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焦虑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11 01:08:36

外语学习焦虑研究述评

[摘 要]外语语言学习焦虑是个极其复杂的情感变量,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表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为提高外语学习绩效,不仅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适当的教学内容,而且需要加强学生对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研究,挖掘内在的学习规律。

[关键词]外语学习 焦虑 评述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37-02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外语教学的焦点逐渐从教师转变到学习者,其中学习者自身的情感因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焦虑作为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但是国内在21世纪初才开始重视。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1986年前借用其他焦虑,研究结果不太理想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最早来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教育心理学领域,但是那时候并没有出现外语学习焦虑这个概念,只是在Larsen and Mogil (1945)的一篇关于语言学习者学习习惯的研究中,提到了“焦虑”二字。对于焦虑,主要是研究它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随着焦虑研究的发展,在7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外语学习焦虑。但是,那个时期的研究也只是借用了其他领域焦虑中的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或考试焦虑,而非外语学习领域中的情景型焦虑。因采用不同焦虑背景下的量表,所以其研究结果也相对混乱。Chastain (1975)采用的特质焦虑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所进行的探索,其结果发现外语学习焦虑与第二语言为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成绩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以及零相关。1976年,Gardner, Clement & Smythe发明了情景型焦虑量表,但该量表的测量方法主要针对加拿大学法语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本土社会文化色彩,因此推广性并不强。此后,一些研究者开始思考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的作用。Kleinmann (1977)将外语学习焦虑划分为两种:阻碍型焦虑和促进型焦虑,即外语学习焦虑对成绩既有阻碍也有促进的作用。Eysenck (1979)认为担心或其他与任务不相关的认知活动会削弱个体的表现。Horwitz等人(1986) 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只对简单的任务起促进作用,对于复杂的任务,外语学习焦虑将起负面作用。

(二)1986年后确定外语学习焦虑范围,研究结果相对一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外语学习焦虑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Horwitz等(1986)首次将外语学习焦虑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特有的焦虑,以区别于其他焦虑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将外语学习焦虑定义为“由外语学习的独特性所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自我知觉、信念、感觉和行为的独特心理”。同时,他们克服了以往的不足,设计了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重测信度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这也成为第一个专门用来测量外语学习焦虑广度和深度的权威量表。该量表的出现标志着外语学习焦虑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他们研究发现,外语学习焦虑的主要来源是交际焦虑、测试焦虑和负评价焦虑这三大方面。

自1986年以来,《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被广泛地运用。起初主要是宏观方面的研究,即将外语学习焦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焦虑与语言学习表现整体呈显著负相关,即焦虑程度越高,个体的任务表现就越差。也有研究表明,尽管《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外语课堂焦虑,但此量表的题项多为测量外语口语。因此,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研究者们也不再局限于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宏观研究,他们开始研究外语学习的微观方面,即外语学习焦虑与其他外语的各项技能(如听力、阅读和写作)的密切相关性。

1999年,Saito等对美国学生做了外语阅读和外语学习焦虑的相关性调查,发现外语阅读焦虑不同于一般的外语学习焦虑,阅读焦虑随着目的语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日语而引发的阅读焦虑最高,其次为法语和俄语。《外语阅读焦虑量表》的诞生表明外语学界开始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关注焦虑源及焦虑与外语学习间的相关性研究。Cheng(2004)、Elkhafaifi(2005)分别从写作和听力方面来研究外语学习焦虑,并研制出了《二语写作焦虑量表》、《外语听力焦虑量表》(FLLAS),这些量表都被广泛运用并验证其有效性,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不同外语技能的焦虑都与相应的技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近年来,不少研究是用更为科学的实证研究法及非实证研究法的结合去探索外语学习焦虑与其他情感因素、语言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网络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些降低外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Yan & Horwitz (2008)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焦虑如何与其他因子(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地区差异、课堂活动等) 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外语成绩产生影响。Papi(201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二语动机的自我体系、二语学习焦虑及动机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理想的二语自我形象和二语学习体验能降低学生的二语焦虑。总之,外语学习焦虑是很复杂的,对于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基本关注在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也明显地反映出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适度负相关。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1990年~2003年)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引进国外的优秀理论及加强对其论述,大多是对国外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文献综述,较少有实证研究,因此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研究方法也就相对单一。国内较早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研究的是陈(1997),他研究了焦虑与口语水平的关系。王银泉和万玉书(2001)对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进行了国外相关研究概述,主要是对Hor?鄄witz的研究进行概述。总之,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是这些成果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二)第二阶段则是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相对丰盛,不仅继续研究外语学习焦虑的国外理论,还开展了不少实证研究,并且研究的范围、内容和角度都更加多样化,研究方法也更加科学化。王才康(2003)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调查了418名大二的学生,结果发现外语学习焦虑较高的大学生其CET-4 的成绩较差, 反之则成绩较好,同时还证明了外语学习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找出了被试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焦虑的4个因子:担心、紧张不安、害怕说英语或沟通焦虑、害怕课堂提问。薛利芳(2005)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课堂语言焦虑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英语课堂学习焦虑与英语听说成绩、英语写作焦虑与英语写作成绩、英语阅读焦虑与英语阅读成绩都存在持续的负相关。郭燕和秦晓晴(2010)采用《二语写作焦虑量表》,通过问卷与访谈对453名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写作焦虑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国内关于外语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影响的研究目前也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

三、国内尚需借鉴之处

(一)研究对象需要扩大到中小学生、国外留学生及懂多种国外语言的被试者

国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大学生而开展的,更少研究是以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专业的学生为被试者的。目前国家出台对高考英语进行降分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家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看法,未来对多种语言的同时学习很有可能在中国会有一个积极的发展趋势。在当今全民素质提高的时期,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职人员等学习更多种类的外语,而不仅仅只是英语热了。因此有必要对除了学习英语的群体外的其他语言学习者群体开展研究,如大学中的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专业的学生,准备出国的留学生群体,甚至有可能是外资企业中的高层员工群体,因为他们是将语言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人员。

(二)研究方法需要多元化

国内的研究中多是质性的综述研究或是量性的统计分析,因此,在分析讨论过程中不够深入或者是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在当今的研究方法中,倡导通过三角验证法来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因此可以通过日志、观察、访谈等方法来收集数据,以保证研究的更高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内容、角度需要更深入

虽然国内外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是对于外语学习焦虑到底是如何影响外语学习、如何降低外语学习焦虑或降低到什么程度,并没有一个完整或公认的影响机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地对此进行探究。

四、结语

外语语言学习焦虑是个极其复杂的情感变量,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表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国内未来的研究可以丰富被试对象到中小学生以及懂多种国外语言的被试者,加强研究方法的运用,对研究内容、角度可以挖得更深入些。教育部对高考英语降分的改革也预示着英语研究角度的变化,这需要加强对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方面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英语学生课堂焦虑感与口语水平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1).

[2] 薛利芳.英语学习焦虑与英语成绩的相关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论析 下一篇:论内涵式发展维度下研究生导师的指导问题