表明了学生的这一行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

4.学生的科研经历与科研能力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除毕业论文环节外,85.35%的学生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研究经历,62.33%的学生从来没有与教师探讨过学术问题,自己主动写过论文的仅占4.22%,即使对于教师布置的课程论文,65.55%的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仅有18.23%的学生才“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认真完成”。关于毕业论文,有75.25%的学生感到选题“很茫然、很困难”,有78.50%的学生感到写作“较困难”,认为在选题、研究方法、搜集资料、提炼观点、文字表达和结构安排等都难的学生占51.31%。

二、学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透视

1.培养目标滞后,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淡薄

在调查中,对于“影响你参与科研实践的原因”选项,学生答案主要反映在没有要求、学校不重视,没兴趣、没有氛围!不知道研究是怎么回事,科研离我们很远等方面;对于“平时注重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多数学生选择了运动技能水平;对于“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哪个更重要,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教学技能”。这些问题虽然都出自于学生的回答,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师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经验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导致科研动力不足

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体制,主要是根据教师任职资格的基本要求来开设培养课程,使受教育者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主,主要围绕专业来安排。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毕业论文环节外,其他有关研究性课程、科研实践训练环节普遍缺位,学生缺少日常参与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学生习惯于循规蹈矩,不会思考有关教学信息与假定等问题,无法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单一平淡的学术经历,导致科研能力不强

由于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四年中从未涉足科研领域甚至没写过一篇像样的论文,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最初也是最后的科研体验。这种单一平淡的学术经历也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潜质的瓶颈,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弱。在调研过程中,各高校教师也反映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很难发现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很难发现创新点,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由此我们也不难预测学生今后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不难预测他们要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差距。

4.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一直以来,体育类专业学生入校时文化成绩的“门槛”普遍较低,尤其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过体育运动的经历,选择体育专业只是迫于文化成绩的差距;加之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缺乏信心,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不足,因而也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为自己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而努力的热情。

5.对基础教育缺乏实质性关注,导致与基础教育脱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倡导教师参与研究的背景下,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师教育还没能形成适应、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烈意识,忽视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面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无论是教育的理念,还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关注和把握这些变化,才能与基础教育接轨,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

三、加强体育师范生探究潜质培养的对策

1.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阵地,首先要强化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观念,才能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各高校必须在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和了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研究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要求,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些什么知识、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进而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体育教师。

2.构建适应“研究型”教师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

为了更好地适应“研究型”教师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考虑。一方面,应加强课程的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既要突出体育专业特点,也要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既要注重体育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要适当考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系统地贯穿学生的科研实践训练,分阶段地开设科研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就目前普遍开设在大四年级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应提前到低年级,让学生尽早掌握科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应增加一定的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必须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参与知识的构建。首先,应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这是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教学活动不仅要融会贯通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发展有机地集合,还应渗透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教与学的内容应打破学科、书本的界限,思维的空间应突破课堂、校园的界限。另外,要充分利用论文写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反思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品质和特征,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思考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写作的反思功能,对未来教师的反思能力进行有效的培训。论文的写作,不能仅于毕业论文,要鼓励学生平时多思考、多动笔,如针对一些专业课或选修课,可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作业或进行考核。

4.营造学术氛围,搭建实践平台

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创新环境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习研究的方法。应鼓励学生独立选题,独立完成从搜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调查、试验、分析到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建立学生研究团体、创办学生学术刊物或出版论文集,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科技报告会、校际之间或专业之间的学生交流座谈会、学科竞赛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还可设立一定的学生科研奖励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学术和科研活动的热情。

5.努力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培养学生的探究潜质,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无疑给高校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总体上看,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较之其他学科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办专业的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差距更大,这对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大不利因素。为此,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习,善于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反映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容乐观,与造就未来“研究型”体育教师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与目前高校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滞后、课程设置的缺陷、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有密切的联系。为此,高校应立足于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构建适应“研究型”教师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研究性教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及提高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潜质,为造就未来“研究型”的体育教师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探索 下一篇:高职高等数学创新思维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